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而生 ——第十七周批注阅读交流 刚入职的那些年,在一所村完小教书,一共才九位老师,因此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彼此颇有些了解。老教师可爱、朴素,对年轻人照顾,都让我充满回忆。有一天,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我老了会怎么样?读完本周徐祥平老师推荐的《杨绛: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一文,又勾起了我对老去的思考。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 北京协和医院病逝。消息传出,朋友圈里几乎全是缅怀她的文章,不管有没有看过她著作的人都在传。不管怎么评论朋友圈,但我想,这就是杨绛先生的人格魅力,她的人生气场。 潘丰洁老师说,印象中杨先生是知书达理,文人形象,无法想象她为了支持所爱之人,付出了这么多。有人会想,若没有洗衣做饭,杨先生的成就是否更大呢?文章中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先生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过着朴实平凡的生活,却锤炼出不平凡的成就。 我看了好几位老师的批注,都注意到了杨先生的为丈夫的付出,体会到了杨先生这种朴实的伟大。“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这是92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录了《我们仨》的最后一段话。读到这段话时,我更是被先生折服了,真正体会到了“先生”二字的分量。 最亲的两个人相继离去,从此,只留下先生一人。这样的体会我不敢说自己能够感受。但,先生以这样的方式来回忆“我们仨”,一家人在一起和不在一起的情感都在这些文字里头。“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打开此书,随便翻翻,这些文字都都让人读之,令人动容;品之,引人深思啊! 先生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当老去的那一天,自己回忆起走过的路,是充实的,有意思的。或许也算是一种优雅的老去吧! 向着老去那天,好好生活当下的每一天。
|
|
来自: 新用户9913Bpb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