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性知识对研究生的重要性

 小草9hce4imcw4 2021-08-26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概念是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于1956年提出的。

迈克尔·波兰尼(1891-1976)对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都做出了深刻的贡献。他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上流类的犹太家庭,在那里的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学习(获得医学和物理科学博士学位)。他最初的工作是作为一名物理化学家——在柏林大学(和其他大学)从事晶体结构和反应动力学方面的重要工作。随着希特勒在德国的掌权,迈克尔·波兰尼移民到英国,成为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933-1948)。迈克尔·波兰尼在对社会科学和哲学文学的贡献越来越大之后,在一次重大转变中,他后来成为曼彻斯特社会科学教授(1948-58)。他还在芝加哥大学、阿伯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Smith 2003)。

我们读研的最重要特点是创造。迈克尔·波兰尼思想的核心是相信创造性的行为(特别是发现行为)是一种洞穿行为,其一针见血或充满强烈的个性化特征(shot-through or charged with strong personal feelings and commitments,Smith 2003)。创造性张力来自于理性和批判性的审视,以及其他更“默契”的认知形式。这种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之所以称之为隐性,是因为隐性知识难以表达和交流,是隐藏起来的知识。本文讨论隐性知识的积累对年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积累隐性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从显性知识说起

与隐性知识互补或者不同的是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媒介记录和传播,从课堂、图书馆和数据库得到的知识。
我们熟悉的显性知识的例子有: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物体沉入水中会受到浮力,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满足勾股定律。
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存在可以用显性知识表达的元素。这些显性知识很容易分享、储存、表达和学习。
与显性知识不同的是,隐性知识则是隐含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头脑中掌握的经验、技能和想法等。隐性知识往往没有被编纂或记录下来,因此很难分享和学习。
人的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 由于显性知识是属于能说的知识,因此波拉尼断言:“我们能知道的比我们能说的多”。
例如,书本上可以写清楚许多音乐知识,但如何像贝多芬那样谱写交响曲,则很难从书本上学来。书本上的音乐知识是显性知识,贝多芬则掌握了独一无二的谱写交响曲的隐性知识。

推销员的销售技巧、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科学家的创新思维等都是隐性知识。

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特征

显性知识往往是确定的、明确的、唯一的、概念清晰的。隐性知识则很含糊,更像是种能力。
显性知识属于全世界,隐性知识属于个人。一个人的隐性知识来源于言传身教和自我体验与思考,但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复制别人的隐性知识。
例如,一名音乐家的弟子可以从音乐家那里吸收灵感,但他不会成为音乐家的复制品。弟子从音乐家那里可以吸收一部分隐性知识,但最终属于自己的隐性知识是与自身悟性相结合的混合体。
隐性知识的作用依赖于发挥。
显性知识最大的特征是可以量化。虽然当今是知识大爆炸年代,但显性知识的数量是有限的。人在一生中掌握的显性知识更是有限的。

隐性知识则无法量化。例如,你骑自行车的技能属于隐性知识,遇到各种情况有你自己的处理方式。也许可以把你这种隐性知识看成是由无限多个显性知识组成,但临场发挥时,你只用到了有限多个,而且你不知道如何表述当时是如何用到的。

3. 从本科到研究生关注的知识的转变

一般情况下,本科阶段注重的是显性知识,无论是作业还是毕业论文,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研究生阶段一方面继续积累显性知识,另一方面开始重视隐性知识,因为要面对答案不明确甚至不一定有答案的探索和研究。
做研究时,只有诞生主意,才能达到目标。但诞生一个主意需要隐性知识。塞布丽娜·斯蒂尔沃特(Sabrina Stierwalt,)采访了系外行星科学家莫伊亚·麦克提尔(Moiya McTier),讲述了如何从一个想法变成一篇科学论文。 

文章提到,科学过程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想出一个主意。必须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达到你能够想出自己的想法的程度。即使有了想法,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这中间可能会犯错误,有时预计的结果最终是错误的,这需要不断修正研究思路。这一过程会积累自己的隐性知识。作为研究生,主意可能首先来自于导师,但随着隐性知识的积累,终有诞生自己主意的一天。 

我们首先不知道如何有主意,如何完成研究工作,因为书本和文章不会交代这些(隐性知识),也说不清。但有了足够隐性知识后,就能顺利开展新的研究。这一过程往往很漫长,难怪博士生一般需要五六年才能毕业。

4. 研究生如何面对隐性知识?

一名学者越资深,其隐性知识就越有价值。注重隐性知识的学者更容易获得成功。那么,如何更有效地积累隐性知识呢?这很难说清楚,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隐性知识,并且每人的经历不一样。虽然如此,以下一些建议似乎有一些道理。
1) 阅读文献时注重别人对研究过程和分析过程的描述
这里指的文献,是指研究型文献,尤其是那些有研究过程交代的文献。虽然作者们无法准确地表述他们的隐性知识,但许多这种文章还是会字里行间地透露一些。我们从这些阅读中可以想象自己在完成同样工作,并吸收灵感。比如说,在阅读文献中方法介绍时,注重理解其中的步骤,甚至想象自己如何重复这一过程。
2) 将独自思考与密切交流相结合
一种说法是,澡堂是所有科学家最擅长思考的地方!另一种说法是,饮水机边上的讨论最容易擦出火花。澡堂让你安静思考,饮水机边是互动的地方。这两个说法结合起来,就是应将独自思考与交流相结合。静与动的有效结合会让自己吸收隐性知识有了节奏感。
3) 合理学会与导师打交道
导师在交流环节互动中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何与导师打交道本身也是隐性知识。那些毕业顺利的博士生肯定能从导师那里获益匪浅。与导师交流方式和频次没有统一说法,如果适合自己,每天交流一次不算多。几个月不交流一次肯定会遇到困难。宁可让导师责备自己,也要先试探增加互动次数,直到与导师达成某种妥协。
4) 学会辨别什么是无害知识
从别人那里吸收隐性知识最值得注意的是,能辨别哪些是对自己有害的。有害与无害是相对的。例如,每天负重100公斤跑步对大力士有益,对自己就有害。没有理由说别人的经验对自己一定是有益的。又如,自己可能适合一周阅读一篇文献,别人关于一天阅读一篇文献的经验可能就难以借鉴。
5)学会屏蔽无用信息
屏蔽无用信息更是一项技能,因为这类信息多了后,会挤占用来获取和利用有用信息的空间和时间。与科学相关的隐性知识可能需要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积累。 隐性知识的诞生更像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被无用信息占用了太多思维和精力,那么就产生不了到质变的量变。

参考文献

Smith, M. K.   'Michael Polanyi and tacit knowledge’, The encyclopedia of pedagogy and informal education, 2003, https:///mobi/michael-polanyi-and-tacit-knowledge/

Iman Rastegari, Bari Walsh, What Is Knowledge? Usable Knowledge, ,February 24, 2015, https://www.gse./news/uk/15/02/what-knowledge
TacitKey,What Is Tacit Knowledge? 4 Reasons Why It Is Important, August 14, 2017,https://www./blog/what-is-tacit-knowledge/
Rachel Alexander, Implicit, Tacit, or Explicit: All Knowledge Is Valuable, Bloomfire, January 16, 2018https:///blog/implicit-tacit-explicit-knowledge/
Udemy Editor,The 6 Types Of Knowledge:  From A Priori To Procedural ,February 2020

Sabrina Stierwalt,  How an idea becomes a publsihed scientifc paper, Scientificamerican,December 3, 2019

本文改编自<隐性知识的重要性>(202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