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向性情感障碍”患者危机干预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1-09-09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陈巧玲、彭土娟    

    单位 | 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1.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张姨(化名),女,60岁,退休在家。

2.身心健康状况:服务对象确诊患有双向性情感障碍,时常感到身体乏力,不时情绪焦虑心慌或低落,出现悲观厌世及轻生倾向。

3.家庭状况:服务对象已婚,与丈夫、儿子关系较为密切。

(二)个案来源

服务对象在发病时候通过微信主动求助社会工作者。

1.个案介入时间

2021年4月12日-2021年6月30日

2.个案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近日因亲人遗产分配事宜,与兄弟姊妹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触发了服务对象抑郁和狂躁的情绪,时而脾气暴躁、时而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沟通,晚上失眠做噩梦,清晨早醒,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与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破裂令服务对象感到人生没有意义,时常出现轻生的想法。

二、案例预估

(一)问题及需求分析

1.服务对象有情感支持,危机干预的需求

服务对象的兄弟姊妹认为亲人遗产分配不公,服务对象每天都面对兄弟姊妹的质疑,并且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过去很好的姐妹关系,亦已经破裂,使服务对象感到很无助,情绪处于抑郁状态,产生轻生念头。

2.服务对象有非理性思维纠正、与家人有正向沟通的需求

服务对象情绪陷入抑郁状态,多次表述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自己是家人的累赘,担心儿子、丈夫会抛弃自己,不愿意出门,只想在房间休息,经常情绪焦躁、心慌并且大汗淋漓,在房间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偶尔哭泣,常因家务琐事与丈夫发生激烈争吵。对自身病情的治疗效果期待过高,希望尽快康复,曾信民间偏方但无作用。

3.服务对象伴有躯体化症状、自理能力削弱,有情绪支持的需求

服务对象自发病后,行动能力迟缓,无精打采,丧失了过往感兴趣的事情,不愿做家务。而躯体方面出现味觉、嗅觉减退,对于人际交往不感兴趣,日常生活简单的决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生活的态度比较消极。

(二)介入方法及分析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交谈、观察她与家人日常的互动模式、运用SDS情绪量表工具,了解她的发病诱因,协助她找出问题的成因及商定解决方案,贯穿危机干预模式开展辅导工作。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论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状态是人对一个事情或一个情景的一种感知或体验,该事件或情景是一个不堪承受的困难,超出人们现有资源和应对机制的范围。危机干预是指对危机状态之下的个人、家庭以及团体提供一种短期治疗或调适的过程,及时帮助于危机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

危机干预的原则是:

  • 抓住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
  • 鼓励服务对象自信,不让服务对象产生依赖心理。
  • 必须让服务对象的家人参加危机干预。
  • 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不作为疾病处理,这样能够减轻服务对象的心理负担,有助于服务对象从紧张、抑郁的环境中得到情绪的放松。

理论运用:而在本个案中,服务对象在面对家族遗产纠纷中,已超出自身问题解决的能力范围,从而导致双向性情感障碍的发病。社会工作者观察到服务对象沉浸于自责的非理性情绪当中,且在情绪的极度低落的时候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社会工作者通过联动居委紧急介入,给予其情绪疏导并且保持密切接触,协助服务对象安排规律的生活方式、提醒其按时就医服药以及帮助服务对象与家人保持正向沟通,建立家人和朋辈支持,降低服务对象的轻生风险。

(二)服务目标

总目标:缓解服务对象负面情绪并且挖掘其优势增强自信心,促进其与外界良性沟通,提高抗逆能力,降低轻生风险。

分目标:
  • 提供情绪支持,缓解服务对象负向思维,为其生活注入希望。
  • 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资源及优势,增强其自信心,提升抗压力。
  • 帮助服务对象与其家人建立积极正向沟通模式,为其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三)服务策略


四、服务实施过程


1.建立专业关系,共同界定个案目标,运用危机干预模式,并且告知所属居委共同介入

服务对象确诊患有双向性情感障碍,她向社会工作者袒露发病的诱因,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自己是家庭的累赘等负面思想,有倾诉的需求。社会工作者运用积极聆听、尊重、同理、接纳的态度倾听服务对象的忧虑,让服务对象获得情绪宣泄,提供情绪支持。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了专业、信任的关系。

其次,社会工作者运用SDS量表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测试分值85分,为重度抑郁的倾向。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讨论目前遇到的困难,评估其目前的生活呈消极的情绪状态并且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及否定,有轻生的念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界定个案目标,同时告知家人需要关注服务对象近段时间情绪,通要以积极正向、温和的态度进行沟通,避免对服务对象二次刺激。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约定,在其出现绪低落、有轻生的念头时候需及时向社会工作者倾诉,社会工作者将给予情绪支持与陪伴。

2.社会工作者以陪伴者、支持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正向认识双向情感障碍,接纳其当下的感受,规律其每日生活,提供情绪支持

陪伴服务对象就医,让其正向了解目前的病情状况和用药剂量,鼓励其遵从医嘱按时服药积极治疗,不要相信民间偏方。

分享关于双向性情感障碍的片段让服务对象对于自身病情有正向的认识,透过书籍的分享让其了解食疗的辅助治疗,增强其对于病情康复的自信心。

在微信上开辟情绪倾诉窗口,在服务对象情绪低落无法找他人排解的时候,可透过倾诉窗口存放负能量的情绪。另外,协助服务对象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纠正其负面思维。

向服务对象布置家庭作业:每天做一件家务事,外出散步半小时,睡觉前记录下当天最值得感恩的事情。

3.社会工作者发挥使能者的角色,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与潜能,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提升抗逆力,为服务对象的生活注入希望

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用“时间线”及分享老照片,回忆过往自我成就与值得感恩的事情。例如服务对象年轻时能歌善舞,善于交际,工作表现出色,曾任宣传队伍要职。同时在过往生活艰难的时候,服务对象是如何应对的,其表示曾经抄写正面的语句鼓励自己,让自己在意志上渡过痛苦的时刻,并且透过的“放生”的动作让自己的压抑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社会工作者陪伴服务对象进行了“放生”,服务对象表示要放下自己内心的压力和重担,注入生活希望。

4.社会工作者提供情感支持,并协助其改善与家人的沟通

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家属分享了双向性情感障碍的知识以及服务对象的病情,并鼓励服务对象儿子尽量陪同就医,给予情感支持和陪伴。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可以把内心的感受适当跟丈夫及其儿子诉说,同时感恩丈夫、儿子对服务对象的支持和照顾,鼓励其放下“自己是家人的累赘”的负面思维。

5.巩固服务对象的正向改变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回顾在过去两个月的进步:从刚开始与家人发生冲突导致情绪低落而引发轻生的想法以及对于自身病情的不了解到及时就医的转变,从对自己患病而感到生活没有希望到愿意积极调整每天的生活状态,挖掘自身的优势、并且尝试与正向的方式家人积极沟通自己的想法认可家人的付出,营造了与家人和谐的互动氛围,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生活正向的改变。最后,在SDS情绪量表中,服务对象的分值从84分降为65分。


五、案例评估


1.个案量表评估-社会工作者介入前后的对比(节选)


2.分目标评估



六、专业反思


服务对象患有双向性情感障碍,表现为容易狂躁、情绪低落伴有轻生的想法,需要紧急介入。社会工作者在跟进个案的过程中,运用“尊重、接纳、同理心、共情”且贯穿危机干预模式开展工作,同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让服务对象感到情感支持,社会工作者作为同行者陪伴服务对象共同面对困境,为服务对象未来的生活注入希望。

目前服务对象的危机状况经评估已降低,但由于抑郁情绪依然存在,社会工作者结案后会回访其日后的生活及情绪状况,巩固个案成效。同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多学习心理学知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七、服务感言


社会工作者感到,此个案的服务对象只是情绪障碍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会因为自身的病情而产生自卑的情绪,拒绝社交。感到自己已被社会边缘化及孤立无援,但其实内心渴望被支持、理解、尊重、接纳,社会和家属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社会工作者在日后也可以多关注此类的群体,让他们感到自己并非特殊,让他们发现和欣赏自己身上的优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拥有新希望的群体。


八、督导点评


在此案中,我们看到服务对象有一定支持系统(家庭成员、居委、社会工作者等),也善于及时求助、及时反馈(情绪感受)。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让各个支持系统发挥其角色应有的功能,不断输入关心、支持、同理给服务对象,让其生活状态规律、稳定。

服务对象曾于2年前在社会工作者帮助下走出抑郁状态,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和信任度都比较高,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其重要的支持力量。正因为此,社会工作者在此案中,可以快速进入专业辅导角色,确定例如正向思维、布置家庭作业等明确的辅导方向,促使辅导有一定的效果呈现。

什么是危机事件?
出现危机事件该如何处理?
危机介入有哪几个阶段?
如何将危机介入理论运用于实践?
全国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
教你开展社会工作危机介入
精品社工课,扫码拿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