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宫 || 霞光之中的大清遗梦

 承德皇家园林 2021-08-25

1994年12月17日

泰国

第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

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面色凝重,正在进行表决,所有的人都十分好奇究竟哪一个文化瑰宝能够第一个申遗成功。

随着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结果,谜底揭晓:第一个获得大会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中国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这喜讯和荣誉使所有中国人特别是承德人欣喜若狂。

图片

(承德避暑山庄)

为什么承德避暑山庄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认为:“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不仅在建筑、园林等方面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还在总体设计思想、建造手段和技巧,以及人工与自然的有机合成方面均代表中国古代最高水平,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

的确,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行宫的杰出代表,但事实上,许多其他的清代行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清代行宫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最终命运是走向何方?

巡幸之线穿明珠——行宫从哪里来

清王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国家,绵延了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相比于维持了四百零五年的最为“长寿”的统一封建王朝——汉王朝,这个时间在封建王朝中已算是较长的。由满人统治的清王朝有两个保持“长寿”的秘诀:第一,推崇传统儒家文化;第二,怀柔边陲少数民族。在这种背景下,清帝走出京城四处巡幸成为重要的治国手段

图片

(康熙谒东陵路线举例)

巡幸的路线分布极广,南抵浙江,北至塞外,西到山西,东达辽宁。而行宫则是为帝王沿途修建的驻跸场所,是帝王途中日常起居与理政的重要保障。虽然是临时住所,但是为帝王修建自然十分讲究,其修造风格大多因地制宜,择度的胜地大多在郊区自然优美的地方,脱离了京城的桎梏,地形富有变化,风格也相对轻松。因此营造行宫的手法也更有创造力,行宫也集中体现了清代皇家的高超造园艺术;甚至随着南巡行宫的修建与使用,北方的御苑还出现了大量吸收模仿江南园林的优秀园林,如惠山园、千尺雪、狮子园等。同时这些行宫也讲究“入乡随俗”,除了皇家建筑的威严端庄,也融合了地方建筑的独特风格;成为一种与我们熟知的宫殿、陵寝、坛庙以及皇家园林不同的独特的皇家建筑形态。因此,清代行宫不但自成体系,而且也是清代皇家建筑体系、清代皇家园林体系、江南园林体系的有机结合。

风雨飘摇的命运——行宫去向何方

然而,此刻的清代行宫可以说是遭受着灭顶之灾。从清朝晚期开始,清朝皇帝就极少再下令修葺一部分行宫,从清朝灭亡开始,战乱的硝烟不断侵扰笼罩着中华大地,京外清代行宫也不能幸免,大多沦为废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资源十分有限,只能突出重点,主要研究保护那些年代更为久远,规模更加庞大的古迹,却往往对其附属的清代行宫重视不足甚至忽略,如正定隆兴寺行宫、天津独乐寺行宫、山西五台山行宫群这些受冷遇的行宫,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它们的名字。行宫遗址被碾压在时代发展的车轮之下,被其上面新建的现代房屋彻底埋没。

图片

(燕郊行宫遗址  底图为GoogleEarth2005)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可是行宫遗存却因研究不足而继续被忽视在文化宝库的角落之中。除去已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承德避暑山庄之外,很多曾经辉煌的行宫如今可谓是鲜有问津,现状凄凉。静寄山庄身为京外第二大行宫,饱经战乱,又仅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是蓟县官庄镇联合村,只有村民住房的夹缝中还残存着数段宫墙、几处建筑台基和若干御笔题刻的大石,然而这仅存的遗址还在受采石与违章建筑的侵蚀;曾经八次接待乾隆驻跸的柳墅行宫被一部分一部分变卖掉,渐渐湮没在历史之中,如今原址上已经是熙熙攘攘,人口密集的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那座曾经矗立在海河北岸的被誉为“八景何堪比上林”的皇家园林已踪迹难寻;桃花寺行宫与隆福寺行宫即使有御题景色仍然难逃厄运,均在民国时期被毁,如今仅存基址......

图片

(桃花寺行宫遗址  底图为GoogleEarth2016)

在如此严峻的现状下,保护清代行宫已经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对清代行宫进行抢救性、整体性以及综合性的研究。不同于园林、皇宫这样的文化遗产,清代行宫如京杭运河、丝绸之路一般,都是跨地域的线性遗产,因此可以借鉴它们的保护经验,将这些沿着皇帝巡幸路线上点状分布的行宫都串联起来,清理规整庞大的行宫体系,以求挽救现存行宫遗址于水火,使得这一串串瑰丽的明珠被重新擦亮,光芒四射地重现于世人眼前。

文字 | 1984er

编辑 | 小小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