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科学术赛道上的金钱&幸福感|Bunny采访了七位文科博士/准博士

 八妮讲英国文学 2021-09-07

intro

前段时间一篇火爆了的文章“文科女在内卷中心”,给的例子大多是初入职场的英语专业还有金融专业的年轻女性,Bunny读了就觉得挺消极的,现在又出了一个长期盘踞美剧第一名的《英语系主任》(如图),也挺消极的,但我也更好奇学术赛道的大家情况如何。

这次Bunny采访的七位小哥哥小姐姐,都是博士/准博士,有一位才放弃进入博士生涯,有几位博士在读,有的正在学习期,有的正在写博士论文,有的毕业了,有的在找工作,有的在做博士后,有的找到了工作。

大家都很给力地配合了Bunny的采访,回答了尖锐的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问题尖锐的原因,就在采访除了围绕职业,还有金钱和幸福感——这两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

在前两天的互动中,Bunny很高兴看到有读友说疫情期间挣好了去美国读博的学费,也有在顶级学府的读友问大家有哪些兼职途径,大家都想在梦想(幸福感)和金钱之间保持着平衡。

《文科生的钱&幸福感》互动·预告:嗨大家...

学术赛道的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都经历着不同的变化。Bunny这次采访呢,为了嘉宾的舒适,鼓励匿名匿地点匿一切,不过乐于分享一些信息当然也是好的。Bunny也不会评论,不会贴标签,不会分别总结嘉宾的情况和状态,把采访的问题和回答原原本本呈现给大家。唯一有设计过的就是呈现采访的顺序——博士生涯的时间顺序,大家从小意的回答,看到毛毛虫的回答,也会跟着七位小哥哥小姐姐走完整段博士生涯。

小意

学习经历以及为何出国学习

我高中就出国了,原因是理科成绩太烂,也有家里的原因。本科读的妥妥的文科专业,某top20 first class毕业。

学习期间是否有收入来源,如何管理收入

学习期间业余炒股,大一大二补习拿过钱,之后也有餐厅端盘子,基本上就赚了钱就做投资(现在炒外汇

为何有优异成绩、读博奖学金,却选择了工作

我个人不看好人文学科的未来,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的pay cut,fund减少。去年旁边学校把我们领域的一个系全部砍掉了,包括在那边工作40多年的老教授,我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然后今年我导师的研究课都开不起来,因为没人报名。文科又非常内耗,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是晚上写,身体吃不消。而且亚裔天花板还是有,我的付出肯定还是比local要多的。

爱自己的研究吗?它会带来知识和生活上的幸福感吗?

爱过。我非常喜欢我研究过的文本,也曾经全心全意为此付出过,直至现在我依然每天坚持阅读western canon。但是我的research,把她放在academia的大环境下,我并不热爱。那是一个过于conservative小圈子,老白且nerdy。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研究不可能改变人们的阅读文本时的思考,那这么多学术政治显得非常nonsense,还不如在我的小书房每天下班以后看看书就好。

金钱和幸福感如果冲突,是否会影响事业选择,将来的事业规划?

假如我留在academia,我不觉得学术和事业/金钱冲突。这个圈,太纯粹搞研究的是混不下去的:D我本人是个奋斗逼属性,所以事业肯定更加重要,但是我不希望因为事业放弃一些我现在个人所拥有的特质。将来的话,我目前在做sales的工作,有一定社会经验和人脉积累以后会去创业。

希珀克拉底

教育经历

长期混迹于国内边缘高校——4F大学。学霸圈的局外人。  

工作学习收入来源,多大程度能够支持日常开支

学习奴、论文奴,没有工作。

目前收入来源为三部分,爸妈、国家与学校、其他。爸妈提供学费(包含住宿费),现在学费10000元,住宿费1200,所以不想延期,想顺利毕业;助学金每年到手13500+3000,国家发的每月1350,一年发10个月,学校则寒暑假分别发1500;奖学金二等是保底15000/年,运气好也拿过一等18000/年。其他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杂七杂八的,比如去年各类理财收入2119,某些杂志刊发论文给的稿费800(实际上很多杂志还要自掏版面费,能给稿费的很少了),学校给的论文发表奖励3000+1000(1篇CSSCI,1篇SCD,论文奖励偶尔才有,一般刊物都没有奖励),给导师或其他老师帮忙干活偶尔会有200到500不等的劳务报酬,自己公众号偶尔遇上土豪打赏些五块、十块的零花钱。

收入能满足开销,而且还有很多结余。因为天天宅在学校,很少出门旅游;吃饭则基本吃食堂,饭菜很便宜。人缘还不错,经常能去外面免费吃大餐,有时候免费大餐太多,被未婚妻批评不好好学习,天天就知道吃饭。以前买书还占据大部分开销,现在书也不买了,更偏向电子书。写论文用着方便,也省下开销。另外的开销则是家里的水电费(爸妈去镇上交水电费很不方便,我绑定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见异地未婚妻的花费,往返学校的交通费;双十一算是一年消费集中的时候,会给自己还有家里买东西,剁手很多。

毕业之后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发展上面会有何学术障碍

找一个能“养老”的单位。不想找个单位,工资还总是和CSSCI挂钩,读博已经

受够这种折磨了。不想马上好不容易“出狱”又“入狱”。

是否对今后5年的收入轨迹有数,经济上感情上生活上有何小目标想达成

希望月收入过万吧,虽然现实中很多大学老师比中小学老师工资还低。找个单位能捞个不错的安家费。攒钱和未婚妻买房子,办婚礼,开启自己小家庭的幸福生活。

热爱自己的工作和行业吗?它会带来知识和生活上的幸福感吗?

现在的职业是学生,喜欢读书的感觉,但不热爱发论文非发CSSCI的学术环境,未来也不会热爱。这大概是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有点数吧!毕业后大概率是进高校当老师,很期盼这种生活。初心如此,虽然初心也小小的变化了。以前想做学术,做教授(当年还是太天真),现在想的是未来好好教书,讲师也无所谓,能继续享受读书就OK了。

到芬兰车站

教育经历

我是地道的土著一枚,本硕博都在国内读。本硕双非,博士985。

现在主业和副业的情况,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占比,家人是否支持工作。

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周末做教学和翻译,有时会参加演奏会,所以平时需要练习乐器。有定期健身,游泳或跑步。尽量抽时间去看看芭蕾或其它歌剧。总体来说,家人还算支持我目前的状态。

收入多大程度能够贡献日常开销和投资,是否对收入满意

除了上述的收入以外,自己有投资和理财,所以基本可以满足。

热爱自己的主业和副业吗?工作里的喜和忧有哪些?

总体来说,比较热爱,一直也比较开心,很喜欢被学生认同的感觉。翻译带来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深切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乐器因为是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做的,所以可以说很沉迷。最大的忧虑,来自于处理人际关系,每次都觉得会浪费很多时间,说好多废话,但是又不得不去面对。还有一点忧虑,是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

将来的事业规划,对国内学术大环境的思考

国内的学术环境,比较讲究门派,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家在一起,纯谈学术的成分少,更多的是在人情来往。我不是很喜欢。将来一种可能是进学术圈,另外一种可能是开自己的工作室。

支招本专业想要增加收入的学习期间的小朋友,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兼职?

可以做教学,翻译,策划/运营类的工作。

支招对金钱和事业焦虑的小朋友,心态上可以如何调整?

首先思考自己的目标,如长期的,短期的,然后再根据目标去制定具体的计划。调整心态的话,最好是有一些爱好,这样可以保证在自己状态最糟糕的时候,依然可以看见光,增加自己的内驱力。

工作重要还是家庭重要?心目中的未来伴侣是什么样?

对于我来说,工作重要。婚姻不是必须的。未来伴侣顺其自然就好,容易沟通,不作,能做到思想,情感以及经济独立,年龄差距在3岁以内,外貌正常就可以,身体健康,不能看起来很油腻的样子。

小白蛇🐍

学习阶段以及为何出国学习

高考砸锅,实在不想复读,去了国内一所普通二本,这是目前特别想吃后悔药的事情。硕士去了985,毕业之后去了沿海城市的高校工作,现在想想那时的那个工作很是不错了,轻松愉快,工资也不少,但是自己一直想读博,因为总觉得专业上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像没烧透的柴火直冒烟,很难受,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学贯中西,在讲台上可以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觉得对得起青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于是乎,漂洋过海地,我来到了土澳。

博士期间,在国外/国内的学习和工作状况,时间分配比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分配比例

俗话说,土澳好山好水好无聊,可我还蛮喜欢这种安静遥远的地方,可以清清静静地做学问,没什么太多的诱惑让人分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交通,以及偶尔刷剧和朋友聊天,基本上就在办公室学习,因为没有别的事情做,哦,还有在线做教学的兼职。

工作收入多大程度能够支持日常开支?

可以覆盖一大半日常开支吧,但是自从疫情之后,就没有工作了,只能啃老本。

国内高校对新进文科教师的招聘要求和待遇条件

高校招聘教师,博士学位是基本门槛,现在别说一本,985,就连最偏远的地区的二本,甚至专科都要求博士学位,海外的学位当然更受青睐,但是985高校对教师的第一学历很是看重,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悔念了二本,除此之外,小论文的发表也是硬性要求,几乎和博士学位一样是敲门砖。国内给文科的老师待遇基本上十几万,深圳广州等地稍微高一点,其他地方当然有中西部的区别,但总的来说,新进老师的待遇不会太高,不会像理工科那样直接给副教授,给几十几百万的科研启动费。

将来的事业规划,求稳还是求事业,对国内外学术大环境的思考

国内高校招聘现在主要是两种模式:老的编制模式和新的“非升即走”模式。“非升即走”最近一直被诟病变了味,而且在这种制度下,新进老师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看学校的水有多深,总之一言难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了解这个模式。采用老的编制模式的学校越来越少,一般是知名度不是特别高,或者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之类的学校,到底哪个模式好,估计还是要看到时候拿到offer的具体情况了。

希望未来伴侣是什么样的?

不打算找博士,尤其不打算找文科博士,希望跟我不同领域,不同的工作性质,这样可以拓宽彼此的世界。不需要长得太帅,读到博士,没有看透生死,至少看透了这张皮囊,只要不影响市容,不给下一代的容貌造成困扰,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即便我在讲台上是灭绝师太,也能被他宠成撒娇的小猫咪。

维吉尔

教育经历以及为何出国

国内理科本科、文科硕士,加拿大文科博士。出国主要是因为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有天花板,继续在国内学习提升有限。

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状况,时间分配比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分配比例

全职学习5年,其间一直兼职做助教/讲师,学习与工作的总体时间分配约为3:1。学科性质原因,工作学习与生活处于高度交融状态,无法统计具体时间比例。

工作收入多大程度能够支持日常开支

读博大多数时间有奖学金,工作收入仅用于付部分学费或补贴家用。

伴侣是否支持你的事业,家务分配比例

非常支持,为了支持我的事业,把自己的事业搞得很“灵活”。多数家务,我们有明确的分工,量上基本对等,但不排除我因为打扫卫生的阈值太高而事实上在偷懒。

家庭如果回国发展,生活(幸福感)和收入会有什么不同

收入与在国外全职受雇状态基本持平,尽管在国外很难一直保持全职受雇状态。国内消费水平更高些。生活幸福感方面,回国能见到家人固然很好,但大环境令人沮丧,乃至恐惧。

啥时候生娃

不确定,等工作与生活更稳定时考虑。

曼陀罗

教育和工作经历

目前博士后

做研究和工作状况,时间分配比例

平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办公室,有空去爬山看海,还有喜欢海边自行车竞速的感觉。时间比较自由,有精力就工作研究,身体给疲惫信号就自己出去放松调整,主要是这样哈。几乎所有时间都拿来工作是因为我们是有限期限,不努力不行了。

收入来源,多大程度能够支持日常开支

工资够用的了,租房没有房贷压力,存多少就是缘分咯,把金钱数字转化成人缘和美好经历好像更有用。

对职业和职业地点的未来规划和吐槽

职业规划肯定是长远考虑的不在于论文多寡,而是想象从博后到教授期间的学术路线怎么规划,能够推进到国内学界的同时打开与国外前沿对话的可能。

婚恋观,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感情容易生发和织构,但婚后的生活真的需要“和和睦睦地一起”,而不是天各一方地脑电波传输,能够一起经历尘事又能保存浪漫,有话题且相互欣赏地陪伴,应该比较理想的婚恋状态。

是否对今后5年的收入轨迹有数,经济上感情上生活上有何小目标想达成

博后工作不稳定,能不能转聘是个分水岭,所以收入不会太注意,事业建立起来更重要些,感情就随缘了,见过风雨,等待平静的黄昏。

爱自己的工作和行业吗?它会带来知识和生活上的幸福感吗?

非常热爱自己的行业,读博出国两年又在国内蹉跎几年,就是为了寻找和确认自己最想做又适合做的方向和领域,所以心里比较踏实地往前走,幸福感也是源于知识的课堂传播和同道读书会读友的思想碰撞,以及每次把零碎的线索拼凑起来和发现新知识点,不仅有获取新知的乐趣,也有不断反省自己人生和所处世界变幻的视野与机会。自己兴趣广泛所以和其他专业的老师也有交集,一心想做专业一点,沉淀雕琢再出品,不想过于求快,因为太快的代价是到某个截点的卡壳和停滞,所以且行且思。生活在海边可以随着自然的节奏一起呼吸和生活,潮起潮落和夕阳星空,让枯燥的科研嵌套在假日的怀抱里。

毛毛虫啾咪

一波三折教育经历

地级市师范学院专科毕业,任教于当地一所乡镇中学;专升本到省会城市的一所示范院校,毕业后留校教公外(外聘);两年后考研,研究生毕业顺利考上博。硕士阶段曾作为交换生在台湾学习半年,博士期间拿到留金委奖学金在英国访学一年。两次在外的状态很一致,基本就是到处找大牛,名师,疯狂吸入各种知识和学术信息。在国内学习基本是全在校,做过学生工作,也兼职代课,校内校外都有兼职。虽然起点比较低,但整个求学经历还算比较顺利。

当前状态

博士毕业前打算毕业后继续做博士后,后面由于年龄问题,还是选择工作。目前是已经联系好了一所学校,因为是假期才开始联系,所以还没有办完整个流程。目前身份是原地等待,可以会随时入职。

收入来源

本硕博期间一直都有兼职,家教、代课这些,断断续续在做。硕博阶段都有生活费,再加上家里的支援,和额外兼职的收入,我觉得一直都还蛮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家庭生活

本科毕业后就和现在的孩子爸爸开始谈恋爱,恋爱谈了很多年,分分合合,最后我们在我读博阶段我们还是结婚了,然后生了小孩,异地很多年。我觉得在我的大家庭和小家庭中,我属于得到特别多的那一类。某先生一直都非常支持我折腾,以至于他的朋友都觉得他脑子有病。我爸妈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我生了孩子之后,基本上就开始围着我的小家转。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对我搞事业(虽然我也没搞的出啥)还是影响蛮大的,我觉得我不太擅长当妈,所以在当妈的这几年中,一直在打怪升级,花费掉的时间大把大把。虽然我爸妈一直都在帮我带孩子,照顾我的生活,但我还是常常被搞得几个头大。所以,我的家庭生活就是没孩子前两个人各干各的,好像和没结婚也没啥影响。做家务这块,我比较爱做,我妈说我有洁癖,但好像我们全家上下都很喜欢打扫,所以也没啥影响。

事业规划

最近3到5年的工作规划,就是到新单位之后赶快埋头搞事业,尽快评上副教授和硕导。多挣钱,换大房子。

结语

感谢位小哥哥小姐姐,把博士生涯前前后后的心情和经验,经济和事业上的大体情况,ups and downs分享给我们。Bunny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代表着我过去的思考,我现在的彷徨,我对未来的憧憬,我对很多的短期长期的规划和某段特定时间的心境都感同身受。

文科学术赛道,每个阶段的喜和忧都不同。如果要做好这项事业,那么工作上就意味着会越来越忙,社交越来越多,但随着年龄增长,生活重心也会倾斜到家庭,早晚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角色——也许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就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既羡慕也不羡慕副教授、教授们,也许他们住着大房子,开着好车,但他们学术、人际、家庭、经济压力……昂……但是我相信他们/我们经历一切之后,心态会更好,幸福感也会强——希望我们十年后二十年后会是这样。

关于文科的幸福感和金钱的重要性,我的观念有被导师影响到,也得到了七位小哥哥小姐姐的认可。有一次跟导师闲聊,他说,现在没啥东西能够让他特别快乐,美酒不能,美景不能,美食不能,只有知识能带给他足够喜悦。在这次采访过程中,Bunny或多或少也感受到大家在自己专业里得到的幸福感。每次跟导师报告我个人问题进展时,他第一个问题都是:Is he very rich? 然后无一例外跟我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后来我也多方了解了一下,西方英语国家博士后/教职的收入大多是税后底薪二三十万人民币,full-time的底薪这个程度就还行,比下有余——导师从一开始就让我坚持做公众号,可能也是希望我能有多个出路吧;导师做的行政工作方向和治学态度,也无一例外透露着对文科人幸福感和金钱关系的透彻理解,这也深深影响我的职业规划,这次告诉位嘉宾Bunny采访的idea之后,大家也无一例外认为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重要话题,金钱是幸福感的基础,幸福感是对金钱的补充。

我们这群准博士/博士,都能从学术里找到幸福感,已经是学术赛道很幸运的少数,金钱能实在地维持这样的幸福感。开源节流,分享和探索可行的收入方式,应该是我们文科生都关注的问题,位小哥哥小姐姐也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实践。

最后,再次感谢位小哥哥小姐姐的分享,祝你们学业进步,事业有成,并能够在各自的行业获得持久的幸福感!keep in touch, 五年十年之后再来当一次嘉宾~

预告两则:95后文科小仙女小正太采访 & 文科自媒体人采访 (符合条件的读友们,Bunny也许明天就会来找你哦~也欢迎你主动来找我

Bunny

英国文学莎士比亚博士生

坐标海外

千方百计哄你读原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