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辛集史话(二)辛集镇和辛集镇城墙

 燕赵历史研讨会 2021-08-25

古镇辛集史话(二)辛集镇和辛集镇城墙

许书斋

辛集,最早叫廉官店,汉时就有此村。廉官店南边的回龙镇(今辛集市木邱村)是皮毛业发源地,民间谚语有“比干制革广川郡,回龙镇上买轻裘”。比干(公元前984年—1047年),沫邑(今河南省淇县)人,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商朝纣王叔伯父(一说纣王庶兄)。传说比干负责宫室革服裘服及其皮革制品,因而被尊为皮毛行业的祖师爷。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东北。这条谚语说明广川郡和回龙镇在商朝时就有皮毛业。汉代以后,因回龙镇遭遇水患,皮毛业的中心逐渐北移到了廉官店。唐宋时这里的皮毛业就已经形成规模,明代皮毛业发展迅速,远销海内外,新疆有一条谚语道:“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由此可见辛集早在叫廉官店时皮毛业就久负盛名,知名度远播四方。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廉官店与附近的彭家庄、轳辘把、李家庄、七家堂、王家庄合并,易名“新集”,清乾隆年间始称“辛集”。辛集皮毛业经过千年的发展,到清朝中叶,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山西人在辛集镇修山西会馆时,所立碑文描绘古镇辛集写道:“……畿辅巨镇,商贾云集,货积山丘,户口殷繁,街市宏敞,其营业之盛津汉而外推巨擘焉……”此时的辛集镇因皮货云集,商贾熙攘,繁盛过于县城,享有“直隶一集”之称。

清代后期,由于民间的反抗斗争使社会动荡不安。咸丰初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北上到了束鹿县。朝廷命直省州县仿湖淮团练法,束鹿练勇有名自此始。同治元年(1862年),土寇、流贼、土匪相继侵袭束鹿县,其间血流殷地,骨暴黄沙。同治二年(1863年),田家庄、辛集镇倡议,因群贼皆积年滑匪,出没冀、束、晋、宁界,飚忽无定,各乡筑堡为逻守计。佥议不结寨以自固非万全也。于是富者出财,贫者出力,筑土成垒,掘沟成濠,云集雷动,诸村相继,自行建立土墙以加强防卫,不半载而告成者数十村,亦可谓勇以赴义矣。

   辛集镇寨墙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经董事人王大常 、马玉山、张守平、赵冠儒、王绍斌、齐金鉴等倡议修寨。虽然围墙的建筑费用很高,由于辛集镇自古就是商业重镇,财力雄厚,富户众多,民众都积极出资出力,择吉日兴工,越数月,工竣,并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辛集镇修的寨墙与其他村修的寨墙不可同日而语,其规格和规模不亚于城墙。辛集镇城墙有的地方是青砖砌墙,有的是用土夯实筑成的,有的是两种方法相结合。城墙周长一千二百三十八丈(合3961.6米,清朝一丈等于3.2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底宽二丈四尺,顶宽一丈二尺,女儿墙高三尺,厚二尺五寸,垛口高二尺五寸,护城沟深一丈二尺,宽二丈四尺。炮楼十座。城门四座,城门上面俱有城楼,全部是青砖垒成。南门修的最气派,因为南门是最后修的,剩下的青砖都用在了南门及两边的城墙上。吊桥四座。并建有护城队,昼夜在城墙上轮流巡逻,以防突然来袭的土匪。自此绅董勇丁联络一气,有匪来袭时人、畜、财物,并入城内。贼人来了也无计可施,保佑了一方的平安。

             抗战时期辛集南门图(来自网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画家赵望云作《束鹿辛集镇寨楼之遥望》

辛集城门具体的位置:东城门位于今复康街八街大队东行200米处,东门外有一座猴庙;西城门位于今牌坊街和西华路交叉口,西门外有座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南城门位于今农贸街与原南门路(兴华路东边的一条小南北路)交叉口;北城门位于今东华路与北门路交叉口,北门内建有辛集镇著名的关帝庙,民间俗称老爷庙。

       民国辛集城区图来源《辛集市志》

同治末年(1875年),随着皮毛业的发展,高卜营合并到了辛集镇。此时,辛集镇城内有建于明清时期的碧霞宫、关帝庙、崔府君庙、菩萨堂、山西会馆、大牌坊等气势宏伟的庙宇牌楼,商业中心以皮店街和东西大街(今商场街)为主,饭市街、当铺街等街道次之,城内店铺林立,货广人稠,有皮货店、日杂行、饭店、银行、银号、钱庄、洋行、当铺、照相馆、肉铺、点心铺等各种行业,还有戏园子、烟馆、茶馆等娱乐场所。

民国期间辛集镇仍是河北省的商务重镇,由于时局动荡,社会混乱,辛集镇的城墙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58年4月辛集镇城区图



解放后,辛集镇成为了束鹿县政府所在地,为了发展城市建设,城墙被陆续拆除。现在与辛集镇城墙有关的地名有顺城街、北门路、南门路(现在不叫这个名字了)。

                                    2021年8月1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