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家访(续集)

 新用户9913Bpb0 2021-08-30

我们为什么要家访(续集)

星期一会后,六年级四位语数英科的老师齐聚面馆,解决晚餐。只有先填饱肚子,才能精神饱满地去家访。

我们计划家访7位学生,先去路途最远的一家,最后才是离学校最近的。不过,轮到最后两位孩子时,联系家长时八点还差一刻,可是一个孩子已经睡下了,商量着第二天中午再去。

往年的家访都在期末考之后,今年略有改变,安排在期末考之前。时间的改变,带来意外的收获,令我们感慨不已。

在家门口守望孙子的奶奶

第一站,我们四人驱车来到了车程仅5分钟的学生家里,但对孩子而言,上学路够远了。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走路起码要半小时,所以大概从去年开始,他就骑车上学。奶奶甚是担心,尤其是秋冬,天黑得早,而他们家又在公路边,骑车回家总是不那么安全。在谈话中,奶奶还透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奶奶去路口等孙子,左等右等不见人影。天渐渐黑了,她越发着急,冷不防被一辆斜刺里冲出来的摩托车撞翻在地,所幸人没事,只受了点皮外伤。但奶奶一想到孙子天黑才到家,就更不放心,每天傍晚就搬一张小凳子家门口等呀等。

为了接待我们,爸爸特意请假了从温州赶过来,平时和孩子妈妈吃住都在工地,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趟家。不要说陪伴孩子,连跟孩子见上几面都弥足珍贵。孩子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谓典型的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管束,孩子乐得自由自在,时不时出去“浪”,东家跑了跑西家,玩得不亦乐乎,可在学习上更加松懈怠慢。

小学四年级之前读体校,寄宿在学校里。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了,可是文化课一塌糊涂。爸爸妈妈又不放心,转到我们学校。可想而知,他这样的基础完全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在放学后留他下来,继续补习。

不曾想,我们的好心却造成家长的担心。或许我们只想着给他在功课上查漏补缺,却没考虑到孩子太晚回家会面临诸多困难。有时候也是因为他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而留下来补作业,这是一项班级的规定。如果对他网开一面,其他同学就有意见,势必有失公允,所以进退两难。“一家有一家的愁”,想到爱孙心切的奶奶,决定还是不要在校留孩子,尽量利用中午的时间或者另想办法。

(徐老师非常用心,经常把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留下来补习。自己回到家,也不知道是几点了。作为校长,我特别感动她的认真劲,同时也经常担心孩子们天黑回家不安全。如果不家访,我们自己很容易觉得,作为老师都这么认真留你了,而你却一百个不愿意。我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我们走进家庭,看到奶奶的担心,我们就会像徐老师一样明白了。

我们给人爱,还要学会如何表达爱。

徐老师在最后表示,今后要改变自己的方法。这就是行动主义者的思维品质,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曾经儿时的自己,也被老师留下来过,不过是因为参加区里的比赛,而留下来练习。我的老师则是骑着自行车把我送回家,而这一幕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原来奶奶是外婆

第二站去另一名留守儿童的家。这是一名父母缺位更严重的孩子,可以说孩子几乎不认识爸爸。从他呱呱坠地以来,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奶奶慈祥的面容了。

他们刚搬来新房子不久,原先住在离学校更远的村子,接送很不方便。奶奶于是积攒着买了这里的套房。新房还没装修,比较简陋,仅厨房门口亮着一盏灯,灯光可以辐射到餐厅。客厅里,两个孩子正在玩手机游戏。见我们一群人涌进屋子,男孩高兴地蹦来蹦去,他倒没有一点羞怯感。四五岁的小男孩是男孩口中的弟弟,其实是大姨的儿子,也是一出生就让奶奶带的,兄弟俩作伴倒是不错,给这个小小的家增添了几分热闹气氛。

孩子调皮地说:“这个弟弟不听我的话,我妈妈那里的弟弟很听话。”我们知道妈妈在温州嫁人了,生下的儿子已经9岁,最近拼三胎,也快要临产了。“两个孩子都照顾不了,还要生第三胎……”奶奶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众人皆屏息凝神听奶奶娓娓道来。原来,奶奶其实是男孩的外婆。因为妈妈19岁生下他,自己都还是个不成熟的孩子,而孩子父亲又不知所踪,所以奶奶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只提了一个要求,孩子随她家的姓,以后就是自己的孙子。奶奶抱怨妈妈对孩子不上心,几乎不闻不问,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给孩子买,都是奶奶自己从别人家要过来的……老伴早已离世,大女儿也离婚了,带着儿子跟自己生活。可是她还要出去工作,所以早出晚归的,孩子还不是得靠她帮忙照顾?一个人带两个孙子,奶奶真的是力不从心呀!不消说精力有限,经济压力也是实打实的。(在回去的路上,张老师又补充了资料。妈妈曾经和张老师沟通过,对奶奶的做法颇为不满,在自己年少懵懂时意外怀孕,奶奶非要她把孩子生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本来她可以不要孩子的。)

我们心情十分沉重,对这个男孩产生深深的同情。想起他平日里动不动撒泼打滚,大吼大叫,衣着邋遢,粗话连篇,实在可恶。然而谁又知道这些行为背后是无法言说的痛苦?凭什么大人犯的错,偏偏要一个无辜的孩子来买单?啊,好好的一个长相清秀、聪明伶俐的孩子就这样带着满身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艰难地挣扎……心疼一秒!他本来完全不必是这样的。

(当你真正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一定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只有走进家庭才能够了解到这样的故事。或许,我们做不了任何努力,但是我们努力靠近了方向。我看这个孩子挺聪明的,见到我总是热情打招呼,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是如此。

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是这样一个家庭背景,这是我又一次听说不幸的事情。为什么总是这样?我们这所学校,有太多这样的孩子了,怎么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