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强《说文解字》之《说“蛇”》

 言而有齿 2021-08-27

身处权力颠峰的人,是很难做到清心寡欲的。即使是一介布衣,要想不为欲望所左右,没有一定的修养,也不容易做到。尘世间的许多悲剧,往往由贪欲酿成。“蛇吞象”的结果,是人被自己的欲望所吞没。

说字

“蛇”的本字为“它”。甲骨文的“它”字,就是一条蛇的形状,上部为蛇头,下部为蛇身。许慎《说文解字》云:“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上古时代,人们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大家都害怕被毒蛇咬伤,所以见面的时候,互相询问“无它乎”,意思就是“你没碰到蛇吧”、“你今天没被蛇咬吧”。我国先民最早的问候语之一,就是“无它乎”,这和我们今天说“吃饭没”、“还好吧”,功能是一样的。随着文字的演变,“它”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其本义则加虫字旁,由“蛇”来表示。

说词

蛇吞象。“蛇吞象”一词,源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巴蛇一口吞掉一头大象,三年才把肚子里的象骨头吐干净,可见其胃口之大。后来,人们就用“蛇吞象”这个词,喻指不知满足、贪得无厌的行为。旧时无名氏有《不知足诗》,把“蛇吞象”的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不妨抄录如下:“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雍正《悦心集》)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前,曾把这首诗和其它一些风格闲适的诗文“置诸几案间”,以“怡情悦目”,“涵养一心之冲虚灵妙,使无所累”。不过,等他历经血雨腥风,当了皇帝之后,大兴文字狱,依靠遍布全国的密探来巩固皇权专制统治的时候,怕是再也没有多少心情“澹泊为怀,恬静自好,乐天知命,随境养和”了。身处权力颠峰的人,是很难做到清心寡欲的。即使是一介布衣,要想不为欲望所左右,没有一定的修养,也不容易做到。尘世间的许多悲剧,往往由贪欲酿成。“蛇吞象”的结果,是人被自己的欲望所吞没。

说诗

蛇形丑陋,蛇性凶猛,因此,蛇的形象大多是反面的,比如“封豕长蛇”、“佛口蛇心”、“蛇盘鬼附”、“蛇鼠横行”,等等。但也有例外。郑板桥《比蛇》诗云:“好向人间较短长,截冈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诗前有一段小序:“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者,以伞具上冲,蛇不胜而死。”比蛇虽然好斗,但从来都是正面与人交锋,光明磊落,不会从背后偷袭人。“纵然身死犹遗直”,这一句是诗眼,称颂比蛇的品性,哪怕死了,也要留下正直的名声。即此而言,某些人的做派,实在是连蛇都不如。

说典

据《宋史·孔道辅传》,孔道辅任宁州军事推官(职掌勘问、刑狱等)时,“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咸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道观里来了一条蛇,大小官员都以为是天降祥瑞,真龙现身,把它当作神来顶礼膜拜,而且打算上报朝廷以“颂圣”。惟独孔道辅不信这个邪,用笏板一拍,蛇的脑袋就开了花。所谓“偶像”,无非就是一个肥皂泡,只需轻轻一戳,所有的色彩与光环,都将烟消云散。宋人石介在《击蛇笏铭》中说:“轩陛之下,有罔上欺民、先意顺旨者,公以此笏击之;庙堂之上,有蔽贤蒙恶、违法乱纪者,公以此笏麾之;朝廷之内,有谀容佞色、附邪背正者,公以此笏逐之。夫如是,则轩陛之下不仁者去,庙堂之上无奸臣,朝廷之内无佞人,则笏之功也,岂止在一蛇?”这是借孔道辅击蛇的故事,表达澄清吏治的呼声,读来铿锵有力,酣畅淋漓。不知衮衮诸公,所思若何?

微笑口腔门诊部∣贵港市医疗保险定点机构

地址:贵港市金田路安居市场迪拜七星会旁

电话:0775-46661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