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学领域!从东北农村娃到首席科学家,他蹲点田间近30年,创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昵称37581541 2021-09-07

近日,辽宁省授予10位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农业大学校友、辽宁省农科院院副院长孙占祥获此荣誉。多年来,他带领团队磨炼出脚踏实地的学风作风,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里。

Image

孙占祥,中共党员,博士,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辽宁省保护性耕作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是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学术头雁,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科技部振华王义锡科技扶贫服务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

1985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89年他大学毕业“保研”,来到沈阳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硕士毕业,分配到辽宁省农科院,并马上被派驻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蹲点……“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不饱饭。高考时,我就想报考农业高校,为更多人解决吃饱饭问题。”直至如今,孙占祥还在为此执着前行。

孙占祥出生于抚顺市新宾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庭十分困难,能吃顿饱饭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高考时,我的想法就是报考农业高校,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为让更多人吃饱饭尽一份力。”1985年,孙占祥怀揣理想如愿考入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1989年大学毕业后保研深造,1992年分配到辽宁省农科院工作。

Image

儿时的承诺孙占祥依然在为此执着前行,这一待便是近30年。这期间里,他埋头于田地间,一心做科研,其中在阜新市的“蹲点”10年,是他旱地农业科研的“筑基”之旅。孙占祥是团队中第一个全日制硕士生,所以当时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的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庆文研究员对他青睐有加,安排他设计研究方向,拿方案、做实验还要写总结。“我只能往前冲,我觉得当时的生活无比充实。”

“农业科研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如今已是省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孙占祥不断告诫自己,搞科研要接地气,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让孙占祥在旱地耕作制度、旱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实现了年少时的理想。“种植制度优化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举措。我们建立东北地区作物适宜种植区的评价方法,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真正服务于农民增产增收。”孙占祥说。截至目前,孙占祥的研究成果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亿元,为东北地区玉米、花生、杂粮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我一直深爱着这片土地,并为之奋斗。”孙占祥感慨道。8月27日,孙占祥获评“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Image

目前,孙占祥带领团队正积极致力于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研究。“要让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社主要成员、农户,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孙占祥介绍,播种前不清理秸秆、不耕整土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次性完成苗带秸秆清理、施肥、播种及覆土镇压作业,实现了防风固土、保墒抑蒸、固碳减排、节本增效、稳产增产等目标。“新的种植习惯将提高东北黑土地耕地质量、粮食产能,利于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利用,为碳达峰、碳中和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孙占祥说。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