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百年的京山“阴锣鼓”

 鄂中京山 2021-08-30


三月的春风里,红的花、绿的树、青的草,将旅游重镇京山县绿林镇装扮得生机盎然,从如诗如画的集镇上驱车1个多小时,便来到了“一脚踏三地”的祁家村。
  
跟绿林镇其他的村落一样,祁家村也是山多地少的地方,全村版图面积42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693.185亩,而林地则有39500亩。说它“一脚踏三地”,是因为站在绿林的土地上,周边的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随州的长岗管委会绿水村也近在咫尺。
  
祁家村书记孟开武介绍,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祁家村是京山县有名的富裕村,背靠着丰富的山林资源,祁家村人凭着种植段木香菇,荷包一下子鼓了起来。后来由于发展旅游,保护山林,村民们种起了袋料香菇,有的人则靠出去打工维持生计。
  
谈起村里的特色,孟开武说,“我们这里有个阴锣鼓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在绿林镇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阴锣鼓的表演队伍在当时的绿林镇周边地区、钟祥的客店和随州的长岗很受欢迎,影响也比较大。我们镇上还把它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有个叫田先友的老人就会,他虽然80岁了,但是耳聪目明,灵光得很哪。”
  
听说记者来采访阴锣鼓,田先友毫不犹豫地从家里赶了过来。老人坐在一户农家小院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跟我们哼起了阴锣鼓的曲调,在略带沧桑的唱腔中,他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田先友老人告诉我们,阴锣鼓是他们田氏家族代代相传的一种音乐,小的时候,自己就非常喜欢敲打锣鼓,还能随口说顺口溜,这为学习阴锣鼓打下了基础,从十几岁开始走上了演奏阴锣鼓的道路,如今已经过去60多年。即使在文革期间,阴锣鼓被视为封建迷信,他也没有放弃这门艺术。到了1974年,他跟师傅组建了阴锣鼓表演班子,走乡串户地为村民的“白喜事”表演,师父过世后,他又拉着同村的彭成付和喻家林组成了三人班子,绿林、客店和长岗三地的村民,凡有老人过世,都要请他们去“凑热闹”,深受村民们的爱戴。
  
镇里的文化站站长黄礼智向我们谈起了阴锣鼓的由来:阴锣鼓是由农村农民办丧事、悼唁亡灵的“孝锣鼓”演变而来。它以祁家村的方言为说辞,以“四平调”为唱腔。现在其他地方已经很少见了,目前只有祁家村还可以看到听到。“要不是我们这里在大山里头,交通不方便,受外界的影响蛮小,这阴锣鼓估计难得被保留下来。”听到我们讲阴锣鼓,旁边的村民搭起了腔。
  
田先发老人也连连点头:“是的,是的,这倒是真的。”老人回忆说,他们家四代都是打阴锣鼓的,从十几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艺术,“学这个并不容易咧,我小时候跟着我爹学了好久才熟练的。”“阴锣鼓是用我们这里的方言说的,以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一问一答'四平调’唱的,它的每个曲谱都有特定的名称,每个名称都有特殊的含义,演奏阴锣鼓的乐器也蛮简单,就是用大锣、钹和鼓表演的。”
  
“哎,时代变了,我们的表演班子也快散了,加上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这阴锣鼓怕要失传了。”老人担心地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