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奥格拉菲爱地球·第三期——大陆漂移

 大泥湾地理志 2021-09-04

       相信很多人对于下面这张图还有印象,图上的主人公叫魏格纳,是德国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10年,卧床养病的魏格纳偶然间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有很强的对应性。他大胆设想,这两块大陆以前是一个整体,后来漂移分开。经过研究,在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在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书中他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证据:

 1. 大陆轮廓证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轮廓似乎吻合,尤其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十分吻合。这也是最直观的证据。

 2. 地质学证据: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相似,甚至岩层的组成、岩石的种类及成分都非常相似。比如北美纽芬兰地区和欧洲西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构造就非常类似。

 3. 生物学证据:大西洋两岸动物之间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

 4. 古气候学证据:魏格纳指出南半球二叠纪时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表明这些出现古冰川的大陆曾经聚合在一起。 

       上述证据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能解决,那就是大陆漂移的推动者是谁?是什么因素导致大陆开始漂移的?下面的视频可能是一种解释的方式吧

       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们逐渐逼近了真相。首先,他们发现了一个叫做大洋中脊的东西。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比较陡;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分成三支;而太平洋的中脊则位于东侧。

       部分学者认为: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幔物质在这里不断上升形成新的洋壳,在地幔对流带动下,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到达边界处又会消亡。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冷凝,转化为岩石圈。所以可以说大洋中脊是地壳的新生点,是大洋中脊处源源不断的新生洋壳推动陆地移动了起来。这种理论也被称为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比较好地补充了大陆漂移的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指岩石圈板块,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很多地质地理现象,比如地震、火山的形成与分布。但板块构造学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点击上方“大泥湾地理志”关注我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