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有头、颈、肩、胸、腰、腿、的酸、麻、胀、痛时,表明,你的脊椎已经出现问题了,多数情况下,只要你将错位的脊椎正位,症状也将会消失。如果每一节脊椎骨都处于正常的位置,那么整个脊椎呈现出两个向前的弯曲(颈曲和腰曲)、两个向后的弯曲(胸曲和骶曲)。当脊椎的弯曲度是良好的————该弯的地方弯了,该直的地方都直了,人就不容易生病;如果脊椎的生理弯曲改变,身体则往往陷入亚健康或是慢性病的困扰。人体的31对神经分别从脊椎的椎间孔穿出并贯穿全身,调节支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骨盆、脊柱错位后,本来间隙就很小的椎间孔,首先变形,周围肌肉、韧带张力发生改变,脊椎的三维运动(前屈、后仰、侧屈)发生障碍,进一步压迫血管、神经,阻塞经络,引起一系列的感觉运动障碍和脏腑生理机能改变,造成内分泌机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早期的头痛、头晕,视力下降、颈部僵硬,多梦、失眠,口渴、心烦、耳鸣、耳聋、胸闷、气短,肩胛酸痛、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反应迟缓,腹部胀痛、小便困难、便秘、腹泻,肥胖、消瘦,男性阳萎,女性月经紊乱,经络进一步阻塞,病情进一步加重,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加速了人体的衰老进程,甚至发生癌变。同样,当某一器官不健康时,也可以从脊椎骨上找到其异常之处,且直接通过养护脊椎拔除病根。错位,就是骨头位置不正。骨与骨之间只要有轻微的错移、不正,就会引起周围正常软组织紧张、紊乱,相应的肢体就会出现的痛、麻、冷等不适症状。复位就是用手法对骨头的错位微调,以达到筋、腱、骨、肉之间的平衡,从而解除、减缓其紧张和疼痛。 ![]() 脊椎简介:脊椎由7块颈椎骨、12块胸椎骨、5块腰椎骨、1块骶椎、1块尾椎(骶椎和尾椎分别是由出生时的4~5块骨头融合而成一块)组成。 每一节椎骨与相邻的椎骨之间都是通过复杂的关节、韧带以及椎间盘相互连接的。椎间盘就仿佛是脊椎缓冲压力不可缺少的'海绵垫',它的秘密其实埋在中央,那里有一种弹性极强的胶状物。这种胶状物中,水分占了80%,所以它像果冻一样可以随着外界的压力而改变位置和形状。为了不让'果冻'四处滑动,在它的四周,还环绕着厚厚一层纤维,纤维环就像桶箍一样牢牢地把'果冻'锁在最里层--因为一旦这颗'果冻'溜出纤维环,就会压迫到从椎骨中央穿行的脊髓神经,产生各种痛苦的症状,也就是常见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类型。椎骨之间的其他小关节、韧带也同样有可能在我们每天的行动中发生各种损伤。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只是很微小的细节,不足为奇,实际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破坏脊椎整体,乃至影响全身的健康。例如,某一节颈椎错位,极有可能压迫到与之相连的脊神经,导致其下方脏器功能的失调,因为穿过颈部的脊神经往往要通往全身各处,所以全身功能都会因此而受牵连,高位截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某一节腰椎间盘突出,则有可能导致位于它上方整个脊椎生理弯曲发生改变,继而压迫椎管里的脊神经,不但引发剧痛,还影响脏器功能。 我们的头、颈、肩膀,如同树枝一样,它们与脊椎这根主干是不能分开的整体。严格来说,头部甚至可以认为是脊椎的延伸,因为头和脊椎从我们还是胚胎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连为一体、共同生长了。所以脊椎的姿势会直接影响头部,而头部的活动也直接影响脊椎,影响全身功能。连接头与脊椎的是我们的颈部,如果您姿势不当,例如习惯头部向前倾、下巴过分内缩、肩膀耸起等,都会造成颈部肌肉紧张与僵硬,长此以往不但肩膀会感到疼痛、麻木,整个背部甚至都会感到不适,乃至全身健康水平下降。 那么骨盆呢?骨盆牵制着脊椎基底,影响它的自然曲度,如果骨盆过于往后、过于往前或者两边骨盆一高一低,都会导致长短腿现象的发生,进而使脊椎侧弯、脊髓受到压迫,最终使得与脊神经相连的脏器功能下降。 错位可能导致那些疾病? ![]() ![]() 颈椎1 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 颈椎2 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颈椎3 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颈椎4 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颈椎5 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颈椎6 血压波动、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颈椎7 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痛胸椎1 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早博胸椎2 气短胸痛胸椎3 肺部、支气管症状、易患感冒胸椎4 胸背痛、胸闷、长叹气胸椎5 口苦、低血压、胃痉挛胸椎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胸椎7 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胸椎8 免疫功能低下胸椎9 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胸椎10 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胸椎11 肾功能障碍、尿道病胸椎12 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腰椎1 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腰椎2 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腰椎3 膀胱、月经不调、尿少、腰、膝内侧痛无力腰椎4 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腰椎5 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骶椎 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尾椎 尾骨痛 你可以对照上图或上表,检查自己的那块脊椎骨错位了,或自己有什么症状,检查相应的脊椎骨是否错位,用正骨的方法将错位的骨头正位。怎样简易检查: ![]() 1.被检查者最好是穿一件薄衣,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一侧;2.检查者两手都取出食指和中指,靠近被检查者头部的一手横向按住脊椎的上段;另一手与脊椎方向竖直平行,食指和中指分别放在中心线的两旁。顺着脊椎用大约两分的力量往下滑动。3.看脊椎是否正直,一方面通过手下直接的触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衣服上留下的滑动轨迹,这也是建议穿件薄衣的原因。也可以这样自我检查:用一筒保鲜纸,中空处用木棍填实,外再卷一张浴巾,仰卧在硬床上,用该棍卷从腰至颈在背上逐节抵压,有痛处即是 。(也可以代替保鲜纸筒) 脊柱定位:摸不到的是颈一; 能摸到的是颈二; 能转动的是颈七; 中间一节是颈四; 不能转动的是胸一; 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 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 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 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 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 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 腰椎下方是骶椎; 骶椎下方是尾椎; 正骨的方法需要正骨医生施治。轻微的脊椎骨突起,可用两只大拇指叠加按压凸出的脊椎骨,按压时可在脊椎处,先用生姜去皮后涂抹药酒再按压,压平为止。内凹和侧弯比较难自己正位。 治疗痛证是中医的一个优势,止痛效果非常好。当然痛证要归类,沈绍功老师提出3个治疗思路。 第一,根据病证的性质分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4类。隐痛以虚为主,胀痛以气滞为主,刺痛、绞痛以血瘀为主。治疗隐痛的药,主要是生黄芪;治疗胀痛的药,主要是柴胡;治疗刺痛的药,主要是红花。 第二,根据部位来分,分为8个部位:头痛用天麻;目痛用草决明;齿痛用石膏;咽痛用露蜂房;胁痛用金钱草;脘腹痛用木香;腰背痛用狗脊;上肢痛用桑枝30g,下肢痛用木瓜15g。 第三,根据疼痛的性质分为4类:炎症,神经,外伤,占位性包括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炎症疼痛,主要的药是生薏苡仁;神经痛,主要的药是石菖蒲、郁金;外伤痛,主要的药是三七和苏木,三七磨成粉用3~6g;占位性的疼痛,主要用山慈菇。当然,治疗疼痛还可以针药并用,针灸止痛非常有效。 疼痛性质 隐痛———以虚证多见,分气虚和阴虚两类。气虚治当补益中焦脾气,兼顾血运。主药:生黄芪、炒白术、茯苓、陈皮、赤芍、白芍、当归。阴虚治当补益下焦肾水,兼滋营阴。主药:生地黄、黄精、山药、泽兰、川楝子、玄胡。 胀痛———以实证多见,分肝郁、痰浊、食阻3类。肝郁治宜疏肝开郁,主药:柴胡、香附、牡丹皮、石菖蒲、郁金、川芎、薄荷;痰浊治宜祛痰降浊,主药:竹茹、天竺黄、枳壳、茯苓、陈皮、全瓜蒌、丹参;食阻治宜消导畅中,主药:木香、焦三仙、生鸡内金、连翘、蒲公英、茯苓、陈皮、莱菔子。 刺痛———以瘀血多见,治当活血化瘀。主药: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郁金、苏木、地龙、水蛭。 绞痛———除气滞血瘀外,还可经寒凝诱发,治除疏肝化瘀外,还应重温通散寒。主药:高良姜、炮姜、鹿角霜、桂枝、乌药、细辛、制川乌、制草乌。 疼痛部位 头痛———分风邪、肝阳、痰蒙、气虚4类。风寒治当祛风散寒,主药:防风、荆芥穗、川芎、白芷、桂枝、白芍、细辛;风热治当祛风清热,主药:连翘、白菊花、薄荷、蝉蜕、桑白皮、葛根。肝阳治当平肝潜阳,主药:天麻、白菊花、草决明、珍珠母、生石决明、生栀子、川楝子。痰蒙治当豁痰开窍,主药:胆南星、天竺黄、川芎、莱菔子、石菖蒲、郁金、枳壳、生薏苡仁、车前草。气虚治当升清降浊,主药:党参、黄精、升麻、当归、玄胡、葛根。 目痛———以肝火多见,治当清肝泻火。主药:夏枯草、生栀子、草决明、野菊花、制大黄、车前草。 齿痛———分胃火和肾虚两类。胃火治当清胃降火,主药:生石膏、知母、生薏苡仁、升麻、川牛膝。肾虚治当滋肾降火,主药:生地黄、黄柏、玄参、怀牛膝、牡丹皮、徐长卿。 咽喉痛———分风热和虚火两类。风热治当疏风清热,主药:连翘、金银花、蝉蜕、僵蚕、露蜂房、野菊花、苏梗。虚火治当滋阴降火,主药:生地黄、麦冬、黄连、肉桂、马勃。 胸胁痛———分胸痹和肝郁两类。胸痹治当温通胸阳,主药:生黄芪、桂枝、全瓜蒌、薤白、川芎、乌药;肝郁治当疏泄肝郁,主药:柴胡、香附、枳壳、赤芍、白芍、川楝子、玄胡、金钱草、牡丹皮。 脘腹痛———分寒积、气滞、痰食、中虚4类。寒积治当温通散寒,主药:高良姜、香附、乌药、木香、白豆蔻、小茴香、云南白药。气滞治当疏肝和胃,主药:柴胡、枳壳、炒橘核、青皮、川楝子、玄胡、当归、白芍。痰食治当消导通 腑,主药:莱菔子、枳壳、焦三仙、制大黄、蒲公英、全瓜蒌、草决明。中虚治当补气健脾,主药:生黄芪、桂枝、白芍、炒白术、生杜仲、陈皮。 腰背痛———分肾虚和风湿两类。肾虚治当补肾通络,主药:鹿角霜、桂枝、生地黄、山药、鸡血藤、老鹳草、川断、生杜仲、桑寄生。风湿治当祛湿通络,主药:生薏苡仁、地龙、防风、防己、陈皮、鸡血藤、伸筋草、豨莶草、木瓜。 四肢痛———又称痹痛,参见关节炎诊治。 疼痛病种 炎症性———分8类。阑尾炎责之于湿热壅积,治当清利湿热、通腑导滞,主药:生薏苡仁、牡丹皮、制大黄、红藤、赤芍、蒲公英、川楝子、玄胡。胰腺炎责之于气滞湿热,治当疏泄清利,主药:柴胡、枳壳、香附、木香、丹参、生薏 苡仁、牡丹皮、陈皮、白花蛇舌草。胆囊炎责之于胆气不通,以利胆为主,主药:茵陈、泽泻、金钱草、黄柏、生栀子、姜黄、郁金、车前草。胃炎责之于中焦虚寒,治当健脾温中,主药:生黄芪、桂枝、炒白术、茯苓、高良姜、香附、白芍、蒲公英。胸膜炎责之于肝阴不足,脉络失和,治当柔肝和血,主药:当归、白芍、葶苈子、薄荷、丹参。腹膜炎责之于寒气凝结,气机受阻,治当温通散寒,主药:桂枝、木香、乌药、炒白术、干姜、生黄芪、大腹皮。盆腔炎责之于胞宫虚寒,治当补虚暖宫,主药:炮姜、桂枝、党参、当归、艾叶、蛇床子、淫羊藿、鸡血藤、伸筋草。心肌炎责之于痰浊痹阻,治当豁痰通痹,主药:党参、丹参、苦参、全瓜蒌、薤白、石韦、石菖蒲、郁金。 神经性———分三叉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3类。三叉神经痛责之于风袭阳明,治当祛风通络,主药:白芷、葛根、僵蚕、玄胡、薄荷、红花。肋间神经痛责之于痰阻胁络,治当祛痰通络,主药:苏木、姜黄、莱菔子、全瓜蒌、炒橘 核、丹参、郁金、三七粉。坐骨神经痛责之于寒湿阻络,治当温中通络,主药: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生薏苡仁、地龙、鸡血藤、老鹳草、川断、木瓜、汉防己。 外伤性———分扭伤、劳损、脱出3类。扭伤责之于瘀血内停,治当活血化瘀,主药:红花、赤芍、云南白药、川断、川牛膝、陈皮、鸡血藤、路路通、生栀子。劳损责之于肾虚阳衰,治当补肾温阳,主药:蛇床子、女贞子、补骨脂、狗脊、生杜仲、桑寄生、鹿角霜、桂枝、川断。脱出责之于肾虚血瘀,治当补肾活血,主药:补骨脂、鹿角霜、生地黄、菟丝子、丹参、桃仁、老鹳草、川断、地龙、三七粉。 占位性———分结石、增生、肿瘤3类。胆结石责之于胆汁瘀阻,治当利胆化瘀,主药:金钱草、泽泻、车前草、郁金、生鸡内金、川楝子、丹参。泌尿系结石责之于湿热下注,治当清利湿热,主药:炒苍术、生薏苡仁、黄柏、川牛膝、金钱草、王不留行、白花蛇舌草、海金沙、泽兰、桑白皮。骨质增生责之于肾亏,治当调补阴阳,主药:蛇床子、补骨脂、女贞子、白芍、威灵仙、木瓜、川断。肿瘤责之于气滞瘀毒,治当疏导解毒,主药:丹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蒲公英、郁金、柴胡、桃仁、红花、三七粉。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对疼痛的认识都比较直观,主要指症状而言,常把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称作疼痛,虽然有各种不同证型的疼痛,但通称为痛症。针灸治疗疼痛优势明显,除各种急性疼痛外,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的持续疼痛,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多见于某脏器或某一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程莘农认为这些慢性疼痛多数本身就是主症,也是一种疾病,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但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如《证治准绳·杂病》所说:“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临床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将程莘农痛症诊治要点分述如下。 分清部位 程莘农认为诊治时应首先根据疼痛部位判断属于哪一个经络或脏腑。“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特点密切相关。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地进行经络辨证,辨别归经。通过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进行经络辨证时,除应重视十二经病候规律外,还应注意经脉循行部位或所支配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局部的疼痛、麻木等感觉变化和拘挛、屈伸活动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如脾经通过腹部,故腹部胀满疼痛属脾,多取三阴交;前头痛多取百会;偏头痛多取风池;头顶痛多取涌泉等,都是依据经脉循行路线进行经络辨证。 ![]() 王焘《外台秘要》曰:“头项背痛,随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对于疼痛,程莘农按照“诊病之处即是治病之处”的规律,常常采用压痛选穴法,以压痛点作为针刺的治疗点,分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前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以及四肢的穴位;后者又称阿是穴压痛选穴,广泛用于扭伤、痹症、落枕等病,如牙痛近取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 患者,女,48岁,2002年12月17日初诊。诉心慌、胸闷,颈项僵硬半年余。患者半年前感心慌、胸闷,曾在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过服药物治疗后,不见好转。现心慌、胸闷,劳累或者夜间加重,并伴有颈项僵硬,头痛头晕,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安入睡。心脏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做X光检查提示“颈部生理屈度变直”,其他如常。 诊断:(营卫不和型)胸痹。 治则:舒筋通络,调和营卫。 取穴:以心肺之表里经穴为主,并按症取穴:大椎、风池、肩髃、合谷、外关、曲池。 治法:补法与平补平泻法,针刺与拔罐并用。 针刺治疗后,在颈项部进行拔罐(走罐和摇罐),自觉颈项僵硬立即缓解。故依法调治,同时嘱每日做3次颈部锻炼,每次1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后心慌、胸闷症消。 按:此患实为颈椎病引起的迷走交感反应,出现心慌、胸闷。肩髃、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肩髃行气活血、蠲痹通络,曲池清泄头目,合谷通经止痛,大椎、风池按症所取之穴,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刺之可振奋督脉之阳气,可引清阳上行,并疏通督脉气血,引督脉之气补他经之不足,同时刺激各方面的神经肌肉,并松解粘连,缓解痉挛,改善大脑及颈肩部供血,平衡各方向应力;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有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功;同时配以拔罐,可清除留于经于此处脉中之瘀血,直接舒缓颈项僵硬,从而祛瘀生新,共奏蠲痹止痛之功,以上诸穴合用,对于颈椎病引起的早期颈项僵硬具有较好的效果。 判断虚实 程莘农认为治疗时仅停留在病位的辨别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辨别其性质,从而予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不同治疗。导致疼痛的病理因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前者为实痛,后者为虚痛。 因此,诊治痛症时应详判虚实,多从以下9个方面辨别虚实: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喜寒者多实,喜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衰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在脏腑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而牵连腰背者,无胀无滞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加剧者多虚。 程莘农认为医者必须在对患者病情虚实掌握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或善补或善泻的穴位,并相应施用补泻手法以加强补泻的效应,才能得到最佳的补泻效果。《千金要方》曰:“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判别虚实是补泻效果的最基本因素,选穴与应用补泻手法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发挥的,但这3个因素没有任何1个能单独决定补泻的效果,而且任何1个因素都能影响另外的2个因素。 ![]() 疼痛所在部位的腧穴,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基础,病情虚实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关键,对于顽证、痛证如针刺反应不够强,就需加大刺激,要依患者的年龄、体质决定。对于腹腰、四肢内侧等疼痛,腧穴刺之宜深,头面、胸背、四肢外侧等疼痛,腧穴刺之宜浅。针刺得气后,依据病性及患者体质,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对于气血虚弱,身体羸弱诸虚病证,施用补法,以鼓舞人体正气,使某种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的作用;而对于高热疼痛,邪气亢盛诸实病证,则用泻法,以使某种亢进的机能趋于正常。 除常用的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平补平泻法外,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为补;而针刺十宣、中极、委中、曲泽等穴为泻,所以针刺时正确地选用腧穴,也是实现针灸虚实补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患者,男,29岁,2003年9月12日初诊。诉胃脘部疼痛7年余。患者于7年前感胃脘部疼痛,曾在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过服药物治疗后,明显好转。但时常胃脘部不适,多在饭后1~2h后出现隐隐疼痛,痛处固定,喜按,喜热饮,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纳食可,无恶心呕吐,二便调,舌尖红,中有微黄苔,脉来虚弦。 诊断:(胃虚受寒型)胃脘痛。 治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取穴:以背俞、任脉经穴为主,并按症取穴脾俞、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公孙。 治法:补法与平补平泻法,针灸并用,中脘、气海加灸。 次日复诊,自诉胃脘疼痛缓解。故依法调治,每日1次,10天后痛解。 按: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取胃之募穴中脘,健运中州,理气止痛;脾俞乃脾经背俞穴,温运中焦;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调理脾胃,理气止痛;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之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程莘农治疗虚证疼痛,常在多气多血之经选取一些腧穴以增强补虚之功。如足阳明胃经常多气多血且气多于血,故其合穴足三里常用作补虚之要穴。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之穴,虚证配中脘、足三里等穴健脾益胃,实证配内关、太冲等穴疏肝行气,为临证调理脾胃的有效穴。 细审寒热 寒热不和则痛。《素问·举痛论》载“寒气客于经脉之中,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可以看出,寒热不和,气血失调而致痛。 程莘农认为无论何种疼痛,因于寒的十常八九,因于热的十仅二三。其所以然者,寒主收引,主凝滞,无论其为有形的寒邪,或为无形的虚寒之邪,都容易使经脉发生收缩、牵引、细急、稽滞、拘挛等病变,妨碍气血的运行而致痛。尤其是阳气亏损的虚寒病变,或血液虚少不足以营养经脉,或阳气衰微不足以温煦组织而致痛。 ![]() 凡寒邪盛的,往往出现气逆、胀满、强直、身重、拒按、不思食,舌苔白滑、脉来弦紧有力诸症。凡属虚寒的,则每见恶寒、倦怠、气短、喜暖、喜按、时作时止、遇冷加剧,舌淡苔薄,脉来沉细无力诸症。因于热盛的疼痛,则多有恶热喜冷、口渴思饮、烦躁不宁、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黄少津、脉来弦数、痛而不可近等,由于热邪燔灼气血而致。热盛致痛,虽不是太多,要区分寒热真假,应着重注意脉象的有力与无力,舌质的淡与红,舌苔的润与燥,口渴与不渴,喜冷饮与热饮,胸腹是否温暖,小便的清与黄,欲或不欲盖衣被等。 患者,男,27岁,2002年9月26日初诊。诉腰痛1周。1周前因贪凉就地铺席而卧,前2日未觉异样,第3日自觉腰部疼痛,不能转侧,不能入睡。因家中为一楼,疑为受凉,遂用棉被包裹腰部以暖腰,疼痛略有减轻,但仍感腰部沉重,活动受限,睡眠轻浅,由家人搀扶至诊所,腰部裹以棉被,舌苔白腻,脉沉。 辨证:(寒湿型)腰痛。 治则:行气止痛,舒筋活络。 取穴:肾俞、腰阳关、委中、大肠俞、关元俞、腰痛点。 治法:平补平泻。痛点、肾俞、大肠俞加火罐,委中刺络拔罐。 按: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腰部沉重感较前减轻、疼痛感消失大半。嘱其起居避风寒。每日治疗1次,针刺2次后患者可以直腰行走,针刺5次后腰部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睡眠亦好转,嘱其日后起居避风寒。寒证腰痛拔罐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目的,热证腰痛拔罐以达到清热散瘀、通经活络的目的。针刺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以及腰痛点等穴,并借火罐之热以除寒湿,温经散寒,使经络得通。委中为针灸治疗腰痛最常用的一个远端穴位,在患侧委中穴刺络拔罐以加强治疗效果。《丹溪心法·腰痛》云:“血滞不下,委中刺出血,仍灸肾俞、昆仑。”但以上所言均指邪实宜泻之证,正虚者则不可妄刺,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曰:“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不可不知也。”局部取肾俞、大肠俞针刺加火罐及腰痛点针刺,共奏温经祛湿,通经通络之功,诸症悉除。 辨别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和则百病不生,气血失和而百病由生。《医宗必读》强调:“气血者,人之所以赖以生者也,气血克盈,则有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气血循行全身,不断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营养,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程莘农十分重视调理气血,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和血两个方面,尤其老年人的身体疼痛则多因气血不足。凡属痛在气分的,多见胀而痛,时作时止,痛无常处。凡属痛在血分的,多见痛而硬满,疼痛部位相对固定,并呈持续性的疼痛,多属于有形的血痛。其他如食积、痰滞等,亦属于有形的一类。 ![]()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血辨证,有助于指导补泻手法的实施,气少之经不宜深刺,以免诛伐太过,耗伤正气;血少之经不宜出血,灸壮也不宜过大、过多,以防伤及阴血;多气多血之经可“出血”“出气”,即可施行刺血疗法或针刺泻法;少气少血之经则“恶气”“恶血”,即不宜采用泻法,应使用补法;多血少气之经可“出血”“恶气”,即可刺血但不宜过分耗伤正气;少血多气之经可“出气”“恶血”,即可用泻法引邪气外出,但不宜刺血。如偏头痛,为少阳经循行所过,少阳经多气少血,多气则气逆而上,出现胀痛,选穴时必选引气下行的远端穴位,如足临泣穴等。 患者,女,25岁,2002年11月28日初诊。诉痛经8年余。8年来,多在经行末期或经净之后小腹疼痛,痛势绵绵,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质清稀,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经中药、西药的治疗都不能断根。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痛甚时四肢冰凉,面色苍白,心悸,头晕,现脉细无力。 辨证:(冲任虚寒型)痛经。 治则: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取穴: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针刺用补法并加灸。求诊时为经行第1日,每日治疗1次,至经净。嘱下次经至时复诊。 连续治疗3次月经周期后,痛经症消。 按:对于痛经的辨证,程莘农强调以虚实为纲,首辨气血。实证疼痛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以气滞血瘀型和寒凝气滞型多见,宜用泻法,在月经来潮前的3~5日开始针刺,至月经来潮为止,寒凝者可以加灸法;若经至仍腹痛者,可继续针刺1~2次。虚证疼痛多发生在经后,宜用补法,多于月经将净前几天开始针刺,平时则以治本为主,也可加用灸法。如经前痛者,针天枢、三阴交、关元;经行脐腹绞痛,针气海、阴交、大敦;经后作痛针三阴交、关元。患者气血虚弱,血海不足,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得按则减;气血两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气血虚甚,则心失所养则心悸,头面失其所荣则头晕面色苍白,脉细无力为气血俱虚之象。关元是人体阴阳气血的关口,归任脉,可补气血,暖下焦,养冲任;脾俞、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养血益气,补益全身血分之亏虚;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气血;足三里为补益气血之穴,诸穴合用,冲任调和,气血生化有源,并在针刺的同时加艾灸,既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又有温煦胞宫,调经止痛之用。 疼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很多病理性疼痛本身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比其他疾病更大,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定位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采用非药物的针灸治疗方法,成为人类战胜疼痛的又一个亮点。程莘农的痛症临床治疗原则,在病候归经的基础上,分清部位以远近取穴,判断虚实、细审寒热、辨别气血,指导补泻得气针法,为复杂的针灸治疗痛症开创了一条简易明了的治疗思路。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
|
来自: 昵称10851117 > 《养生保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