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到底在表达什么?

 Karl 2021-09-0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意思不难理解,但明显违背了常识,对吧?

一个人只有多看、多听、多经历,知道的才多。这,才是我们所谓的“常识”。

即便诸葛亮“高卧隆中而知天下三分”,似乎是“不出户,知天下”的一个例子,其实不然!

诸葛亮虽然隐居,但他时常外出游学、交友,和包括刘表在内的荆州名士都有交集,所以他的“隆中对”,依然符合“收集信息-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常规模式。

所以诸葛亮堪称一代人杰,但还达不到老子说的境界,倒是他的《诫子书》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语,有点“道”的意味。

当然,在互联网时代,“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但这仅就获取信息而言,要想真正了解世界,还是得走出去。比如我们要想了解北京、巴黎、伦敦都是什么样的城市,实地去看一看,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说出“不出户,知天下”,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注意了,老子的思维体系中,其实是有两套认知系统的。

第一套我们很熟悉,属于表层的认知系统,其认知对象就是我们这个“显态”的现实世界,可以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

但老子这里说的,其实属于第二套认知系统,即深层的认知系统。这套系统认知的对象是“隐态”的宇宙本体,这时感官就不起作用了,恰恰需要“塞其兑,闭其门”,即关闭所有感官,用“返观内照”的方式,才能体悟宇宙大道。

通过这套系统,老子已经洞见了一个事实: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整体,被我们的心智人为地割裂开了。

如果我们仅仅从哲学理论上知道这一点,算不上“真知灼见”。

其实,《道德经》大部分内容,涉及的都是深层认知系统,为什么《道德经》很难读懂,因为认知系统不一样。

动用我们的心智试图理解《道德经》,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不仅《道德经》,另外像《庄子》及佛经等,其实都是同一套认知系统下的。

老子、庄子、佛陀这些人,都是在体悟宇宙大道这个方向下功夫,而避免在这个无常的、瞬息万变的表象世界里耗费精力、沾染尘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总要用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那他们这么做,得到的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世俗的满足,而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是和本体合一的喜悦。

对于只熟悉表层认知系统的人,这些是很难体会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我们一味追随时代脚步,那注定活得很累,因为需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知识永远不够用。

更严重的是,在表层认知系统耗费全部精力,精神上定然不堪重负。

有人说:20世纪是“癌症的世纪”,21世纪有可能是“精神病的世纪”,这样的危机确实存在,至少苗头已经有了。

所以,我们至少要把部分精力放在深层认知系统,洞见宇宙本体的真相,从而了悟人生的真谛,这才是丰盛和喜悦的真正源泉。

以上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这里是蝉大侠国学频道,下期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