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日太平街

 苍松xujp 2021-08-27

 

一座文昌古桥横跨抚河,桥东头便是文昌里。据说这里在古代属于交通要道,是进出抚州城的必经之路,更是彼时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以文昌桥为界,东引桥下溯河而上是太平街,顺河而下是河东湾直街。桥东堍南侧,这个“东风商店”应该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当然随着文昌里改造,它已经不复存在了。从它附近的桥东南侧下桥,便来到了千年古街——“太平街”。

太平街面对抚河,背靠汤家山。昔日,出门便是抚河水,木架骑楼立河堤。而在1992年,拆除太平街临河店铺,建设桥东防洪墙,右侧亭子下就是防洪墙。


防洪墙上,大铁钟静静地悬挂着。

在过去的几年里,从文昌里动迁到改造,我多次去了文昌里。当人们纷纷涌向改造一新的文昌里三角巷、竹椅街、横街、东乡仓的时候,我更喜欢看看冷冷清清的太平街。站在太平街一栋二层屋顶,一览大公东路以南的老城区,那青砖灰瓦围合成的一个个院落,让你感受那沉淀千年却历久弥新的文脉气息。

与太平街相连的一条老巷叫“官沟上”,据说是由清代修建的排水系统命名的。这一片房屋栉比鳞次,却因动迁空无一人。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车马喧闹,而在时代的变迁中,这片建筑渐次淹没在滚滚红尘,如今僻静地矗立在城市一隅,兀自散发着历史的余韵。

太平街原名瓦窑街,因发生数次火灾,居民损失惨重。当地居民认为,“瓦窑街”这个地名有“窑内装满必定要烧”之意,要求改名,瓦窑街原有太平庵、太平馆码头,遂改称太平街。太平归太平,可现在的太平街的街面上,已经找不出几栋像样的房子了。

太平街南起山前庙,北至文昌桥东引桥下,全长460米,与直街、胡李巷、官沟上相通。这条街原来就是临川古城的航运集散地,它见证了美丽的母亲河——抚河当年发达的航运,天南地北的商客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解放后,太平街以航运业为主,驻有航运公司、水上公社、水上小学等单位,太平馆码头以装卸竹木、柴炭为主。临川县水陆航运社,再后来的航运公司和航运局就设在这条街上。

太平街自古为文昌里主要商业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就有店铺80家。昔日,这段抚河上,停满了木帆船和木(竹)排,船家和排公就生活在船上和排上,城外码头上人来客往,搬运货物不断;街道靠抚河的一边是一律的吊脚楼,街上有茶馆、饭馆、商铺、剃头店,街上叫小卖的提篮和货担比比皆是,有卖油条麻花的、泡饭的、糯米糖饼的、糖酒糟的、麻辣油豆腐的,冬天还有狗肉担呢。

其中有名望的店铺:一元楼、清明楼、露天茶社,是三角班表演之地,商贾交流之所,为文昌里最为热闹之处。更远的不说,就说近50年前,我曾到过这里的一家茶馆,四方桌、大碗茶,一角钱,坐半天,还有说书先生绘声绘色,能令听者拍案叫绝。那场景,现在只能去电视中体验了。

官沟上西头正对码头。在1992修防洪墙时,专门开了个口子,修了闸门,也方便居民下河。


石街深巷高墙院,江南特色民居


官沟上连着几栋老宅子,挂了“抚州市历史建筑”的牌子。


等到再去的时候,这里的房子正在进行修缮。

官沟上26号,一栋普通的民国建筑,但其内部构建十分与众不同,设卷拱立柱支撑楼面成骑马楼式,屋面铺设明瓦,采光通风良好。

最早为民国时临川商会办公场所,此外它还有一个身份——民国临川商会火政会旧址。这样的历史建筑,肯定是要保留修缮的。

由于大量房屋被拆,原先掩没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大宅,如“儒林第”“吾爱吾庐”“江陵毓秀”“西平世泽”“箕颖流芳”“高平旧第”“秀挹颍川”等,都很轻易地暴露在人们的眼前。


在一处拆光的空场上,保留着3栋老宅子。

“吾爱吾庐”,建于民国初年,中西合璧建筑。陶渊明《读山海经》一诗中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这是文昌里建筑中西式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的典范之作,见证了昔日临川人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包容襟怀。抚州解放后,老红军郭森林在这里住了几十年。


这是两栋大门紧挨着的清代建筑。

左侧为“江陵毓秀”,为熊姓民宅,1942年,日寇窜扰抚州时驻扎于此,鬼子的马匹将前厅的两根柱子啃得只剩下一半。

右侧是“西平世泽”,为李姓宅邸。西平世泽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格局,其始建主人为青海善鄯旧地,尊西平武忠王李晟为先祖。


“箕颖流芬”宅,也是一座大宅。

晋代皇甫谧所著《高士传·许由》记载,许由辞退尧所传帝位,逃到中岳耕种,居住在颍水北面,箕山脚下。后人把隐者所居之地叫做箕颖。




官沟上32号民居,是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周家大院门坊,雕刻十分精美。
 

榔树下31号民居,也是市历史建筑。













而更多的是,古朴的老街,人去屋空,残垣断壁。期盼能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修缮一新的传统建筑街区,一张抚州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这是一栋“琅琊流芳”宅院,进行全面维修加固。现在正在进行下水及管道施工。




屋上的瓦卸了下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


木工师傅全是50岁开外的黎川乡村老“博师”。




太平街东侧在大规模改造中。



用传统工艺砌墙:用纯石灰膏子,而不用水泥沙浆。只不过古时砖墙用黄土灌斗,今天则是用水泥沙浆灌斗。




沿太平街往南走,一场规模宏大的造街“运动”蓬勃开展。






沿太平街往上游方向走,街上越来越冷清。


街面用青麻条石铺成,上面布满了深深的独轮车印痕,仿佛向世人诉说着那千年沧桑。

这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街,那久远沧桑的岁月印记,似乎都有倾之欲吐的历史故事,或许,要想读懂抚州,只能从这里开始,别无他途。

沿河的老防洪墙拆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防洪墙。墙内一定是要建仿古一条街吧。30年前,沿河没有防洪墙,临河的吊脚楼有点像凤凰古城。

站在河对岸观之,河边是一堵高墙,将抚河与太平街硬生生的隔开。沿河一律的吊脚楼只存在于老年人的记忆中,就连1992年修建的防洪墙闸口也不见了,如果不是防洪墙外的几级石阶,人们还不知道这里曾有过太平馆码头。

太平街走到头,有一座山前庙。这是属于老一辈抚州人记忆中的寺庙。寺庙虽小,据说却非常灵验,若是你心中有解不开的结或者是给家人求个平安可以来此寺庙拜拜,沾沾菩萨的灵气。


观音殿前,有观音塑像。

太平街东,有一湖叫戴湖。曾经风光旖旎的戴湖,因街区改造、中洲堤路修建,戴湖已不成湖,只是知道戴湖位置之所在。

山前庙河堤外,两条小船泊在河中。这段抚河上,早已不见昔日停满了木帆船和木(竹)排,码头上人来客往、搬运货物的场景。

唯有眼前悠悠文昌桥,滚滚抚河水,见证了抚河东岸昔日的繁华。历经多次修缮的古文昌桥,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文章桥上晒文章”掌故。

山前庙前南望,中洲大桥正在架设中。桥位距离下游文昌桥约910米,是抚州市城区范围内赣东大桥、文昌桥、抚河大桥和东临大桥之后的第五座跨抚河的大桥。

太阳升高了,小朋友也起床了,他怯生生地看着我这个陌生人。几年过去了,这孩子早已随着家人迁离了太平街,也该上小学了吧。那他对在这儿的童年生活还会有印象吗?
(2014年至2019年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