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孩子复习之困局

 杨春6fmm8arzl2 2021-09-06

        以前老师经常拿孔子的话勉励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要把学过的东西经常复习,这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前些天看《吾国教育病理》,觉得书中对这句话的辨析非常雄辩,彻底重建了我的认知。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复习,而是实习

        作者的论述简要总结如下:

        1、在论语中“习”一共提到三次。后面两处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分别是实践和习惯;

        我查了百度翻译:学习过知识后就去实践它,使它变为习惯,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这个解释实际上是个很糊涂的。“实践”和“习惯”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语中后面两处习字只指代一种含义,为何到这里就成双关了?百度把所有的解释试图堆砌到一起。

        2、“習”含义“鸟数飞也”,说白了即使展开翅膀去非,而没有重复之意。从字源和同时代其它著作中找到很多习字,都代表是实践的含义居多。从孔子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看,非实习不可得也;

        还有很多论证,不再赘述。

        就个人体验来讲,重复式的复习确实没什么愉悦的。高考复习可以说把书读百遍的“重复”策略用到极致了,结果是,这种重复的策略体验极其不好。如果复习能愉悦,那为什么这没有成为学子们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动力?

        那实习为什么能带来愉悦呢?我的女儿给了我一些启示。

        今天我给了女儿20元,让她去便利店买了一支牙膏。她找回5元,回来给我讲述了她买牙膏的过程。1、找比20元小的牙膏价签;2、20-15=5。她觉得这次数学实践很有意思。我在想,如果让她复习一堆比较大小数和减法的作业,她不会有这种愉悦的。

        孩子给我写信都兴致勃勃,为什么这种积极的情绪没有出现在语文的读后感上?

        在努力回顾关于学习的体验中,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用一下,那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或者解决了一个在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换了一种解乏,都是全新的体验。最令人愉悦的部分大概就是个“新”字,就是不断地探索新知的乐趣。无论是专心致志的思想跋涉,还是解决陌生问题的过程,都给人带来很好的满足感。而一件事情一旦进入重复,大多伴随着枯燥、乏味、单调,唯一的佐料就是再加点压力了吧。对于重复的“习”的记忆,大多是苦涩的,何来愉悦?

        当然,不排除孔子提出的“习”字亦有回头看的意思。但我个人猜测,那也指的是“在旧的资料中发现新知的过程”,而不是靠书读百遍而自现其义,这更像是现代老师的一种劝导。

        那么,我又在想。既然论语开篇这一局就说了“实习”之意,那不是与“学以致用”重复了吗?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没什么不妥,但是我还是不敢轻视另外关于“学与用”的论述。

        我才查了一下,”学以致用“并不是出自论语,但论语中有与此含义对应的句子: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颜渊》)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300 篇,但对交给他的政治任务却办不成,办不好;派他出使到别的国家,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的人,书虽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我想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学的功用。即能够真正地去做事,而不是图个乐。

        这正好印证了我们关于伴随成长不同阶段的学习特征:儿童时期“学以致用”本质上是实习,练习,目的就是图个乐,买牙膏能把理论付诸实践,发挥了知识的奇妙之处,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真正“分担”家务的意义在孩子的动机构成中比例是很小的。假如再让她买一次牙膏这种乐趣就大打折扣了,买得多了就成复习了,就不愿意去了。本质上还是个尝试、冒险和探索的活动。

        学完了就去用它,这个应用、实践是在兴趣趋势下主动的行为,而不是通过重复自然形成。

        而到了成年期,“学以致用”的“用”更多的含义是做事,是职责、使命成为学习之用,学习之动力。不能做事,即成无用之学。

        当然,不能排除成年人学习仍然会保留”学而时习“之乐,但在动机构成上,做事、责任的比重就大很多了,兴趣要稍微放一放。”有余力则学文“嘛。

        这和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有些类似。孩子时期要玩中学”learning by playing“,到了成年期要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如果我的理解正确,不得不说孔子在学的定义上是非常符合人的心理成长规律的,那可是跨越两千多年的远见。学习对孩子,就应当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把成年后的责任和义务加载到儿童的学习过程,甚至把重复式的复习当成惩罚犯错的手段,结果势必摧毁儿童学习过程中兴趣和愉悦的互动。儿童学习最大的奖励就是探索过程中身心专注的体验,外部奖励和惩罚的目的是引导其专注于过程,儿童学习不能太功利。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打扮历史的。要考个好分数,没有重复是不行的。考试只考学过的内容,课本上超纲的部分老师一律跳过。而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分数好看。在这种已经被竞争扭曲的学习目标驱使下,谁还在乎”学“的真实含义?

        ”复读的一年是“拉磨”的一年,一年下来,学生再也不会像马驹一样狂奔了。“

        为了避免这个悲剧,我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学而时习之”,以配合学校复习之“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