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长行原创丨饭局与诗

 真言贞语 2021-08-26

饭局与诗

文/周长行

8月25日这一天有点儿特别,“特别”在哪儿?我暂时不说。我把它记录下来了,你看看就晓得。

时,笔者路遇济宁市区红星路边上的几棵古槐树,被槐莲豆儿所吸引,果实累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在朝阳照射下,像镀上了一层金,实在是喜见人。槐莲豆,槐树之果也,一味上乘中药,专治胃炎,还败火养颜。我看上它,倒不是因为药性好,而是花香果美,上画面儿。干过电视台的人都犯这毛病,动不动就讲“画面儿”。

好东西自然要分享,如今玩手机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挒到圈里去。于是乎我顺手拍了一段小视频,配上一首小诗。典型“现场制作”,从拍到写到发出去,十来分钟,得,完活儿。视频怎么样,诗写得如何,在圈里看过的自有定见。不过,从受众的反馈来看,普遍对这首诗厚爱有加,原来槐莲豆还能这样写:

此乃槐莲豆,花落果来秀;

古槐生古意,收成才是秋。

与孙女桐桐,还有我家大厨桐桐奶奶共进午餐时,我自然会谝谝我的新作,当场朗诵一番,孙女和奶奶都鼓掌称赞,只是桐桐建议将“花落果来秀”中的“落”字改为“谢”字,这样就成了“花谢果来秀”。改“落”为“谢”,把花的谦恭美德给“谢”出来了,让人顿觉这诗的味道柔和舒坦了些许。暗暗为孙女高兴,哦,咬文嚼字了!开学她就是初中四年级的学生了,好多年来,我是第一次发现她这样认真地推敲字句呢,有点小惊喜。我一直盯着她的作文,说穿了,我是被这个家庭推举出来的“作文首席辅导老师”,她的每一点变化都会让我与“作文”联系起来这一次也不例外。

然而,她可不管什么作文不作文的,改过了我的诗,便从餐桌转身到她住的小屋里拿来莫言的《晚熟的人》,翻到其中一页上的一首诗让我看:大馒头啊,大馒头,啊呀呀啊,大馒头……几百个字,几乎全是大馒头。为了逗乐儿,我边看边读出声,恰恰我们正吃着大馒头,桐桐也跟着附和,说实话当时我简直就觉得这诗又是贾浅浅那一套,怎么如今都是这玩意呢?老天爷,这是诗吗?

然而,桐桐却正儿八经地告诉我,莫言的这本《晚熟》倒值得一读,她读得哈哈大笑过。经她这么一说,我还真的要读读了。我是读过莫言的,可哈哈哈大笑的时候少之又少。心想,哪怕只为读来几次哈哈大笑,我也要读读的。然而,我还是有点质疑,小孩子笑的书,我这个老头儿能笑得出来吗?那就干脆读读再说,说不定老少咸宜哩。你看,无意中桐桐用一首歪诗替《晚熟》做了广告。

还是继续谈诗,我刚刚临摹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知道桐桐暑假背了一些古诗词,便执意考考她,让她背诵“春风吹又生”之后的那四句,她背不出,还有点小惊诧。她奶奶也是这样的表情:“吹又生”之后还有啊!我说有哇,因为上午我临摹了“草”的完整版。其实我也是背不出的。于是,我们就从百度上找出来,撂下饭碗,共同念了一遍“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只是奶奶拿腔捏调儿,惹得我差点喷饭。

就这样,四十多分钟的午餐,简直就是饭与诗一起下肚,奶奶收拾碗筷的时候,我和孙女还是谈诗,我表扬了她前不久在朋友圈里留下的那两句:都来避风,来当港?

食与诗的吞咽,饱嗝里的诗韵,啥滋味?还真说不地道,只是觉得很快活,好玩,惬意,顺汤顺水,有滋有味,似有神助,一道绝好的“下饭菜”。反正是,惯于吃“猫食”的桐桐的饭量这次大得有点离谱,我浑然不觉地又多喝了几杯“小糊涂神”,只是桐桐奶有一点懊悔,不该让我这么任性。当饭和诗掺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个状况。

感觉上却有点怪怪的。我写了几十年,唯有这一次这么当回事地记录下了我家的饭局与诗……

(速写于2021年8月25日下午)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黄南村。1969年2月参军入伍。1990年9月转业回地方供职于济宁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诗人。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鲲鹏腾飞的地方》、长篇传记文学《不醉不说 乔羽的大河之恋》《乔羽恋歌》《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等。曾主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京九解说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后,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写作,以其接地气、独立特行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作品至上,读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奋力笔耕下潜民间的动力和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