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和优秀的距离,只差10000个小时

 闲云野鹤qpab3u 2021-09-12

就像棒球的挥棒动作要像一台反复精调的仪器做出的一样。

想要做到杰出,你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以下,Enjoy:

温迪·伍德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一个假设:

你打算省钱了

你越来越捉襟见肘,是时候精打细算了,否则将无力偿还账单。

昨天,你又收到信用卡的还款通知,你很确定自己付了最低额度的还款,但实际上并没有。

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入不敷出,欠款金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积越多。雪上加霜的是,去年摔断手腕的医药费,还差一点没付清。医院已经多次警告,如果你再不还清拖欠的医药费,他们将会委托讨债公司找你要钱。

还有,你曾在年初决定加入公司的退休储蓄计划,是否已落实到位?

不,你至今仍未行动。

加入退休储蓄计划,意味着你每个月的薪水会被多扣掉一笔钱,你的生活费会变得更少。

花钱就像小河流水一样,一点一点地流出去了:这里喝一杯咖啡花掉了6美元,那里吃一顿午餐花掉了15美元,某天晚上和朋友聚餐花掉了100美元……

是时候掌控自己的财务,想办法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了。你想要还清信用卡欠款,开始为退休后的生活存钱。

一开始,这个决定让你很激动。一种全新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令你为自己感到骄傲。

你每天带着自己的马克杯去上班,这样就可以喝公司的免费咖啡,每天早上可以省下6美元呢!

你带了自己做的午餐到公司吃。没过多久,你就觉得花生酱三明治让你心情沮丧,怀念起以前和办公室同事一起去外面吃午饭的日子。

回家的路上,你去了一趟食品杂货店,思考着如何改善第二天的伙食。火腿和瑞士奶酪不错,但你忘了买芥末来搭配。于是,第二天的伙食只能是一杯难喝的咖啡,一块干巴巴的三明治。

到了周末,你找到一个可以看免费露天电影的地方,但是没人想陪你一起去,因为他们已经看过了。考虑到你的新开支计划,你是不是应该结识一群更加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你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什么时候,省钱才会成为一种习惯,让你不再感到那么痛苦?

什么时候,存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不再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冲动和自我否定,而是变成一个自发的行为?

奇迹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

02

重复多少次

才能形成习惯?

你一般会在几点睡着?

我问的不是你几点睡觉,或打算几点睡觉。我问的是,你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时间点睡着的吗?

为了知道自己入睡的时间,儿时的你是否做过一些小测试?你是否曾躺在床上,开始犯起困来,然后问自己:“我睡着了吗?”毫无疑问,当时的你肯定是醒着的。

事实上,你不可能知道自己睡着的时间。首先你会爬上床,接着犯起困来……然后太阳出来了,你该起床了。

习惯——这一我们特有的魔法——也是如此。你开始每周组织家庭聚餐或节省开支,并一直坚持下去……直到你有意识的自我不再要求你这样做。

你的第二个自我接管了你的行为,你发现不知不觉间十年过去了,你听到自己的大儿子正跟他的未婚妻说,家庭聚餐是你们家的传统。多么美好啊!

习惯来得悄无声息,你甚至意识不到它在起作用。你要坚信习惯总有一天会形成,它是重复受到奖励的行为重构大脑中的信息存储方式的标准途径。

但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些功夫。在我们的神经网络和记忆系统形成习惯之前,我们必须坚定地重复一个新行为,哪怕过程很艰难,也不能半途而废。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会融入我们的第二个自我,不用花任何力气,就会自动地发生。

问题是,我们需要重复多少次,才能让它成为一个自动化的行为?

也许你曾听过这个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

这意味着你只需要坚持21天,强迫你的家人一起吃晚饭,之后他们就会畅所欲言。你只需要坚持21天,每天早晨计划自己当天的开支,之后就会养成节俭的习惯。

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至今还是一个谜。

“21天”这个数字可能来自自助大师麦克斯韦尔·马尔兹出版于1960年的畅销书《心理控制论》中的猜测。书中,他猜测了人们需要花多长时间去适应像整形这样的自我改变。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缺乏科学证据。相关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靠谱的见解。

皮帕·拉利是实验室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他对一个行为需重复多少次才能实现自动化进行了测试。

她招募了伦敦大学的96名学生,支付给每人约40美元的酬劳,请他们参加这项为期3个月的研究。

每位学生需指定一个自己没有的健康习惯,而这个习惯是他们未来想要获得并长期坚持下去的。然后,他们选择生活中能够与这个习惯产生联系的一些日常活动。

比如,有一个学生决定每天午餐吃点水果,另一个学生选择在晚饭前跑步15分钟,还有一名学生决定每天午餐喝一瓶水。

在一天结束之际,参与者需要登录研究网站,记录当天是否按计划完成了某一行为。

此外,他们还需说明,该行为的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即这个行为是“自动的”“不经思考的”“还没意识到就已经发生的”的程度有多高。

在研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给的分数很低,自动化评分量表的得分大约是3分(总分为42分)。他们仍处在学习新行为的阶段,因此他们并未体验到多少自动化的感觉。

正如你所料,随着重复的次数越多,自动化的感觉也变得越强。

在重复某个动作的前几周,自动化程度的增长最为明显。当参与者第3次重复一个行为时,他们的自动化程度评分可能会提高整整1分,而他们第40次重复一个行为时,或许只会提高0.5分。最艰难的时候,一般是你刚开始做出某个新行为的时候,也是习惯记忆学得最快的时候。

顺带一提,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很多学生甚至无法坚持登录网站,记录自己习惯养成的过程。这恰好证明,每天重复一个新行为有多难,哪怕这个行为再简单不过。

96名学生中一共有14名中途退出,剩下的82名平均每天只有半天登录网站进行记录。当唯一的驱动力是内在动力因素时,例如想做这件事,知道它对自己有好处,想从中得到报酬,一个新的行为就很难维持下去。

这些学生并没有找到外在力量来激励自己维持一个行为,比如以出去遛狗、拿信件为外在驱动力,激励自己坚持晚上慢跑;以去有水果配菜的柜台为外在驱动力,激励自己坚持多吃水果。

最让那些试图养成新习惯的人感到宽慰的是,参与者可能会偷懒一两天,但这不至于让他们脱离正轨,破坏已经开始形成的习惯。

当他们重新开始时,自动化程度并没有怎么下降。偶尔中断一两天,并不会使习惯养成功亏一篑。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也许你中断了一两天,但你不会因此被打回原点。

偶尔的疏忽不是欺骗或不断失败的借口。习惯并未脆弱到一点疏忽大意都不行,它需要坚持、重复以及上一章提到的环境操纵。

如果你中断了一天,或者不小心故态复萌,不要因此感到绝望,而要把它当作一个机会,将你的环境与习惯联系得更紧密、更有力、更清晰。你的习惯仍在养成中。

在如何将行为变成习惯的研究中,需要转变为习惯的行为不同,所需的重复次数也不同。对于吃健康食物来说,参与者必须重复这一行为约65天,才能做到不假思索地执行它。

养成喝健康饮品的习惯所需的重复次数相对少一些,大约59天就可以了。锻炼需要重复91天,才能变成习惯。

有些行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习惯,这看上去是个明摆着的道理。如果你正在学弹钢琴,你应该知道想要弹好肖邦的钢琴协奏曲,所需的练习次数会比《一闪一闪亮晶晶》更多。

与复杂的行为相比,简单的行为肯定学得更快。有些行为受制于多重因素,比如去健身房锻炼,其习惯形成的难度也会更大。

行为自动化程度的评测,只为我们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平均而言,参与者需要连续66天重复一个简单的健康行为,才能达到自动化的地步。选择一种新行为,连续重复9个星期,你会感到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03

重复可以简化思考过程

不过,养成健康的新习惯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我们的生活几乎被微小的或正在萌芽的习惯填满了,很少有空白的地方。

到我们成年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生活的方式,几乎是许多自相矛盾的习惯相互斗争的结果,而这些斗争就发生在我们意识的表层之下。

一开始,你梦想着和家人一边吃晚饭,一边愉快地聊着天,与最爱的亲人维持着那份亲密。或者你一边想象自己的净资产不断增长,一边为自己感到自豪,为每个月都能还清信用卡欠款而感到满足。

但是到了现实生活中,这些感觉开始变味。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绷着脸,或者你最喜欢的商店不停地在做促销,这些都会动摇你的决心。你不再满腔热忱地期待自己的大胆决定所能带来的好处。

你的第一个想法不再是“我一定要改变”,而是“这不值得”。

除了要面对新行为带来的各种挑战,你还必须同原有的行为做斗争。之前的习惯,那些你想要改掉的习惯,并不会因为你决定将整个家庭变得更好或改善自己的经济情况就立即自动消失。一旦你的意志力开始衰退,它们就会卷土重来,将你打回原形。

在这种情况下,重复就变得特别有用(但不是死板地复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重复,在新旧行为的冲突中,新行为开始占据上风,因为习惯的处理速度更快。

习惯很快就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只需感知环境,就能自动触发反应。相比之下,决策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认知控制和精力。

当你纠结于该不该强迫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该不该再做一顿简单的便饭时,做决定会变得异常艰难。

响应速度快是习惯的优势。当人们按习惯行事时,很少会出现想做与之冲突的行为的欲望。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这是不是自己想做的,身体就已经自发地行动了。

当习惯与我们的意图相符时,响应快是一件好事。当习惯与我们的意图相左,我们需要对其加以控制时,响应快就成了一件坏事。

因此,重复不应被看作养成习惯的敲门砖,它是一种诱发快速心理行为的方法。

第二次做某件事会比第一次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第三次则比第二次更少,以此类推。这为习惯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心理条件。等到第10次(或者第66次)的时候,你几乎不用思考,咻地一下就去做了——习惯已经形成了。

但我们仅凭经验就能知道,优秀和重复是两码事。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坚持不懈地做自己本不擅长的事。也许他们只是想要得到关注,也许他们成功地欺骗了自己,抑或是我们友善地加深了他们的错觉,但这等同于优秀吗?不。

我们都知道,重复是杰出的必要条件。我们不知道的是,光有重复就够了吗?对此,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给出了一个精确的数字:一万小时。

他认为,有了这么多的练习,大多数人都能出类拔萃。斯蒂芬·库里——NBA最耀眼的球员之一,最伟大的控球后卫、外线射手之一,似乎是“一万小时定律”的最佳代言人。

他并非天生就是篮球运动员。高中时,他又小又瘦,上身力量不足,做不好投篮。有一次接受新闻采访时,他坦言:“没有大学教练愿意招我,向我提供奖学金。”

但库里反复练习,最终以出色的训练习惯和技巧而闻名。他可能是勤能补拙的典范,也可能是百年难遇的天才,隐藏的天赋在练习中被激发出来。

了解习惯的好处之一是,它可以帮你从那些其实并不需要意识掺和的事情中解放出来,将一天中的大部分活儿托管给你的习惯性自我。

那些空出来的时间和精力该拿去做什么呢?

这取决于你自己。也许你想去重温库里的比赛,研究他的投篮方法,磨炼自己的技巧。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个百年难遇的篮球天才。

有了一个与习惯为伍的生活,至少你会有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天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