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男孩,父母不该总试图操控他,那样只会破坏他的成长。
给他爱与自由,才能养出坚强、勇敢的孩子。
作者 | 暖心
前两天闺蜜泪眼婆娑地找我倾诉:
“我儿子前两天离家出走,我和他爸差点报警……好在最后终于找到了”。
原来,前段时间,闺蜜老公为了锻炼儿子,和几个登山爱好者一起带着孩子去登山。
在一处多达2000多级台阶的山头,孩子被父亲拿着藤鞭在后面督促。
孩子使出吃奶的劲往上爬,中途想休息一下时,父亲“啪”地一鞭子抽了过来,坚决不让他停下来。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孩子好几次闹着要放弃,父亲又打又骂,一定要逼着他爬上山顶。
敌不过父亲的决绝,孩子最后终于一跪一挪爬到了终点。
到家后,看着膝盖上的累累伤痕,他再次委屈地和父亲争吵起来,最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还留了一张纸条:
“我受够了,不知道下次你又要怎么折磨我……”
特别心疼这个男孩。
因为父亲的固执和坚硬,他要无端忍受这些磨难。
《爱与自由》中有一段话:
锻炼孩子的毅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孩子自发中主动建立的过程,凭借孩子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
养育男孩,让他适当承受“压力”和“磨难”并没有错。
怕就怕,父母势头过猛之后,反而会激发了他的叛逆。
养男孩,父母千万别在这三方面逼他。
不要逼男孩坚强
《不好说特想听》节目中,27岁的“人精”时尚公关天天,坐拥十种社交模式,却搞不定自己的亲妈。
谈起母亲,他用了“感觉很累、害怕、恨”这样的词来形容。
看完了节目,我才知道他的妈妈有多狠。
妈妈从来不会送他上学,也极少给他零花钱。
妈妈带他去滑旱冰时,连续滑倒13次,都没有扶他一下。
18岁时,妈妈切断了他的一切经济来源。
她说:
“18岁就意味着你成年了,你要养得起你自己,我不会再给你一分钱。
你要管我要钱可以,我们是借贷关系,借了要还。”
就这样,天天在英国留学期间,靠着刷盘子赚取生活费,没问她要过一分钱。
在和妈妈的对话中,天天几次情绪失控。
面对儿子的心结,妈妈说:
“我知道你会恨我,但我就是要让你从小有跌撞感、挫败感,你才能长大。”
妈妈的初衷,是想培养一个坚强的儿子,但是“剥离”亲情而制造的“挫折”,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更多。
孩子最大的感受是“亲情的淡漠”和“内心的压抑”。
父母所谓的“男孩要坚强”:
在语言上说“你不许哭”,实际上是在阻扰孩子表达情绪;
在行动上为孩子制造挫折,其实是在拒绝和压制他。
所以,大部分被要求坚强的男孩内心有一种“不被爱”的脆弱感。
有科学家研究表明:
因为男孩体内的“睾丸素”在他4岁的时候开始激增,常常表现为情绪激动,他比女孩表现出来的情绪更敏感和脆弱。
哭、害怕、委屈和抱怨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
而父母的刻板理念,不仅阻止了男孩本身承认情绪,还会让他远离自我内心,把无助、恐惧、害怕等情绪藏于内心。
隐忍和沉寂的情绪到临界点的时候,终会用某种方式爆发出来—要么叛逆,要么伤害自己。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
认为男孩应该坚强、不应该哭的男孩,比不相信这种男子汉气概的男孩死于自杀的可能性高2.4倍。
由此可见,被逼着坚强的男孩,心理承受力往往更弱。
一个男孩变强的过程,不是陷入困境中无人支援。
而是即使再难,也能想起自己是被爱着的。
父母的支持和爱,才是他继续前行的最强力量。
千万别让他在打败困难之前,先被你的一句“你要坚强啊”打败了。
不要逼男孩太早懂事
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里,一个叫蹦蹦的小男孩懂事得让人心疼。
节目里有一幕:
妈妈炒完菜忘了关煤气,让蹦蹦去关,他不小心碰到了煤气的报警装置,吓得不知所措。
爸爸立马打了他一巴掌,并指责:“教了你这么多遍还记不住,一点小事都干不好。”
妈妈立马过来安慰他,他却说:“不疼,妈妈,这都是我的错。”
说完还主动向爸爸道歉。
现场有嘉宾问他:“如果妈妈没安慰你怎么办?”
他说:“那就憋着呗,憋着憋着气就过去了。”
其实,蹦蹦的心里比谁都委屈,但他却从不会对父母说。
没有人知道,其实他是“别无选择”。
家里自从有了妹妹之后,父母的精力大多都放在了她身上,经常忽视蹦蹦。
而且他们觉得男孩就该更懂事,所以总是对他说要照顾妹妹。
他确实变懂事了——尊敬爸爸、爱护妈妈、照顾妹妹。
懂事到:
父母给妹妹拍视频,买漂亮的衣服;
带妹妹去旅行,但是没带他去;
爸爸一怒之下,撕掉他的奖状;
他都没有一句怨言,还不停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节目里,他才袒露了心声:“爸爸妈妈,请你们看看我吧。”
心理学上有一个“小人候群症”,指的是那些得不到关怀,不得已变成一个懂事、体谅他人的人。
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懂事是“压抑、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他人”,是一种被迫选择。
这样养大的男孩,最大的特点是“缺爱”。
《养育男孩》一书中提到:
0-6岁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男孩的依恋感要比女孩更强烈一些,所以他对“爱”的渴望比女孩更强烈。
这个阶段的男孩,如果长期被父母忽视,会因为缺爱而没有安全感,也会通过懂事、乖巧等方式来“博爱”。
这样的男孩最容易陷入两种心理问题:讨好他人和不懂拒绝。
他在生活中“不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不仅缺少主见,还总喜欢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从来不给自己说“不”的机会,因此会变得压抑而自卑。
男孩也是孩子,孩子的心都那么脆弱,需要父母的呵护。
不要再逼一个男孩懂事了,让他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才是对他最深的爱。
即使他会犯错、会碰壁,也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懂事,是孩子发自真心地懂得了爱与被爱,而不是在父母的逼迫中过早戴上了“我很听话”的面具。
不要逼男孩省钱
微博上,一位大V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在高铁上,一个10岁的男孩买了三份盒饭却被父母轮番训斥。
妈妈说:
“谁让你买这么多,我给你100块钱,你就都用光了,不知道要省一点花吗?”
言之凿凿,都在说男孩“不懂节省”,一旁的爸爸也在责怪男孩浪费。
最后,妈妈硬逼着男孩去把另外两份饭退掉了才罢休。
其实,男孩的父母根本不是贫穷的人。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秉承“男孩要穷养”的思想,经常在金钱上限制孩子,却忽视了这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爱而不得”的失落感。
而这份失落,会滋生出他对金钱的匮乏感。
因为“心穷”,而衍生自卑:
有位网友说,小时候别人晚餐炖排骨,我吃馒头,没觉得有什么。
长大后,遇见自己喜欢的女孩,那种自卑会发自内心,觉得自身条件太一般。
敏感、多疑、逃避,无法接受自己,也无法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
父母和孩子计较金钱的得失,会让孩子陷入“我不配”的负面情绪,甚至变得“心穷”。
这样的男孩,在生活上更喜欢计较得失,在感情里总想要回报大过于付出。
因此,很难获得他人的好感。
眼界太窄,不会“向前看”: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稀缺心态”:
指的是长期处在匮乏感稀缺状态下的人,慢慢被环境所改变,越缺少什么,就越想要得到。
被穷养的男孩,往往会把金钱的利益看得更重要。
《奇葩说》的辩手冉高鸣,本该去大公司实习的他因为想赚更多钱,却选择了去公园兼职做喷火和驯兽——
只要喝一大口煤油,喷出火,就能获得80块钱。
整个暑假下来,他靠兼职赚了4000块钱。
而和他一起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实习工资的报社,一整个暑假下来的收获和成长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
《穷人缺什么》一书中这样说:
人穷,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
穷养会放大男孩对钱的渴望,它除了会让男孩有物质上的贫瘠感,更是精神上的禁锢。
当一个男孩子永远把金钱看得最重的时候,他的格局会变小、视野会变窄。
他们只会走一步看一步,盯着眼前的利益,遇上机会也不敢轻易尝试。
而那些内心富足的孩子,懂得走一步看三步,放眼未来,勇于取舍。
这两类孩子之间的差距势必越来越大。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要拔苗助长,让孩子成长为我们心中的那样人。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样子,男孩尤其如此。
男孩天生要强。
比起逼他吃苦、受挫,父母的爱和呵护更能融化他的坚硬,帮他更好地释放能量。
男孩天性热爱自由。
比起逼他听话懂事,父母更应该让他多说多做,给他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最终磨练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男孩天生高自尊。
比起刻意的“穷养”,父母更应该合理满足他的物欲,让他有余力放眼未来、努力探索,不断获得成就感。
爱要张弛有度,教育也要有刚刚好的力度。
接受男孩最真实的模样,给予他无条件的爱和守护,才能让他活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