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讲究“忌讳”的国家,尤其是在文字和话语方面,很多是不能直接说的,比如说古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出恭或者“解手”等话来形容。《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用字不妥当很可能会蹲牢房,而在取名字方面就更加的瞻前顾后了。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如果名字太过于尖锐好高调,自身的福分又压不住的话很容易会招来祸端,所以在古代,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往往会起一些比较“接地气”的名字,比如说“喜”,或者“强”之类的,通俗好懂不张扬。 而在古代有一个字,堪称是取名最禁忌的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人敢用,这个字就是王字了。首先我们知道“王”是古代权利的象征,一般都是官职的称谓,谁敢冒用?而且王字的内涵也太过于霸气,三横代表着天、地、人,中间一竖贯通其中。意为“天、地、人”三者都要为“王”管束,来看看古代都有谁用这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 骆宾王 说道骆宾王想必很多人一定不会太陌生,骆宾王出生于619年,是“初唐四杰”之一,他虽然出生贫寒,但是少年时代便富有名气,七岁便能写诗,被冠以“神童”得到称号。我们小时候在课本上所学的《咏鹅》就是骆宾王在七岁的时候写的。骆冰王年少时日子过得颠沛流离,曾流寓博山,后又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苦中度过了早年时光。 都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骆宾王因为受到了道王李元庆,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仪凤三年(678)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原本有很好的整治前程,但是因为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得罪入狱。被放了出来后依旧不改前心,徐敬业起兵时骆宾王还代写了一封“讨贼檄文”把武则天祖宗上下都骂了一通,徐敬业起兵失败后骆宾王也下落不明了。 冯野王 冯野王是,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之子。少年时期便博学多才,因为做官的原因,他很小的时候便任太子中庶子。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就向汉宣帝上书提出希望能试任长安县令。十八岁就想做地方的父母官自然是被拒绝了,但是不久后冯野王却凭借自己的功劳,不靠走后门当上了当阳县令,后升任砾阳县令。汉元帝在位时期已升任陇西郡太守,因为政绩突出,入朝担任左冯翊。最高做到了大鸿胪,但是因为大司马王凤排挤,被罢免官职,最后老死于家中。 顾野王 顾野王相比于冯野王要出生晚一些,是南朝梁陈年间的官员。原名为顾体伦,因为仰慕冯野王所以给自己更名为顾野王,但是和冯野王想必,顾野王更能罩得住这个名字一些。他本身就出身在吴地名门望族。步入仕途之后以才学显著,迁为黄门侍郎、光禄卿。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