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业内人士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雕母钱的特征,审视和辩识宝泉局铸“顺治通宝”小平铜钱的铸造属性。 一,《收藏界》杂志作者XX著文《雕母工艺特征及真伪识别讨论》,说了雕母钱的刻工规范和精度之“三标准”: 1,钱体的面、肉,文字、穿孔的侧面完全没有砂眼,每一处都应平整、光洁(可能氧化层加深颇色),直线和平面可以达到机床加工的水准。有些雕母钱的钱肉隆起或可以看到规则的刀痕。 2,文字侧面、轮内侧、廓外侧面形成一定的倾斜。各朝、各帝时期雕母刻制倾斜度不同,这是雕母的关键特征。即使经过流通磨损的雕母,也只是伤了表面,在文字侧面、底部的线条特征是磨不去的。 3.“口”字或三笔中间的深处,应是标准的几何线条。如口字呈对角线形,长方口呈信封装,三笔相交为三角形,相交面和线工整流畅。 二,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钱币文创唯一指定合作单位,“文瀚乐拍”在“知否”平台撰“来之不易的清代母钱,如何判断它的真假?”一文中陈述了“判断清代母钱真假的几点注意事项”,归纳起来有下面4点: 1.母钱都要修穿。通常穿口的修法是从背面四角下刀,如果不是这样的修法,基本可以判断为伪造。通常钱局修穿的工具是一套小挫,早期也存在刀修现象。 2.不是所有的母钱都要修鱼脊背。小型钱的母钱鱼脊背的现象比较普遍,是为了避免轻易脱模,而大型钱或是小平大样里则由于自身较重,就存在不修边的现象。 3.母钱都不修文字。除了同治年间的古钱币以外,清朝其他时期的母钱都不修文字。文字不是判断母钱质量的依据。母钱大多来自于手工,不同雕刻工人的手艺和手法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多雕母钱也难免在文字上出现败笔,比如横不平竖不直的、断笔的、硬伤的等等。 4.母钱都不修地章。所有修过的都可以认定是后刀。 5.不同时期的母钱风格不同。乾隆时期的母钱,文字比较扁平,而光绪时期的文字则最为锋利,乾隆时期的母钱地章较平而且砂质较少,乾隆时期的母钱母风最明显,字根处的修整(凹槽)更细致,而光绪时期的母钱字根部分几乎没有修整。 早期的比较精细,而晚期的普遍粗糙,甚至会出现“二次母”。 例如清朝后期有些精美的母钱铸出的子钱,稍加修饰后又当母钱用,直径变小,数量增大,这样的古钱币往往不那么精美。 6.母钱稀少,不流通。主流的母钱基本都是传世的,几乎不存在埋入土里深埋地下的情况,而且母钱必定是精美的、优雅的,伤残的或是不好看的又或者全是锈迹的,就没什么价值了。 下面这一枚顺治通宝小平钱,我看有上述雕母钱的特征。重5.22克,直径27.2mm,厚1.4mm。穿精修。地章平整,修不留痕,只有放大后仔细辩识隐约可见。但币文特殊,在多本顺治通宝小平钱谱中均不可查见。因尺寸超27mm应属大样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