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错误和障碍

 木香草堂 2021-09-01

当学生有问题时,多数教师都能够感觉出来。但对教师而言,仅仅“看出”问题是不够的,而是要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时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出“有效反应”。教师之所以做出对学生“无效的反应”,是因为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和不正确的沟通方式所造成的。由于这些不恰当的语言和错误的方式,导致冲突和误会。

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错误和障碍

教师在察觉学生问题时的第一时间的反应,即指教师向学生发出的信息可称作“你向信息”。“你向信息”往往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过强,忽略别人的感受,不流余地说出对别人的评价,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变成责备、命令的口吻,使对方产生抗拒、畏缩情绪。如教师发现学生没做作业时说:“你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做作业!”“你就是该么样么样!”等。

大多数时候,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意是好的,但如果因方法不当,或角度有问题,往往效果很差。而方法和角度的选择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那么,不当的语言就属于“不接受语言”。

所谓“不接受语言”,是指对有问题的人所表达的意思往往是他“必须”改变、“最好得”改变、“应该”改变等。这样的语言很容易变得蛮横、命令或威胁,给出的是多余的劝告。它们有时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对他的问题根本没有兴趣,而你只是在单方面表达你个人的意思。所以,这样的语言对于双方改善和促进人际关系没有任何帮助,属于无效的沟通。

与“不接受语言”相对的是“接受性语言”。所谓“接受性语言”是指对对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产生同感的了解,令对方开放、喜欢、愿意敞开自己的问题并乐意得到帮助解决。

在专业心理咨询中,咨询员与来访者接触时,会使用很多接受性语言,表示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尊重和接纳。在这种语言引导下,来访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自然会敞开心扉,以平和、不抵触的心态越来越真实地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同样的道理,当教师学会用接受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同理和接受时,师生沟通也会产生有效的良性循环。在当今时代,作为一个教师,掌握专业咨询员的常有的谈话技巧已经不是一件难事,而且也很有必要学习其中实用、细腻的沟通规则。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有必要首先了解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障碍。

1、命令、控制、指挥。

这种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他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他必须顺从老师的感受与需要,例:“不许你谈恋爱,去把学习抓好!”

这也就是在告诉学生,他此刻不能被接受,这使学生产生对教师权力的内在害怕和自己内心的软弱感。例如:“你上课为什么大声讲话?给我闭嘴!”因为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只是教师单方面在发出信息,学生在没有得到尊重的状况下,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怨恨、恼怒和敌对情绪,如顶撞、抗拒,故意考验教师,甚至大发脾气。

2、警告、威胁。

这种信息与命令、控制、指挥很相似,只是再加上不服从的效果。例:“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要对你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了!”它们可能使学生感到恐惧和屈从。如:“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的家长,叫家长来见我!”警告与威胁也可能引起学生的敌意。学生有时可能对此做出老师不希望的反应:“好啊,我不在乎!”或者即使老师叫来了家长,学生的态度也是完全保持消极状态的沉默,干脆不与交流。

3、训诫、说教、说“应该”和“必须”。

这种信息的表达,预先设立了立场,使学生感受到与老师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感受到老师在运用权威,导致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防卫心理。教师运用这些沟通模式时,常会使用这些短语:“你将会……”“你应该……”“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你必须……”等。这类训诫的信息在向学生表达老师不信任对方的判断,并认为对方应该最好接受别人所认为对的判断。对于年级越高的学生而言,“应该”和“必须”的信息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并更容易激起他们强烈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4、过度忠告或建议。

这样的信息是在向学生证明老师不信任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忠告或建议有时使学生变得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再自己思考,每临紧要关头便向外界权威求助。这种信息的传递,会不断削弱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创造力,养成“人云亦云”的心态。

5、中伤、归类、揶揄。

“你以为你很聪明吗?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你怎么这么贪玩,一点也不象快要考试的人!”“我就知道你不行!”这样的语言都是属于中伤、揶揄类的。它的后果是让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击心态。

6、给予泛泛之词。

当我们做出对另一个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时,如果这种评价是粗浅之辞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让我真失望”、“你对待同学太没有礼貌”、“你需要改正缺点”等,这种一般性的泛泛而论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无益的。当我们要去安慰一个痛苦中的人时,泛泛之辞同样起着隔靴搔痒的效果如:“不要难过!”“不要着急”等,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安慰。

7、不愿积极地聆听。

这种沟通方式是不管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服学生,而不是先听学生说上面,只是在单项输送信息给学生,如:“今天找你来是要与你讨论你这次考试失误的事情。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记住:下次考试要专心!”等等。其实,学生有时考试失误未必是因为粗心,也许是睡眠不足导致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也许是情绪原因,也许是对考试的重视度不够等。老师找学生来谈话,目的是帮助他找到失误的原因,但老师单方面的只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聆听学生的想法,也就导致谈话无效。

8、强加于人。

这是一种微妙的下命令,但它可以更巧妙地隐藏在貌似很有礼貌的、富于逻辑的陈述中,讲话的一方只有一个心态:“我要对方接受我的观点。”因此,不给对方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而使谈话非常简洁迅速。如:“昨天晚上你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功课?你知道如何来安排时间吗?让我来告诉你……”这种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学生,但这种交流的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并不理解,有时反倒产生防卫和抵触。

9、随意指责和批评。

随意指责学生是教师常犯的一个沟通错误。很多教师认为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但是过多随意的指责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大多是汇集父母、教师以及生活上具有影响力的人对他们的评价所形成的。教师轻易的指责批评较其他信息更令学生感到自卑、不安和愚笨。学生的反应往往是:“你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学校中最常得不到学生尊重的老师是经常对学生施以否定评价的老师。面对这样信息的时候,学生会出于自尊心维护自己的形象,也会因为这种批评导致学生以后在老师面前掩饰自己的感情,不愿将内心世界向老师打开。

教师只有明确不正确的沟通方式和语言时,才能有效克服沟通错误,才能排除和学生沟通障碍,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