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2章 本与末

 新用户32637V7d 2021-09-06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阅读笔记:

得其母,知其子:

母为道体,本体,子为万物,从抽象到具体的消化过程,比如读书学习,一切文本都有基础知识和内容,哲学的母题,数学的母题,语言的基础构成元素,有了大的框架结构,基于这些结构,去开始对于延伸内容的辨识,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基本内容的理解。

比如练习书法,越写到后面,越感受到“起行收”三个字的重要性和难以接近完美,推而行之,这三个字也是做事的方法论,人呱呱坠地,“起”,人生走一趟,历经万千磨难,“行”,如何结局,“收”,这是一生的修为,笔墨人的合一,所以孙过庭才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泰戈尔飞鸟集: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人容易在具象事物中迷失,所以要能回得来,守得住,比如一个人,年轻时读了许多圣贤书,立志要当君子,等一入仕,遇见现实,很容易变质,他见到了眼前事,以为看的很真切,但却忘了原点。

总结一下:得-知-守,这是一个完整的路径:

《论语》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修身为本,本是什么,儒家认为本是齐家,家里的本是“孝悌”,有孝悌方有仁义,有仁义才有家国。

教育的本是什么?是完整的人格的养成,是健康人格的建立,是每个人自我的觉醒,是每个个体生命的完成,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末。

现实情况是,没有本,就像没有父母亲教养的孩子,内心漂泊无助,还可能走歪。

本是一直都在的,开始时是抽象的,中间是隐藏的,最后是清楚无疑的。

没身不殆:

“殆“解释为没有危险,可能会让人疑惑,比如司马迁就经常感慨,那些有原则、重名节的人,也许往往不得好死呢,忠臣被奸邪之人所害的案例太多了,这些人恰恰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道”而献身,怎么说没有危险呢?

以上说的这些,其实是后来的儒生们,将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了实实在在的“名教”,但仔细看《论语》,孔子赞成的““有道则行,无道则隐”,他称赞蘧伯玉:“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老子的道是无为,是守弱、虚静,是“取天下常以无事”,是“大巧若拙、大直若屈”。

老子和孔子的道,具有一致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智勇双全者之所为,智与勇不可偏废,多智少勇,难免迟疑,多用少智,难免鲁莽。

只不过,后世之人,得其母,知其子,却没能守其母。

他们脱离了原始的圣人之道,在人世间幻化出了另外一种道,也有他们的可贵之处。

因此,能否“没身不殆”,因人而异,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母本”的问题。


“”兑“”与“门”

“兑“:””儿、㕣两范式叠加。以物易物如小儿陷烂泥地一塌糊涂是兑之范式。

       引申指“液体从一个容器注入另一个容器,一种东西搀到另一种东西里去”。如:兑点热水。

这个兑字很有意思,网上查了一下,一种是从字形上说,是小孩子陷进泥地里,延伸是一种容器倒进另一种容器。

解决了这个字,“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句话就好解了,“兑”就是你的“色身香味触味”,一切外在现象和信息的摄入,“门”是你的心门,这个接近佛家的说法,外境与内心的关联,要对外在的干扰有节制力和免疫力,要守住自己的心门,你的六根六尘完全失控的话,就好像你的房屋大门洞开,什么人都可以进来,你是不可能有“心斋”的。

以下取自《当顺治遇上老子》: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

老子语言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颠覆尝试,小曰明,柔曰强?

这一段的解释依然可以参考顺治皇帝的注解:

“小”不是细微处,而是众人不可见之处,柔,不是简单的弱,而是强力不可为之时。

扩展阅读: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教学“三只眼”:

一、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

飞鸟高翔天空,一目千里,所以在自然界中,视野最为开阔的莫过于它们。它们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没有限定。但是由于它们多是俯瞰,视角虽然开阔,却并不集中,而且因为它们高悬在空中,所有的事物在它们眼中都是渺小而不甚清晰的。

记得刚刚开始学习教育理论的时候,我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这个类型的理论,比如:“教育与经济谁先行”“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作为一个还没有入门的研究者,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样的问题体现了思想的深度,这种宏大的哲学命题确实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其实这些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即使有答案也是他人强加的,而且即使我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当我在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教育专业人士在教育的门外打转,隔着厚厚的围墙,研究一些不着边际的宏观命题。

往我们的教育研究过多地从“飞鸟之眼”来观察教育实践,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是由于飞得太高,根本难以顾及实践,其结果是一方面教育研究者批评实践现场封闭落后,另一方面教育实践者也因理论并不能指导自己的工作而对理论丧失信心。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

二、蜻蜓之眼:视角下移却蜻蜓点水

蜻蜓也善于飞翔,但与飞鸟不同的是,蜻蜓飞翔的高度要低得多,而且它们常常还会停下来歇息,因此与飞鸟相比,蜻蜓更加容易亲近,也更接地气。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蜻蜓之眼式”的研究所聚焦的不是宏观的层面,而是在思考和反映一些中观层次的问题,比如某个区域的某种特定的教育问题,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课题等等。一般来说,这样的研究可以给区域的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专业支持,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理论建构,而是解决教育管理和决策层面的具体问题。

以“蜻蜓之眼”来看教育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种研究常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研和访谈,有的研究者只需要制定某一个问题的问卷,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发放即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者并不需要亲自到学校去发放,而是可以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他们与被调查者并没有真正见过面,也没有去过对方工作的环境,也不了解其真实想法。

三、蚂蚁之眼: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

与飞鸟和蜻蜓相比,蚂蚁显得微不足道,它们个头很小,每天成群结队地在地表或地下爬行、忙碌。但是蚂蚁虽小,却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看似最不起眼的它们,却是最为亲近泥土、亲近自然的,它们每天都在用身体丈量着土地,用触角嗅着泥土的味道,它们知道哪里有喜欢的食物,知道地下多深处有水源。它们对大地的熟知程度远远高于飞鸟和蜻蜓,它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土地的样貌和性质,它们的家就在这里,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宰。

蚂蚁的视野虽不甚宽广,但是它们却精心地改变着脚下的土地,它们的视角对研究者来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难能可贵的。研究者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去亲身体验,深入学校和课堂,与教师共同生活,了解他们的苦乐,了解孩子们真正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和家长各自的苦衷,教师专业场景中的生活细节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而这样的研究因为更接地气、更接近教师真正的生活,所以会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的接受和支持。

四、转换视角:用另一只眼睛看教育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飞鸟之眼”还是“蜻蜓之眼”,抑或是“蚂蚁之眼”,这三种眼睛都是必要的视角,关键是如何让这三种眼睛都成为“慧眼”。每个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立场和背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观察视角,但是每个人在选择自己视角的同时,应该更加敏感地意识到或许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