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得庐山真面目——云雾缭绕

 人在西京 2021-08-27

中国的名山,各有其鲜明特色,泰州雄,华山险,黄山奇。
庐山,论雄伟不如五岳;论奇秀,不如黄山。但庐山足以与它们媲美,与它们一同跻身“中国十大名山”;一同名列“世遗”、“5A”等一切名山应有的荣誉,庐山都有了。

那么庐山凭什么能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数以百计的群山中名列前茅呢?一切都来自一个字——水!
庐山北枕长江,东临鄱阳湖,大江大湖蒸腾的水汽,加上江西的内陆环境,造成了庐山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下雨,有一多半的时间大雾笼罩。常年的这种雨水湿润天气造成了庐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

云雾缭绕山巅半腰,如梦似幻,仙境一般。于是佛教的高僧来了,建起了净土宗祖庭;于是道教的高道来了,建起了天师道南方中心;于是儒家文人墨客来了,开启了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儒、佛、道三家纷纷在此开宗立派,奠定了庐山人文圣山的坚实基础。
常年云雾缭绕,使得庐山的夏季平均温度仅为22度,山顶早晚气温在15-20度之间(笔者亲历:7月25日,大暑第4天,早上7:00,手机温度显示18度,大雾弥漫)。于是,外国人来了,在山顶建筑别墅,像候鸟一样,冬去夏来;于是国民政府的要员来了,把庐山作为“夏都”;于是新中国的领导们也来了,一边商讨国事,一边消夏避暑。就这样,庐山成为了一座政治圣山,这是中国名山的唯一殊荣。

由于云雾缭绕,由于山顶避暑建筑的扩建,今天,庐山山顶已经形成了一个常年居住人口在1.4万左右的小镇,小镇已经成为一个山顶避暑圣地,这,又是中国名山中的唯一。 


-----人文圣山-----
人类的很多事物如果要追根溯源,尽头往往就是神话。庐山也不例外,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匡俗”的仙人,在此结庐修炼,飞升后,人们便把这座山叫做“匡庐”或者“庐山”。
最早记载庐山的是一部战国时的史书《竹书纪年》,顺便说一句:《竹书纪年》是一部神秘的史书,它记载的人事与大家正史上读到的人事往往大相径庭,甚至黑白颠倒,有兴趣可以去读读。元末明初,另一位仙人来了,他就是暗助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的高道周颠。
有史记载第一个登庐山的大文人便是司马迁自己,据说他登上了庐山之巅——大汉阳峰。
东晋太元年间,高僧慧远率弟子途经浔阳,被庐山的气象所吸引,就此驻锡。在当地官民的帮助下修建了东林寺,并开创了净土宗。净土宗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信众最多的一个宗派,因为其简单,只要口念“阿弥陀佛”即可皈依,可谓大道至简。

与此同时,道教高道陆修静也来到庐山,并在南麓修建了天师道南方中心——太虚观,也称简寂观(陆修静字简寂)。此刻的北方道教中心在山西大同,由寇谦之主持。
也与此同时,著名隐士陶渊明高唱着“归去来兮辞”来到庐山康王谷,耕田种菊。在此陆续写下了“归田园居”、“饮酒”等系列田园诗,开创了中国诗史上的田园诗派。他的《桃花源记》除了“武陵”这个地名外,其余所记人和事,都以康王谷为事实依据。这个“康王”就是楚国王孙,楚被秦灭后,楚康王带领族人逃到庐山这个山谷里,栽桑种植,与世隔绝。当陶渊明来到这里,与这些康王后人交谈时,他们竟然真的不知道秦天下15年后是400多年的大汉——“不知有汉”;之后,三国、魏、西晋,现在是东晋,也都不知道——“无论魏晋”。另外,康王谷的地貌也与文中所记相符。所以,更多观点支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庐山康王谷。

今天,相比较三叠泉、五老峰、仙人洞等热门景点,康王谷桃花源属于庐山众景点中比较冷门的景点,有很多去过庐山的游客都不知道庐山还有这么一个景点。桃花源似乎在倔强地保持着基因传承,门庭若市、车马喧嚣,那还是桃花源吗?
不久,谢灵运来了。从此,中国诗史上又多了一个流派——山水诗派。
大画家顾恺之来了,他的《庐山图》开创了中国画之山水画流派。
由陶、谢开创的山水田园诗派对后来的唐诗影响巨大。李白、白居易,这两位唐诗巅峰人物循着陶谢的足迹也来到了庐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句助推了庐山瀑布蜚声海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盛开。”白居易的桃花诗成就了“花径”这个著名景点。但是,令人尴尬的是,游人在花径亭往往不知所措,这个没有任何题字的亭子为啥叫“花径亭”,又有何意义?如果你细心一点,就会恍然大悟,当你走到亭边,探过身子往亭中间的凹坑里看去,两个鲜红大字“花径”映入眼帘,据说这是白居易手迹。

茶圣陆羽来了,把康王谷的谷帘泉捧上了“天下第一泉”的宝座。
到了宋代,儒家理学派宗师周敦颐、朱熹来了,成就了海内第一书院——白鹿洞书院。儒家心学派宗师陆九渊、王阳明也先后来了;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李梦阳、康有为、胡适等总计1500多位文人墨客登临庐山,留下了共计4000多首诗词歌赋。
1500,4000,单就这两个数字足以奠定庐山“人文圣山”、傲视群山人文的独特地位。

 
-----政治圣山-----
第一位把庐山与政治挂钩的人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庐山脚下的鄱阳湖与劲敌陈友谅大战时,得到高道周颠的帮助,后来周颠隐居庐山,朱元璋寻访不到,只得御制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来纪念这位仙人。为了把这块巨大的石碑运上山顶,明朝廷特地征调民工,修筑了一条盘山道路,这就是庐山第一条官道——九十九盘古道。全长约9公里,走一走,不回头。因为很少有人有胆力走个来回。

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依样画葫芦,在武当山寻访高道张三丰,做得更夸张。
民国,政府把庐山作为“夏都”,各种重大会议在此举行,党政要员频繁出入庐山,给庐山增添了庄重严肃的政治气氛。最著名的洋别墅就是“美庐”。
新中国后,重要国家大事也在此商讨,“芦林一号”是当年毛主席的别墅。
两届政府把这里当做重要政治活动场所,的确是群山中绝无仅有的殊荣。
 
-----避暑圣地-----
十九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想方设法从清政府手里租借了庐山山顶共计4500亩的山地,开始了中国土地上最早的房地产行业。
之后,陆陆续续,约有25个国家的洋人纷纷从李德立手里租借土地建造别墅,总共建造了约600栋别墅。李德立见居住规模越来越大,就开始修建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娱乐场所,应有尽有,把本来空旷寂静的自然山顶建成了繁华热闹的人间小镇。

洋别墅,1万余人口小镇,和厦门鼓浪屿相类,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水上,堪称“姊妹小镇”。
由于山顶的清凉气候,李德立把这个山顶小镇命名为“牯岭”,英文Cooling,清凉的意思。今天的牯岭镇,常年居住人口约1.4万人,这,同样也是国内所有名山中的绝无仅有。

-----美不胜收-----
庐山的人文是果,自然风景才是因。没有自然风景,哪来的人文?谁会去光顾一个童山秃岭?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三叠泉是庐山第一自然风景,应该是古今共识。中国的瀑布中,贵州黄果树瀑布名气最大,黄河壶口瀑布气势骇人,而最有艺术魅力的要算庐山的三叠泉瀑布。

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元素讲究“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三叠泉正是符合这样的艺术理念,真是天人合一。古人描述三叠泉: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玉催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这里吐槽一下,庐山的工作人员不细心,出了个小BUG:三叠泉源头竖了一块石榜,上面写着介绍三叠泉的文字,其中说整个瀑布“落差209米”;而三叠泉脚下潭边竖着的木榜上则写着“落差215米”。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在网络诸多的百科上,互相抄袭得很统一:三叠泉的瀑布落差为155米。
这真是谜了,三个数字哪个才是准确答案?难怪不识庐山真面目,连官方自己在同一个景区对同一个目标的数据都有偏差,有点不可思议了!
其它景点如五老峰、锦绣谷、如琴湖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网上照片很多。

 
-----跋-----
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其实,只要拨开云雾,就能见到庐山的真面目:一座避暑圣山,一座政治圣山,一座人文圣山。
去庐山旅游的游客,一定要在牯岭镇住一宿,早晚生活,体验小镇的cooling;一定要去看一看别墅区,特别是“美庐”,遥想当年的政治环境;最重要的是,漫步山道,欣赏云雾缭绕,欣赏一瀑三跌的三叠泉,欣赏儒佛道为代表的华夏人文。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庐山归来两不看。
庐山的云雾,云雾中的庐山,不看,一生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