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玲:人际交往中你惧怕什么【修订版】

 熊玲心理咨询ev 2021-09-10

(一)案例与分析

 01

作为讲师的Z女士,好几年来被人际障碍所困扰。她惧怕与人相处又渴望能融入人际圈子,只要跟同事一起闲聊就不自然;在领导面前感觉畏惧,有时开会发言,紧张到不知说什么,干脆就不发言。她无法理解自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为何在交往中像个缩头龟?在家里她能随意发脾气,事后又懊悔。有一天9岁的儿子问她:“妈妈,你知道我最幸福的是什么吗?”她:“妈妈不知道但很想知道,是什么?”孩子:“我小时候调皮犯错误,你逼我认错,我认了错你就原谅我”。儿子的话刺痛了她。她开始反省自己。

Z女士的省思:我其实是一个外表阳光内心封闭的人。从小到大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担心别人的奚落,说话前总要反复掂量,忽然觉得确有太多心理阴影的我,比如孤傲又自卑、过分敏感,苛求别人和自己......我想,这或许是我人际紧张的原因。在我记忆中,我的童年很不快乐。我是家里的老幺,生活上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照顾,可精神上是贫瘠甚至是被虐待的。父母非常刻板,只会责骂和教训人,我几乎听腻了他们说“就你笨,没长进”,包括哥哥姐姐,都爱说我是全家最简单最笨的一个。读书之后,我习惯性将简单-愚笨相关联......并暗暗发誓,要变得比他们能干、有出息。说实话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但我始终处不好人际关系,甚至惧怕交往。一方面我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个局面,一方面我总是埋怨父母没培养我的独立、交往能力,认为他们给了我身体和生活照顾,却没给我精神关爱。我知道不该责备父母但却总想责备,也责备自己总是管理不好情绪......

02

Z女士的省思,像一篇“心理问题”的自我剖析之文。生活中,类似她这样的交往障碍很常见。一般情况,人若清楚心理冲突(痛苦)的原由何在,也明白该咋办,但冲突照旧或更严重,或许在说明:当事者并非真清楚心理冲突的本质,潜意识是恋痛苦而怕改变。

(1)Z女士的人际惧怕首先跟她自恋型人格有关。这由于过去父母对她缺失精神关注的溺爱,养成了她过度依赖他人的赞同,或叫缺乏边界意识的自恋人格。成人后的关系中,由于对自我渴望的强烈关注,很难把别人看作有不同需求的独立个体。如,她在人际交流之前,总要反复思考自己“语言是否正确,别人是否会挑剔错误”,这一高关注本身会让她失去人际边界的觉知,和判断力。客体关系理论解释,是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阻碍了儿童自我和自尊感的发展。那时的父母给儿童的信息是否定、混乱的,儿童对他们的认识在“好”与“坏”,“可爱”与“可恨”之间摇摆,没有足够的移情角色模型,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别人的需求移情。不良的亲子关系下,遭受否认和拒绝的儿童发展了一个自我的关系模型“自认为自己不好又无能”,也发展了一个对他人的关系模型“自认为他人不可信、冷漠、疏远”,这便是儿童直到成人后,始终存在既渴望又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冲突。

(2)Z女士的恐惧跟她的依赖情结和怨恨有关。每个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人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因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小时候的各种被否定,都犹如自卑的种子。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行为语言,孩子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天生就依赖别人的赞许和欣赏,依赖别人觉得“我有价值,我重要”的肯定;天生就讨厌别人对我“你真烦,真笨”“要听话,懂规矩”的关注。青春期孩子的逃学、逆反、沉溺酒吧网吧等行为,本质上既是渴求理解和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也是渴求关系人接纳自己的种种逆向表达。

所以,交往恐惧的心理实质是害怕被否认,害怕孤独的分离焦虑。这些焦虑是无意识的,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不自觉地用回避,或讨好别人等方式给予了缓解。

(二)走出人际惧怕的思考

以上案例说明了,人自小是在依赖大人的关照、又排拒大人责备的关系中长大,成人后同样逃不开这样的人际环境,甚至是面临更复杂、更冲突的关系。像Z女士一样想走出人际惧怕阴影的人,可思考以下建议:

(1)澄清你在人际中畏惧谁,害怕什么?任何惧怕或恐惧心理,都意味人心里有个怯懦者在作祟。消除恐惧首先要弄清别人的什么让你怕呢?人际恐惧者,理智上很清楚别人没啥可怕,但就是不自觉在人前要害怕,这本身说明他有不清楚的深层原由。如Z女士,她很想与人融洽相处,也清楚她不能融入是因自己的个性敏感多疑、苛求人,而非别人真的凶煞可怕,但她依然害怕与人交流,说明她还有不清楚的,那就是她惧怕别人是假象,真正害怕的对象是自己内心隐埋的那个“简单=愚笨”的弱我。这种意识化的澄清,可帮助人在交往中撤回不合理的投射,建立起边界感。

觉察到真正怕的对象是讨厌的弱我,还要澄清在人际中你所怕的内容是什么。从以上分析看出,别人虽不可怕,但你的惧怕反应在交往中,是否说明你害怕那个弱我被人看见?还是害怕那个弱我应付不了别人?或是害怕被人奚落、指责?……如此的觉察,你会明晰所怕的东西只是你心里隐秘的映射,你需做的是安抚内心的紊乱。

(2)澄清你在人际中需要什么。一个人对什么过于敏感,象征对什么有高要求,同时有惟恐求不到的高焦虑。

知悉你人际中害怕的对象和内容后,反过来理解,便是你在人际中的需要。比如你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不好,说明你有自我表现欲,并很想展示自己;你若怕别人责备你,说明你需要别人的赞同和接纳。俗话说: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畏。

澄清你需要的目的,是为你在人际关系中有方向感。

(3)直面所怕。人际惧怕者,虽清楚自己在人际中因紧张而陷入的被控制感,以及想逃避的行为取向,但完全忽略了很想展示自己、想被人喜欢的正性取向。问题在于,受他/她冲突个性的影响,觉得“有表现欲”这一想法都是不好的,因此他/她会否认自己有人际表现的无能感,甚至否认自己有彰显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

应对人际紧张的策略之一,是你能够承认自己有表现自我的欲望,有被人欣赏被人接纳的渴望,有害怕受打击的怯懦与自卑,也有保护自尊或面子的需要。

当防御自卑的隐痛暴露后,我们才能够直面它、看清它,而准确地为它疗养。最好的疗养,就是承认需要,和为实现需要做一点点的努力。

(4)做参与者。应对人际紧张的两种参与性方法:①想到你在人际中最怕的可能,试着做内心模拟训练:假如你最怕的是“全身冒汗,头脑空白”,那么你在内心设计好“那时只做一件事,即坐下来看我能流多少汗,想像血液流向我的大脑”。②宁做听者或观者,这是人际中感觉安全的“弱势位置”。人群中你只需要洗耳恭听,或静静观赏他人即可,因为一般人都有自我表现欲望,就特需要和喜欢有人能倾听他、欣赏他。这样,你不仅可避免被攻击、可减轻怕表现不好的担忧,还能实现自己希望别人喜欢你、接纳你的需要。

(5)分离过去,站立当下。前面分析到,人际恐惧多源于人过去体验的创伤与愤怒的感觉记忆,并形成有惟恐再受伤的防御,如逃避、自我否认、责备求全等。那么减弱现实恐惧,需要一次又一次用成人的姿态,分离自己过去的感情记忆,需要你诚实地哀悼过去被否认所创下的悲伤。具体作法仍可试着内心模拟:划分清楚两种关系,一种是你过去的“怯懦的小孩我——保护小孩的成人”关系;另一种是你现在的“保护小孩的成人我——别人”关系。当你感觉紧张恐惧,只说明是你“过去关系”的闪现,不妨让它闪现一会儿,然后恭请你站回现实位置——保护小孩的成人我,这才是你当下的角色。

(6)协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人际惧怕跟所有与人相处难的情况一样,因当事者还没处理好失调的内在关系。协调内在关系,意味着你这个主体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接纳自己许多不如意的部分。

如果你时不时还在讨厌他人对你不够重视、不够关爱,那么你也在讨厌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人。你需先自己接纳“未必”不被关爱的你,先做到不苛求自己,这体现在你能够允许自己:偶尔情绪糟糕、表现不好、做事拖沓、责备人;还体现在你能够认同自己的强势,也能接纳自己的虚弱。

当一个人处理好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内心常处在和谐与平静的状态,自然就能把别人当作有独立需求的个体,也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需要移情。

点击左下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