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中国心学的奠基人,也是难得的儒将。他一生传奇,却也让人遗憾。写王阳明的书很多,而这本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却是让我觉得最亲切的一本。 郦波老师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活生生的圣人。相比于王阳明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我还是更喜欢王守仁,因为那更贴近他的真心。书里从他小时候说起,到后来九死一生征战沙场,我看到了熟悉的故事,也重新理解了他的心学理论。 历史的天空繁星浩瀚,而他,始终是指引我走出迷途的那颗星。 任性的少年 很喜欢书里那个独自闯荡疆土的王守仁,那个时候的他没有危险意识,只有对偶像的追随,那个偶像就是大明一代奇才于谦。他们两个真的是很相似的人,一样的为国为民,一样的干净剔透,一样的文武双全。那个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和最后留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守仁,都是一样纯粹的人。 因着对于谦的敬爱,王守仁私出居庸关,对于当年于谦的冤死,他内心是愤慨的,所以带着弓箭踏出边塞。王守仁虽然看着瘦弱,但内心坚毅。那时的他初溺任侠之习,再溺骑射之习,纵马放弓震慑鞑靼人。看到那里我忍俊不禁,这不就是一个热血青年么?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于谦的死忠粉啊,但是却丝毫没有幼稚感,只让人觉得非常可爱。 我其实不太喜欢著书人过分地拔高主角,像是很多写王阳明的书就写得有些神乎其神,再厉害,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有脾气的凡人,所以开篇写他的故事里,我最喜欢这段经历。那个时候的他还不是阳明居士,也不是龙场悟道的智者,只是一个任性又自由的孩子,是那个鞑靼人被他的弓箭吓坏后,在后面扬声大笑,自觉是英雄的人。 王阳明喜欢兵法,年轻时最崇拜的偶像就是大明一代奇才于谦。王阳明经常跑到于谦祠里瞻仰偶像,甚至为于谦写过一幅后来传世的挽联: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为了继承前贤的遗志,十五岁的王阳明决定私出居庸关,对边塞的地势地貌、风土人情进行一番实地考察。 出得居庸关来,突然看对面来了两个鞑靼人,作为粉丝的王阳明,不由得怒从心头起,突然摘弓搭箭,二话不说,嗖的一箭就射过去了。箭法非常精妙,两人吓得拔转马头就跑,王阳明在后面纵马就追,不停地搭弓放箭。 这两人不知是不是埋伏着千军万马,只好一跑了之。王阳明在后面放声大笑,只觉天地之间,一股英雄之气充斥胸臆。 点子高运气好的王守仁,就是这么任性妄为,喜欢他不止因为他的才华和圣心,还有这不拘于贤者架子的脾性,有趣又真实。 不按常理出牌 以前看王守仁的故事,总是喜欢那些文绉绉的纸上谈兵,可能那个时候的我,也只是一个跟着别人,人云亦云的小笨蛋吧。这次再看他的故事,总会被他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吸引。 像是他怼他爹王华,你总说功名重要,那功名能传世吗?不能,那功名有啥厉害的,我要做的是可以传世的圣人。功名?去去去,那也就对你们有吸引力。又像是有小偷进家偷东西,他就跟他来个秉烛夜谈,硬是把小偷感化,让他明白做人要致良知。还有那些被派来骂他的家伙,不管怎么骂,老先生依旧云淡风轻地给学生们上课。上着上着,那些骂他的家伙们居然被他的讲课吸引,再也没了骂的兴致,也成了课堂的乖学生。 最让我笑抽的就是生擒朱宸濠那里,本来是想抓点散落的小虾米,没想着老先生派出的便衣部队,遇见了想要跑路的朱宸濠。哈哈哈哈,估计朱宸濠当时也是郁闷老火了,好死不死地自己就撞到枪口上了,果真是命里的冤家啊! 生擒朱宸濠之后,先生的剿匪事业也是“打得火热”。既然身为于谦的死忠粉,那王守仁自然对于谦“兵贵在精,将贵谋勇”深谙于心。所以他精心挑选每个士兵,自制一支特种部队,虽然他手上并没有兵权优势,但是每次的“临时组装”总能出奇制胜,甚至是以少胜多。原因无他,兵者诡道,做足了心理建设,自然能找准锚点,一击即中。 前有围魏救赵的心机,抓住朱宸濠不舍老巢的弱点,让他放弃攻打安庆调转方向救南昌,最终功亏一篑与皇位失之交臂,抱憾终身。后用讲课瞒天过海暗自调查自号“征南王”的谢志珊,先生按兵不动,在调取谢志珊老巢的布局图后,暗度陈仓声东击西,把谢志珊老巢“将军”之后,蛊惑匪心关门捉贼,大破横水、左溪,最终活捉谢志珊。 比起“平宁王”我更喜欢他看他的“趣味”剿匪,他的“阴谋”取自良知,以百姓福祉为优先,并非为了功绩而不择手段,这种善良却出其不意的手段让我臣服。而他对悍匪的杀伐果断,也让我看到一般文人所不能及的勇猛,所谓提笔能息事,开口能服人,遇事能出策,就是说他这样的人。不拘一格也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任何时候都从心而发,知行合一。 当时南、赣、汀、漳一带匪患丛生,离王阳明驻军的上杭最近一股土匪的头子叫谢志珊。最远的在闽粤交境的地方,土匪头子叫詹师富。最弱一支土匪的头子叫卢珂,最强一支土匪的头子叫池仲容。 大家都认为,毫无疑问,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强的,都有作用。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阳明的选择居然是打最远的詹师富这一支。因为最近的、最弱的、最强的那几支都有提防,唯独詹师富这一支因为最远,又不是最强,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会被出兵剿灭,因此最没有防备。 他知道一战之下很难吃掉詹师富,因此,第一场战斗之后,让手下再来反复攻击。在这个消磨过程中,詹师富的警惕心也完全放下来了。王阳明用他组建的核心部队新军,配合调动广东和福建的部队,在象湖山完成合围。 不按常理出牌,打得漂亮,真是优秀! 事上练,才能找到那个“一”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之主意,行实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 最早的时候,王守仁也和其他人一样按照朱熹的格物去学习,期望找到成为圣人的方法。然而格竹似格“朱”,那些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东西,都不及认真躬行来得深厚。知道做不到就是不知道,所以不要再说“知道那么多却始终做不到”,因为,你就是不知道。 想得再多也是模拟,虽然郦波老师提出“沉浸式体验”,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的去做。我曾经也是一个在心里演练无数次,却不能付之行动的人,等到真的去做的时候,却非每次都得偿所愿。所以,王守仁的事上练在我看来,确实是有效的做法。 而说了很久的知行合一,在我理解的知于行,行始知的基础上,郦波老师提出“致良知”这个“一”。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自然想法也会不同。对于良知,每个人的说法不同,很多人理解为良知本性,郦波老师理解为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我的理解是,自己的初心。 都说看书就是在看自己,对于王守仁敢说敢做的个性,我觉得就是他那颗初心造就。他并非是猎鹰者不与黄鸟斗,而是期待能开辟一个圣人的大门,为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解开自我的枷锁。 我说了,我不喜欢把主角写得高高在上,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普通人,之所以不同,只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活法不一样而已。而王守仁最让我钦佩的,是他心里始终看得明白,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打开大门,光亮才能照到自己,所谓心学,其实就是让初心见到本真的模样。 当代受阳明心学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就是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他在企业里采用阿米巴管理模式,让每个人都开发自己的内心。 阿米巴是拉丁语里单个原生体的意思,这种生物属于变形虫科,可以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态,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而阿米巴管理模式,就是让公司里的每个员工成为主角,让每个人产生管理者心态,从而慢慢培养管理能力,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王守仁提出的打开门照亮自己是一致的。 而要看到那道光亮,我必须清楚地知道门在哪里,我又怎么去打开那扇门,这就是知。然后无论有多少蛇虺魍魉在毒瘴之地等着自己,依旧敢冒着危险前行,翻山越岭横跨江河终究要走到门前,打开它,这才是行。 经历万千磨砺将此事炼就,在知道的时候就已然站在门前,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就明白为何要寻找这扇门。然后,看见那道初心的光亮,最终照亮自己。是结束也是开始,周而复始浑成一体,是为知行合一致良知。 作为尚不能像先生一样达则兼济天下的师者,至少我可以做到穷则独善其身,修心立志事上练。就像贵阳达德学校的校训一样,力行近乎仁,从问题出发,力行躬亲炼世事。知耻近乎勇,就像先生一样不以落第为耻,只以落第心动为耻。别人的标准是别人的,若我只因别人的想法而动心摇摆,那才是我真正的耻。 揣着自己这颗勇敢的初心,不惧这一路的黑,砥砺前行,然后在纷杂的世界里事上炼。唯有如此,我才有资格期待站在门前的自己,仍旧是那个不拘一格的任性少年。即使开门的规矩再多,我也能按自己的方式打开它,最终看见门后光亮的自己。 写,我喜欢的一切; 说,我表达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