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营造传统筑基东阳经济

 杨晋荣工作室 2021-09-10

  东阳木雕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样板园”

  婺江逶迤而下,出磐安、入东阳,是为东阳江。乘“歌山”号画舫悠游江上,江心岛有古色古香的亭台轩榭,江两岸有高低错落的现代建筑,披上流光溢彩的灯影,波光粼粼,水中岸上,交相辉映。

  对“建筑之乡”东阳来说,多么宏伟抑或精致的建筑坐落于此都不让人意外。东阳的营造之术已传承千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东阳建筑业高歌猛进,实现飞跃式发展。当东阳侬将一座座摩天高楼、一条条通途大道稳稳地修筑在华夏大地甚至世界版图上时,也在为东阳经济夯基垒台,为东阳文化延续根脉。

  一把斧头一把锯,蛮块挣钿蛮块扣

  晨光熹微,静默的卢宅古建筑群诉说着历史,彰显着东阳营造的分量。东阳雄心营造技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吕雄心,从16岁开始学习营造技艺,如今已是“卢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东阳人常说,千钱万贯,手艺防身。”这个朴素的观念是吕雄心学艺的起点,也揭示出东阳百工兴盛的“密码”。他在公司大门口的醒目位置,用方言打出一句话:“一把斧头一把锯,蛮块挣钿蛮块扣。”意思是,东阳的传统匠人背着工具,哪里有钱挣,就到哪里去。

  东阳“七山二水一分田”,历史上自然资源匮乏。在生存环境倒逼下,必须向外寻求发展空间。最主要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学精手艺做工,二是勤奋读书为官。相对而言,学艺做工的门槛更低,选择者也更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为天下读书人发出安居宏愿,东阳工匠在为他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时,也端稳了饭碗,展开了欢颜。

  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建筑产业不断前行:解放初期,这个传统产业由散兵游勇转向集体化发展,各人民公社组织工程队外出承揽工程,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改革开放后,建筑企业纷纷改制重组,走上现代企业之路;进入21世纪,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型,迅速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在此,不得不提中天控股集团,不仅因为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建筑企业,还因为它的前身就是1949年创办于东阳的一家建筑公司。

  时光拨回到1987年,等待楼永良的是一个关乎企业生存的艰巨任务。刚调任东阳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的他,带着一队人马,挺进上海市场。在上海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中,他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改革,硬是站稳脚跟,不久后还摘得代表上海市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的“白玉兰”奖。

  30多年间,这支当时的“土八路”,已经成为行业巨头。2018年,中天控股完成产值与销售收入1100亿元,上交税收42亿元。

  建筑企业的蓬勃生产,也让建筑业真正成为东阳的富民产业。数据显示,东阳建筑产业企业管理层人员就达16万人,居民储蓄存款60%来自建筑业。

  匠心不变,正道常青

  回想当年,工程队收到黄牌警告是因为质量,楼永良挽回局面依靠的也是质量。后来获得“白玉兰”奖的宝山永清菜场工程,有人形容他们是把泥水活当家具做,做出“清水混凝土”的品质,才征服了一向挑剔的上海人。

  数十年间,建筑业的产业格局、设计理念、建造工艺、技术标准都不断提升,但中天控股“每建必优”的质量管理方针一直没变。2017年,驻地上海的中天建设集团第三建设公司曾举办过一场进沪创业3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就是“匠心不变、正道常青”。

  这份匠心传承,在古建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走进东阳木雕小镇,园区企业东阳木雕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沿街一面没有什么特别,但转入后院别有洞天,一座匠心独运的传统园林展现眼前。虽然园子仍在施工,但足以领略其巧妙的布局、恢弘的气势、精致的细节。

  该公司董事长卢中一13岁开始学做泥水匠,浸淫古建领域30余载。他说,之所以要花费数年、斥资上亿元,是想打造一座体现公司最高水准的“样板园”,雕琢可以传之于世的精品。卢中一的业务集中在寺院庙宇,近年来也承接了不少私人园林项目。由于他们按照“大木小作”标准施工,把“小木工艺”用在“大木制作”上,作品往往超出业主预期。

  匠人就是有股犟劲。为了摸清古村历史,吕雄心会与村民同吃同住好几个月;为了搞清楚古建榫卯结构,他天天顶着烈日爬屋顶;为了复制一块古代坯雕,他在砖瓦厂一盯60多天……30年间,他修缮了300多座文保建筑,这两天又赶往故宫修文物。他曾捧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证书和奖章说,这是他最看重的荣誉。前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在他公司设立驻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他十分珍惜这个平台,全身心投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谈及经营之道,“诚信”“责任”是东阳不少建筑企业使用的高频词。20多年来,利越集团承建的大型路桥工程一大串,也获得不少荣誉,但集团副总经理杜斌却向我们重点介绍起几封业主单位写来的感谢信:在三门湾大桥修建过程中,利越集团千方百计克服施工难度大等困难确保工期;台州沿海高速公路工程后期遇到山体滑坡,公司多砸400万元,将原本4个月才能清运完毕的土方在1个月内运完,道路如期贯通……

  在歌山大地上,建筑业根深叶茂。它支撑着东阳经济的大厦,也书写下“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东阳文化精神。

  像抓工业一样抓建筑业

  截至2018年底,东阳共有建筑企业451家,其中,特级资质7家,一级资质企业67家。去年,东阳完成建安产值2600亿元,总量连续十年蝉联全国县市级首位,税收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当地GDP总量12%。建筑业已成为东阳仅次于工业的支柱产业。

  正如一座雄伟建筑的问世需要周密设计,需要一砖一瓦的垒砌,东阳建筑业今日的格局与当地党委政府持之以恒的精心培育密不可分。

  在东阳的机构设置中,建筑业管理局的牌子颇具地方色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东阳县委、县政府就明确提出“稳农兴工活商、壮大建筑业”的发展战略。1985年开始,每年组织召开高规格的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把建筑业作为整个东阳工作的主旋律。1986年,为了加强对建筑业的组织管理,东阳县建筑工程管理局应运而生。

  东阳市住建局(东阳市建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葛德中介绍,2015年以来,在建筑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东阳市委市政府对建筑业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像抓工业一样抓建筑业,像扶持影视产业一样扶持建筑业”的口号。

  有实打实的举措,口号才能立得住。梳理东阳对建筑业的扶持政策,可以发现不少国内首创之举:首创建筑产业发展联盟,首创建筑业“店小二”服务中心,首创建筑业公检法维权机构,首创建筑企业转贷资金,首创国内首个全开放、全产业链建材集采平台,首创建筑业党建联盟……

  葛德中说,2016年底成立东阳市建筑业“店小二”服务中心可谓“点睛之笔”,它与后来全省展开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高度契合。目前,涉及建筑企业行政审批服务和推动行业发展的工作均能在“店小二”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首批入驻的47个办理事项中已有28个事项实现现场办结。上半年,全省住建系统在东阳开了一个现场会,省住建厅发出了学习东阳“店小二”经验的号召。

  政府念念不忘,企业必有回响。每项扶持政策针对的是建筑业发展中的某方面问题,当这些政策聚合在一起,就是更优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氛围。和很多在外闯荡的东阳企业家一样,作为新生代的东阳中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剑波,生意越做越远,总部却搬回了老家。他认为,家乡扶持政策很给力,作为年轻一辈创业者,应该更有激情和闯劲,把东阳建筑的旗子插到世界各地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