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同的书总有不同的感受。读孔子相关的书籍,总能感觉光明正大,心胸坦荡。读韩非子相关的书籍却常常毛骨悚然,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警惕,戒备森严。 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法家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张包括了君主集权、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以法为教等。之前对于法家思想了解甚少,大多只限于教材。而当我这次假期阅读了“中国圣贤人生丛书”中的《韩非子 权术人生》一书之后,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体系。 如果说孔孟学说是以小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的话,那么韩非的法家思想则像是用小人之心来猜度外界人与事。孔孟学说像是不设防地大张旗鼓,而韩非学说却是暗地小心谨慎,背后设防。孔孟学说是封建君主大力倡导的,而韩非学说却是封建君主暗下功夫背地苦学的。相对于孔孟学说文质匹配而言,韩非学说是可以从文字的表象里琢磨出无数个说法来的。 你看社会上称赞的是这六种奸伪无益之民: 贪生怕死,两军相遇,一见有危险就赶紧投降的人,人们崇敬地说他们爱惜生命。 学习道德、礼法,而违背国家法令的人,说什么是文学之士,该受到尊敬。 周游四方,无所事事,贪图优厚的生活待遇,吃香的,喝辣的,人们称赞他们是有能力的人。 用邪说蛊惑百姓,实际上虚伪狡诈的人,又有人赞扬他们能言善辩。 喜欢舞刀弄剑,借行侠仗义之名,随意伤人,暴虐凶狠的人,人们说他们刚正勇猛。 搭救、隐藏奸贼,本该与奸贼同罪,却让他们享有美名。 社会上鄙薄这六种耕战有益之民: 赴险殉仁,危身守节的人,遭批评失于计算。 见识少而顺服,谨慎守法的人,被指责朴实浅薄。 自食其力,努力耕耘,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说是缺少能力。 善良忠厚,品行专一的人,说是愚蠢憨儍。 看重法令,不惹事生非,尊敬老人、君主的人,说是胆小怕事。 告发贼寇、奸邪的人,说是喜欢挑拨是非、进谗言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这种颠倒黑白的影子呢? 还有韩非总结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八说”(八种说法): 身在朝廷不一心为公,替老朋友办私事,被认为是不抛弃老朋友,够交情。 把国家的财产随意分给别人,慷国家之慨,于己无损,被认为是仁义厚道。 轻视爵禄,只注重自身修身养性,不服从调派、使唤,被认为是君子。 不执行法令,绕着圈子,变着法子为亲人谋利益,被认为是有德行。 要他做官他不做,四处交朋结友,被认为是侠行义举。 脱离现实生活,逃避君主,被认为是清高傲慢。 身为下级喜欢和上级争论,不执行上级的决议或命令,被认为是刚强。 施舍恩惠,收养门客,被认为是深得民心。 当你看到这八种说法时,你是不是觉得照此标准,“竹林七贤”个个都不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你的价值观发生颠倒。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说的是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就是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河伯娶妻”里那个不怕死、不迷信的地方官。在这个故事里,他在邺县当县令,为官清正廉洁,把邺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他不巴结,不逢迎魏文侯左右的人。这些人很恼火,串通一气,在魏文侯面前进谗言。魏文侯听信谗言,撤销了他的官职,收了权印。西门豹见状说:“我以前不知道该怎么治理邺县,现在知道了。请您让我再治理邺县,如果治理不好,您就把我处死。”魏文侯动了心,还让他做邺县县令。这一年,西门豹改变治理方针,加重百姓税赋,用大量钱财贿赂魏文侯左右官员,魏文侯耳边听到的就都是关于西门豹的好话了,仍让西门豹治理邺县。西门豹实言相陈,辞官不受。 为君主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不徇私情,却可能得罪了群主左右的贪官污吏。这些人便可颠倒黑白,枉陷忠良,蒙蔽君主,使原本政绩优秀、应受表彰的官吏受到处罚。 韩非还提到需要警惕容易产生奸邪之人的八条途径(即“八奸”):同床、在旁、父兄、养殃(即借君主爱好而迷惑)、民萌(即大臣以公款收买民心)、流行(即辩士误国)、威强(即大臣豢养亡命之徒)、四方(即恃强凌弱处理外交关系)。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好坏,只要有这种现象存在,就有研究的价值,就有对应的学术。因此,无论孔孟学说,还是韩非法家,都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说而已。 只是,感觉韩非法家的思想,更像是阴谋家的座上宾。 《韩非子 权术人生》;阮忠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修订版;21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