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音移调尔汝知——方言连读变音与词前声调从宽

 旷达致远 2021-08-30

□陈锦

老乡们也许会留意到,方言口语表达词组时,往往会把词组的几个音字或文字连起来读成一个音节。比如汉语词组“社会主义”四字,我们一般不会逐字读,也不会把“社会”和“主义”分开成两个音节来读,而是把四字连起来读成一个音节。这就是方言的“词组连读”(汉语也存在这种读音特征。限于篇幅不具体比对)。

而用流利的口语表达连读词组时,则可能出现因连读而变音的读音现象。还以上文“社会主义”为例,词组连读后仅“社”字体现全音,其他三字均仅体现韵母音和声调,而忽略声母……这就是口语表达词组的“连读变音”现象。这种变音现象为汉语所无。

而同时,连读词组词前音字的声调会自然变宽,若不有意强调的话,根本不会与原音对应。如上文“社会主义”之“社”原声调为入二声,但实际读音可以体现为任何一个声调。这就是方言口语“词前音字从宽”原则。

接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口语有“连读变音”的读法,即把句子中的前一个单词末后的辅音(相当于拼音声母)与后一个单词的词前元音(相当于汉语韵母)连起来读,这样就减少了音节,使语句变得流畅并提高语速。

方言连读变音与此相类似,但不像英语连读那样约定俗成和有规可循。以二字连读变音词组为例,总体说末字是忽略了声母,但也不是单纯的零声母音,而是受到词头字读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因词而异,因字而已,无规可寻。

连读变音现象在口语的实际运用中普遍存在,但也不是所有的连读词组都会变音。如方言之“吃暝”(吃饭或特指吃晚饭)、“生子”(生孩子或泛指分娩)及方言称谓“阿妈”(呼祖母)、“阿爸”(呼父)等末字均不变音——其普遍的变音规律尚有待归纳和总结。

连读变音词组必定是单音节的,单音节词组有二字、三字和四字三种基本结构,超过四字的则会被分解为以上三种形式或加上单字音节的结构。所以,连读变音词组最多只能是四字。三字连读变音词组的常规变音是后二字均变音(如“埕头厝”、“三间厢”及“大帝公”等),但也存在不同变音的个例,如“五日节”(端午节)末字不变音,“半暝鬼”则“暝”字不变音;四字连读变音词组最典型的是上文的“社会主义”,二、三、四字均变音。通常情况前两字与后两字各组成半个音节,在合成一个音节,并体现为二、四字变音。如“溪头溪沿”“长头短嘴”(“汉”音同音同“恨”)等。

在通常情况下,传统连读变音词组都是约定俗成并经常运用的,老乡们对其词源(组成词组的原字)和词义都有明晰的了解。但是,有些古老的词汇也会由于长期运用并讹读而迷失本源。如“外地人”的方言叫法读如方言“南兄”,而实际上是“人偏”的讹读讹传;“亲戚”的方言叫法读如“亲niam(阳平)”,根据读音和词义,可能是“亲成”,也可能是“亲情”,而原词实为“亲行”(根据民间“无行无亲”的讲法厘正);再如,“棉花”的传统方言叫法读如方言“古卦”或“古拨”之连读,如果不加考证,绝不会与棉花的古称“古贝”对应起来……

“词前音字从宽”在二字连读词组中体现为首字从宽,三字词组则体现一、二均从宽(如“后生子”),四字词组则后三字均从宽(如上文“社会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