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赫:英国组曲第3号-前奏曲

 钢琴练习曲 2021-08-26

演奏者:Wilhelm Kempff

次写教学文章,作品是中国音协考级旧版的10级曲目。

巴赫一共写了六首《英国组曲》,大约是1715-1720年间创作的,它们基本都遵循着弗罗贝格尔所奠定下来的“德国式”组曲模式,按顺序包含了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四种舞曲。

Johann Jakob Froberger | 1616-1667

《英国组曲》规模较大,前面都加上了前奏曲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巴赫《法组曲里的库朗特都是意大利式库朗特节奏,而《英国组曲都是法国式的库朗特

至于作品名字叫“英国”,那就真的众说纷纭,不得而知了,反正肯定不是英国音乐风格的意思~

们先看看作品的乐谱:

熟悉巴赫作品或者被巴赫SM过多次的小伙伴应该会发现了,这个作品与我们平日所弹的巴赫,光从谱面上看就有很大的不一样。

巴赫是复调大师,一般来说,他的谱面都是多声部进行,各自线条独立,几个声部参差不齐的,比如这样:

但是这首前奏曲却是很多音像挤地铁一样挤到一堆,与巴赫其它独立线条的作品很大的不一样。

为什么这样?巴赫这是抽风了吗?

们再看看巴赫的另外两部作品,第一个是《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开头:

然后是《C小调第2号帕蒂塔》的序曲:

大家是否发现了,这几个作品的谱面有点类似,都是织体比较厚,和弦一把一把抓的。

因为巴赫是用键盘乐器来模仿乐队的形态。

当然,巴赫这老头儿摸黑敲闷棍,他自己是不会告诉你滴,你得靠自己去揣摩~

所以看乐谱时要多想想,别只动手指头光弹鸭~

再看回这首前奏曲,它就是巴赫用键盘模仿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

先由双簧管之类的独奏乐器拉开序幕,然后第二声部(也许是长笛)进入,然后第三声部、第四声部……一层一层,不断叠加,织体加厚:

在第7小节左手的G小调属七和弦,各种乐器汇成了Tutii,乐队全奏:

右手密集的和弦,都是在模仿乐队全奏的织体:

到第33小节时,乐队全奏结束,小组乐器开始,独奏先进入:

到这里,就要稍微解释一下大协奏曲这种体裁了。

大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盛行的一种协奏曲,里面会用到回归曲式,也就是利都奈罗(Ritornello)。

就是整个乐章有几大部分:

一开始是乐队合奏,然后是一小组乐器的主奏,完了又是乐队合奏,往后又是另一组乐器的合奏……彼此交替竞奏,这样反复几次以后,结束乐章。

再看回这首前奏曲,虽然是用键盘来演奏,但活脱脱就是大协奏曲的形式:

第1-33小节是乐队合奏部(G小调)、33-67小节是小组乐器的主奏部(♭B大调)、67-99小节又回到乐队合奏部(B大调)……

按照这样的交替方式,直到音乐结束。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在乐谱上画一下整个乐章的曲式与调性哦,哪些是乐队合奏部,哪些是小组乐器主奏部

总结一下:

1. 作品是巴赫1715-1720年间创作的《G小调第3号英国组曲》中的前奏曲,标题中的“英国”来源不详;

2. 巴赫以键盘模仿乐队织体的方式来写作这首前奏曲;

3. 作品充满意大利音乐的风格,属于大协奏曲形式;

4. 作品的曲式是利都奈罗(Ritornello),回归曲式。

Wilhelm Kempff | 1895-1991

文章音频是德国钢琴大师肯普夫演奏的,我很喜欢这个DG的录音

作为出生于19世纪末的钢琴家,肯普夫的风格和现在的巴赫演奏有很大不同,并不一定以声部清晰作为标准,而是大量采用踏板,以此造成一种乐队的音响感,显得浪漫而又浓烈。

由于作品的乐谱很好找,考级书上也有,所以这篇文章就不分享乐谱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