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象气候】七月来北京看海

 大泥湾地理志 2021-09-04

       昨天晚上吉奥格拉菲看完世界杯的决赛就一觉睡到天亮,没想到一起床才发现窗外已经是大雨滂沱,再一看新闻发现不得了了。

       朋友圈里面全是堵在上班途中的人群无助的样子,似乎一进入七月,北京就开始切换到“看海”模式了。

       北京市气象局今天上午通报,昨天夜间开始,北京出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局地大暴雨。预计今天午后至18日白天,北京地区仍有局地短时强降水,17日白天到夜间降雨较明显,预计大部分地区日雨量可达大雨(30-40毫米),局地可达100毫米以上,最大小时雨强50毫米左右。

       据北京市气象局数据,15日20时至16日10时全市平均降水量36.6毫米,城区平均降水量41.3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张家坟水文站,为310毫米。该水文站流量达1300立方米每秒,是密云白河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

       昨夜的降水为什么集中在西部和北部?主要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外侧的西南暖湿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15日23时以后,西南气流明显加强为超低空急流,在西部和北部山前一带的动力和水汽条件更有利于出现强降水,房山东南部山前和密云南部山前一带出现暴雨和大暴雨。

       北京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从北京市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北京市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8月。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比较强盛,向北运动后给北京带来了充足的水汽。

       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锋面,暖空气向上爬升,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就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因此这种降雨类型也被称为锋面雨。

       在我国,锋面雨很常见,并且呈现有规律地移动。大约四、五月,夏季风在华南地区登陆。六月份冷空气和暖空气会在江淮地区相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前进,形成了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到七、八月,锋面会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降雨增多,而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被暖空气控制,出现伏旱天气。从九月份开始,锋面又会向南移。

       地形也会影响降雨的形成。当暖湿气流前进时如果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上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雨,这一类降雨也被称为“地形雨”。其中,降水出现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被称为“迎风坡”。背风的一面被称为“背风坡”,这一侧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且水汽已经减少到几乎没有,不再形成降水,有时还会形成“焚风”效应。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位于北京西部的西山、军都山以及北面的燕山能够有效阻挡暖湿气流进一步向北运动。暖湿气流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很容易形成降雨。

       六年前的“7·21”就是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北京一带交汇形成锋面雨,又加上西部、北部的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两个因素叠加使得北京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强降雨天气,导致了严重的暴雨及洪涝灾害,造成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近期,北京一直处于高温高湿的对流不稳定环境中,极易出现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月初,海淀南部地区就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短时雷雨冰雹天气。

       正值暑假,吉奥格拉菲提醒同学们近期尽量不要前往山区危险地带、河道或者其他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活动。在城市内部也要注意短时强降雨可能导致的道路积水等问题,高德地图还推出了“积水地图”功能,如果有驾车出行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实时的路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