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10年针灸治疗失眠腧穴规律的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9-02

背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失眠患者越发增多。在现代治疗失眠的临床工作中,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不产生依赖性的绿色疗法,被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所接受。目前治疗失眠症的针灸种类繁多,然而却出现了“多种疗法大包围”的治疗方法,未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探索未来针灸治疗失眠的发展方向,本课题拟通过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这10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文献,来探讨现代针灸治疗失眠所使用腧穴的应用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对最后纳入的十四经腧穴按其所属经脉分布、所在部位、特定穴等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相关资料处理。总结出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并对其处方配伍原则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检索常用数据库中发表的近10年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系统整理、筛除,共纳入10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对文献选用的腧穴、所属经络、部位、特定穴进行归纳、统计,得到各项数据,总结出现代文献中的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和处方配伍规律。


结果:1.治疗方法:单纯针刺是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最常用的方法,其使用频率达42.06%。其次为针刺结合艾灸、针刺结合耳穴,其他治疗方法所占比率较低。


2.穴位选用:在纳入文献中,选用的十四经腧穴共有97个,腧穴使用总频次达1098次,平均11.31穴次。大于平均穴次的穴位共有25个,

主穴中,神门、百会、四神聪、安眠、三阴交这五个穴位的累计频率超过五成(51.93%),为临床中针灸治疗失眠的首选穴位,而

心俞、太冲、脾俞、丰隆等穴位则作为配穴应用较多。


3.经络选用:选用腧穴涉及13条经脉,按照主穴总频次进行排序,使用频次最高的5条经脉依次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其经穴使用频率超过总主穴频率七成(74.95%)。4.部位选用:97个腧穴按部位进行统计,主穴选择头颈部、下肢、上肢部的穴位较多,所占频率依次为42.66%、24.74%、17.92%。


5.特定穴选用:特定穴得到广泛应用,主穴的选取,多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其选用频率依次为33.43%、20.97%、16.57%、10.18%。6.39篇辨分型的文献中,出现频次较多的证型依次为


心脾两虚证(35次)、肝火扰心证(30次)、心胆气虚证(30次)、心肾不交证(24次),


各证型中,心脾两虚证多配以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肝火扰心证多配以太冲、行间、肝俞

;心胆气虚证多配以胆俞、心俞、丘墟、太冲;

心肾不交证多配以心俞、太溪、肾俞、关元

;痰热内扰证多配以丰隆、内庭、足三里;

阴虚火旺证多配以太溪、肾俞、照海、三阴交、太冲;

脾胃不和证多配以足三里、脾俞、胃俞。

结论:综合考虑各穴位使用频率、经络选用规律、分布取穴规律、


特定穴应用规律等因素,对针灸治疗失眠的主穴选用及配穴有如下建议:


主穴:神门、百会、四神聪、安眠、三阴交;

配穴:

心脾两虚证配以心俞、脾俞;肝火扰心证配以太冲、行间、肝俞;心胆气虚证配以胆俞、心俞、丘墟;心肾不交证配以心俞、太溪、肾俞;痰热内扰证配以丰隆、内庭、足三里;阴虚火旺证配以太溪、肾俞、照海;脾胃不和证配以足三里、脾俞、胃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