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席家铺席叉︱俗语

 村庄物语 2021-08-26

打席家铺席叉︱俗语

皖北大地,沿淮跨颍。这里看似一马平川,实则湖泊众多。比如颍上县,因处淮河中上游的坡水地区,185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淮河北侧、颍河两岸,唐垛湖、邱家湖、五里湖、班草湖、焦岗湖、第三湖、戴家湖等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七十二湖遍颍上”之称。

低湖洼地多,恰适芦苇生长。说句大话,它浑身都是宝。苇叶,皖北人用它在端午节包粽子,一股子清香味;苇花,编成麻窝子,冬天穿上暖脚;苇根,孩子刨出来当成甘蔗,有淡淡的甜味。

 

当然,最顶用的还是一人多高的苇杆。皖北村人用篾瓣子剖成篾子,用石磙碾压皮实,编成苇席,铺在床上。夏天露天乘凉,一条席子一拎,哪凉快就睡在哪里。编席,俗称打席子。旧时,这里有不少人都是打席子的行家。

跟庄稼活比起来,打席子的劳动强度不高,妇女、半大孩子都能干得了。冬闲时节,一个人,手快些,一天打一条席子没问题。不仅自家用,还可以运到集市上出售,换些油盐钱,或者孩子的学费。那时打席子,算得上不少皖北农家一项不可或缺的副业。

按说打席子的人家,床上铺的,该是新崭崭的席子。近水楼台嘛。不是的。他们家用的,多是缺个角,或者四周有些破烂的席叉子。新席子,打席人家是舍不得铺的。老辈人总是会喋喋不休地唠叨:打席家,铺席叉……

在我看来,这话其实是皖北人强烈节俭意识的折射。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中,流淌着自给自足的秩序。它投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节俭。他们祖辈信奉的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世世代代都恨不能一分钱掰作两瓣花。手里宽裕,他们想着紧巴的日子;丰收年景,他们不忘贱年的焦愁。他们还会“算计”。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叫穷。他们的“算计”,就是不浪费,更不能奢靡;就是对家庭的每一项开销都“打紧板”,用“扣住头”的方式办事情。比如穿衣。他们最为习惯的,是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连连又三年。穿衣如此,遑论铺在身底下的席子?打席之家的人,能铺得上席叉,他的幸福指数,就不低了。

勤是传家宝,俭是聚宝盆。它是一种美德,更是皖北乡人生活的体味,人生的智慧。事实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埋头苦干,这些历朝历代都提倡的个人品质,早就是一代代皖北人身上最为显眼的标志了。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上甜。有这些垫底,他们面向未来的脚步,一定会更坚实,更稳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