主编:非 鱼 昨夜,我又梦见了延安,梦见了一年前的延安之行。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宝塔山、延河水、南泥湾、枣园等名胜的鲜明轮廊;再次呈现出一道道山一道道水,一道道梁一面面坡,一面面红旗一杆杆枪的壮观景色。 那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呀! 我站在宝塔山上远眺,思接千古、俯仰天地的黄帝陵,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点燃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缕烟火。我看到了,看到了当年印度接华医疗队赴延安途中,在西安到延安蜿蜒起伏的八百里崎岖山路上,在一条条根系似的黄土小路上,一列列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年队伍,用意志和鲜血铺就的一条信仰之路、理想之路。我听到了,听到队长爱德华先生感慨万千的赞叹:“奇迹、奇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瞧,那是一批上海知识青年,他们走了一万里路程,历尽坎坷,终于在13个月后的1938年到达了无限倾心的延安!瞧,“万重山,艰又险,仰望延安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滔滔。”听,“到延安去”,救亡路上的勇士不绝如缕,中国革命岂有不胜之理?斯诺,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记者,于193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入窑洞采访了毛泽东,之后便诞生了一部风靡欧美、让全世界知道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陕北,竟然有一大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引人入胜故事的不朽著作《红星照耀中国》。 我走进杨家岭的窑洞看到了一页页发黄的厚重的历史记录时,我激动,我动情,长久伫立。延安的窑洞是革命的,窑洞里的油灯是最亮的。毛泽东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厚积薄发,撰写了112篇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雄文,占到《毛泽东选集》1—4卷所收入158篇文章的70%。尤其值得一书的,是1942年春天开展了意义深远的整风运动。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党风”这个概念,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经过整风,彪炳史册的领袖们把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政党,改造成一个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无比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工程。毛泽东思想脱颖而出。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一面光辉旗帜,是中国千百万劳苦大众的救星;当时四分五裂、民族危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不能没有毛泽东;毛泽东和延安同在,和中华民族同在!从雄壮巍峨的红色井冈到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再到催人向上、奋发有为的中国革命大本营延安,毛泽东在陕北的13年里不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静下心来,检视党史、重塑党魂、整饬队伍、统一意志,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第一次走向成熟。再到离开陕北赴西柏坡、到离开西柏坡进北平,到建设新中国,这一切已是计日成功之事——中国共产党业已从必然走向自由,成功在望,胜利之券稳操。 我走进枣园后沟的操场上,走进延安革命博物馆里,我听到了60多年前激越的安塞腰鼓鼓点,我看到了“一手拿枪杆,一手拿锄头”的359旅战士的英雄形象。我驻足沉思,遥想当年中华民族的先锋们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仍然到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奋斗激情,仍然到处是秧歌声、锣鼓声、歌唱声,我仿佛感到在40多里长的南泥湾里,至今仍然荡漾着一种震撼人心、催人向上的清新而浓烈的浩然气息。与重庆的洋楼大厦、灯红酒绿迥然不同,延安的一切都是简陋的,窑洞、土炕、小油灯、木窗棂、木纺车、木桌椅、木浴盆、镢头、小米、步枪……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引用美国记者斯诺的话,叫做:艰苦奋斗是一种“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 我走进一块块碑文,走进一孔孔窑洞,我看到了最打动人心的那句“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诗句,我看到了毛泽东那句“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亲笔题词,我听到了毛泽东临离陕北、眺望莽莽黄土高原,深情地说那句:“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人民真金字”,我热血递进,攀升,上涌,沸腾。我深刻理解了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在访问延安之后写下的那句话的深刻寓义:“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整个地区如一片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胜利将属于住在延安小城的这群人”。 延安是一颗心脏、一个摇篮、一所学校、一座熔炉、一部书;延安是一条精神纽带,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思想宝典,一种超越时空的民族魂魄,一座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心灵家园。延安的山沟窑洞里出真理,延安的真理是永恒的。延安使人激情磅礴,延安使人青春永驻。 今日泱泱中华,建设小康,凯歌行进,我深情地回望延安,只见宝塔顶上,承继以往、引导未来、行之久远、长盛不衰的“艰苦奋斗”四个大字金光闪闪,只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向我们款款地招手致意,并深情地瞩望和目送我们这些后来人:万里长征只走完了第一步,未来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 插图/网络 张玉国,现为大同农村商业银行职工,文学爱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