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修生 | 难忘那一年

 昵称PLJiA86N 2021-09-13



难忘那一年
文|余修生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多少年来,我想写一篇感恩的文字,描述一下那一年的生活。
或是难忘的情丝,亦或是对当年勤奋打拼憧憬美好未来的怀念。
说起来,那一年,让我难忘,不觉使我又想起了从前的往事。
一桩桩一幕幕,浮想联翩。虽然说平凡人平凡事,但是很入心很真实的生活。那种感动是刻在骨子里的感动,那种情不自禁是痛在心里的忧伤,我这一辈子也不能忘怀。回忆往事精彩的片段,那勤奋劳作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年一个毛头小伙,虽不说英俊潇洒,但也算是个白面书生。和一个女孩相识相爱,携手并肩共筑爱巢,建立了家庭。他们两手空空,可谓是白手起家。人们怎么也不会相信,这风风雨雨的日子,这两个年轻人,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
时光匆匆。岁月不老。日月如梭,星转斗移。
那一年,我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孩子不大,刚会走步,咿咿呀呀,慢慢也学会了说话。孩子的出生,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孩子的笑声,是我们夫妻开心幸福的牵挂。
生活是残酷的。现实是真实的。分开家我们住在东头,一个不大也不小的院子,盛满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喜悦和烦恼。我的父母住在营里,和祖母一起生活。弟弟在北京做工,还没有成家,妹妹学业未成,年龄尚小还没有出嫁。
营里是老家祖宅。祖母是我们的牵挂。祖母视力不好,身体也不好。一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祖母就会全身疼痛。
那时候,我和妻子带着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跑回营里,来到祖母身边,来到父母身边。妻子给祖母哄孩子,逗孩子笑。祖母说:“我真的没有想到,我这死故的人,还能看到重孙子。我太幸福了。”
因为多年以来, 我祖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求医问药长达三年之久,也未能治愈祖母的疾病。邻人让我祖父给祖母准备后事,祖父辛酸恸哭不已。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祖母的疾病得到了缓解,祖母才得以生命延续,所以她感谢时代,感谢国家,感谢造物主以及天地圣灵,保全性命于人世,养育家人得发展,才有这番感人肺腑的赞叹。
孩子的降生,给我家乃至家族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善良的妻子不是背着就是抱着,很是辛苦,但是她很开心,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父母亲忙着农活,闲下来的时候,争着来抱这个宝宝。给他喂茶,给他水果吃,逗他玩,逗他开心。这个时候,才是妻子闲下来休息的时间。但是,她也不闲着,烧开水,准备择菜,为做饭做准备。虽然我们分家单过,但是我们却经常和父母在一起吃饭,谈生活的烦恼,讲孩子的淘气。一直到日落西山,我和妻子抱着孩子,一路上说着话,依依不舍才回到东头,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家和万事兴。人勤百业旺。
我家世代农民,以农业为生。填饱肚囊,苟全性命。我们两个对农活都不懂行的人,如何才能挑起家庭重担?怎样才能养家糊口?单凭点滴微薄的收入,是养不了妻子,养不了孩子的。
勤能补拙。谦虚上进。我一有空就请教学习,学习农业知识,请教庄稼种法。父亲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你咋着。种庄稼就是半年辛苦半年甜。做到不误农时,别耽误了节令,基本上没有问题的。门上慎旺大伯说,种地好学,只要用心,没有学不会的。这种地啊,就和过去推车一样。俗话说:推小车,不用学,只要屁股扭的活。种庄稼,看节令,看似农业,也有学问啊。年轻人学着快,比葫芦画瓢,简单的很啊。
我深深的知道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和妻子都卯足了劲儿,一心在农业发展上有所突破。
我翻看大量的书籍,关于农业种植的,饲养家禽的,关于诗词歌赋的,关于世界名著的,科技的文学的......
书上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说的是从小立志的故事,做人就是这样,要立下长久的志向,而不是经常立志。

那一年,我和父母商量在一起,种了五亩地的西瓜。
铁桥东边的黑土地,是我们最近的地。从整地开始,深耕细耙,人工打拢,人工施肥,人工播种,机器浇水,盖上地膜,两侧压土夯实,这个程序才算完成。
这块西瓜地,花费了我们一周的时间,倾注了全家人的心血。我们一家人全心全意,用我们十二分的真诚和一百二十度的热情,把我们的希望,全部投入在这块地里了。
父亲是个老学究,爱研究这些。但是,也很虚心,总要去找有经验的人,打听着,咨询着更好的方法。父亲说,人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叫与时俱进。
我们六队有个勤快人,名字叫余慎连,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党员。他有着几十年的党龄,我叫他三伯。他待人热情好客;做事积极、主动,具有阳光心态,一副热心肠,乐于助人。在他那里没有难事,根本没有难题。他研究种地,非常讲究。他宁可把地用手捏一遍,地里不能有大坷垃。细细的土,看上去就像面沙一般,这样他才放心。在他的思想观念里,对土地好就是对自己好。庄稼也是有灵性的,你对他用心呵护,他全力以赴来报答。父亲常去三伯那里寻求经验,学得真经,实现农业丰产高产。那真是:队里有个老党员,觉悟高来敢当先。起早贪黑不觉累,勤劳致富笑开颜。
西瓜这种植物,三天不浇水就旱了,浇的勤了就涝了。所以要掌握好适度而为。才几天时间,有些瓜苗,就探出头来,如果是太阳高照,就需要人把瓜苗处的地膜抠开,不让太阳光把瓜苗炕坏了。
半月过去,又需要浇水。我们借来了自吸泵,也叫喷灌机。把机器架好,拖拉机停在合适位置。一根传送带,马达带动喷灌机,就把井水抽了上来,一节节塑料管,像长龙一样,盘旋着横卧在地里。
瓜蔓青郁,挺着长长的胡须,一个劲儿往前匍匐着。又一周,我们开始修剪毛秧,把从一侧生长出来的全部剪掉。从根部留出三棵正头,其他的全部剪掉。
烈日当空,像火一样蒸烤着大地。此时,正是长庄稼的好时候。瓜蔓就像小白鹅一样,一天一个样,蹭蹭的蹿着往前长。瓜蔓三尺开外的地方便有花开,不远处还结了小瓜。
父亲取下草帽,擦着汗笑着说,那是西瓜坐胎了。
妻子开心地笑了,笑的那么灿烂,笑的那么得意。
我直起腰,放下手里的剪刀,擦了一把脸上的汗,长出了一口气。我放眼望去,真是满地的都是小西瓜,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水灵。看上去毛茸茸的,像个绿色的小皮球,引得成群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忙忙碌碌来来往往采蜜传粉起来。
眼看着一地的西瓜,煞是喜人。人们路过地头,都要啧啧称赞一番。那时候,农户人家自有农家的道理。天天防旱,夜夜防贼。老百姓有看瓜的习惯。不是怕人偷吃,而是担心有牲口,夜间出来糟蹋庄稼。
那时候,农户养猪养牛,基本上夜间总要跑出来,在夜间出来嚯嚯庄稼。农村人的时髦说法是牲口夜间下地叫“下坡了”,意思就是夜间牲口出来毁坏庄稼的。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了看瓜,我也是拼了。本来我胆子小,夜间不敢外出。但是,为了生活,我也豁出去了。什么也不怕。做人堂堂正正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我搬来了弹簧床,拿来了垫子,一个被单子,我一个人躺床上,看着天上星罗棋布的银河系,思索着未来。夜空真美,有月亮。大小星星排列的非常有序,一闪一闪,像在眨着眼睛,又像一个个灯塔,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四野空旷,有点小热风,地里有地虫的无休的嘶鸣。远处邻村的灯光,忽明忽暗,掺杂着人们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说笑和骂街的声音,时不时的传来了几声狗叫和公鸡的打鸣声。
农村的夜晚,一望无际的田野,伴随着各式各样的虫鸣和几只青蛙尴尬的叫声,这样的看瓜夜景,就像是享受这天籁之音一般的生活。听着听着,加上疲惫和困倦,我渐渐进入了梦乡。
忽然,我听见了孩子的叫声“爸爸爸爸”。我索性起来,下了床,以为是错觉听错了。
月光下,我看见妻子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拿着苫布,缓缓走过了。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起儿子,顿时忘记了疲惫,满满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妻子说:晚上地里露水太大,不搭建一个棚子,时间长了,会得风湿病的。咱奶就是年轻时,不注意身体,留下的病根。现在一变天浑身疼痛,看看多受罪啊。
妻子的一番话,说的我热泪盈眶。我上前去一把抱住了她们娘俩,久久没有分开,感激的泪水任意流淌......
妻子擦干了我们的泪水,相互鼓励着,支撑着,孩子紧紧地的搂住了我们的脖子。
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凡事都要用心去做。人勤地不懒。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夜里呼呼有风声,守地看瓜数星星。
有时夜间会下雨,毡棚解决大问题。
在我孤独的时候,他们总会来到我的身边,陪我聊天,我们和孩子讲月亮奶奶的故事,指着牛郎织女星说他们的神话传奇,指着北斗星讲人们将来能上太空。
岁月匆匆。总是让人难忘。时光荏苒,总是牵动人心。
感谢父母,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生存的能力,和如何生活下去的勇气;感谢父母,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与人为善为人处世的道理。
责任田里种西瓜,黑土地里见真情。我和妻子考虑最多的是家庭的发展,过上安心舒适幸福的日子;孩子长大以后上大学有出路,有自己的事业有出息。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
我爱看书。是个穷书生。也是个书呆子。也是不理解我的人说的“圣人”。不管他们怎样评论,我是我,她是她。我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我不笑话任何人,更不会在别人的伤口处撒盐巴。
妻子说:我没有看走眼。我们分家三年穷,生了孩子又是三年穷。这六年啊,我们不怕!只要争气肯干,就不会没有回报。因为你是个努力上进的人,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这一生嫁你,我心甘情愿,永不后悔......
我感动的哭了。我们相拥而泣。我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祖业,没有靠山,只能靠自己,自己就是靠山。我们互相安慰着。互相勉励着。共同进步着。一起发展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天后土不亏人。在我们精心的守护下,在父母的精心指导下,一份耕耘,终于有了收获,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最高褒奖。

那一年,我们种的西瓜在叶虎桥市场卖了一个好价钱。
那一年,我们购置了一台新的喷灌机和浇地设备。
那一年,我们购买了砖头翻新了高大的楼门更换了红漆铁门。
那一年,我们种植的麦茬棉花也有了较好的收成。
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在几位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又发展了种旱地藕,俗称莲菜。虽然种的不多,但是收获了经历,斩获了幸福,种旱地藕,我们也行!
看着铁桥东边的一碧荷池,随风摇曳,万种风情,真是遮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铁桥东边,一道绿色的风景。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
也是人们感恩的季节。仰望天空,天高云淡。秋思情浓,铭记当年。当年毛毛愣愣英俊潇洒热血沸腾的男儿,如今文质彬彬感恩天地仍然不忘当年的有情的人。
悠悠岁月。感悟生活。
天赐洪福,感恩缘分。
近三十年的时光,准确的说是二十七年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一晃就过去了。
可是当年的故事,还是那样甜蜜那么温馨,尽管我们付出劳动和辛苦,心情却非常高兴,感觉非常幸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但是那个精彩而难忘的生活片段,却永远留在我的世界里,镌刻在我的心坎上......
 
-End--
审稿: 空空  图:网络  美编:May


作者简介:余修生,男,70后,汉族,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大余营人。曾致力于写作二十余年,以散文、诗词,中篇报道,纪实文学,家乡史记为主。

始终热爱家乡,感恩父母,挖掘村史,铭记家史,砥砺前行,牢记使命。

用敬畏之心,敬重语言文学,用文字诉说生活,用善心真情,描绘原本的生活。

倾力挖掘民间原汁原味的素材,书写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和乡土气息,热情赞美讴歌人民发展福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多次在河北一家大型企业,内部报刊上发表作品,特约通讯员。

有多篇作品发表于《作家》《当代文艺家》《花洲文学》《西南文学》《今日作家》《九州作家》《泰山青未了诗社》《涅阳文学》《世界经典文学荟萃》等特刊专栏上。

电子作品《岁月情深》已经完稿,编审当中。

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失寨系列传》上部已近截稿。

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失寨系列传》中部正进行中。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科技工业园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余修生  |  母亲
余修生  |  最美的歌谣
余修生  |  又到清明雨纷纷
余修生  |  家乡的石榴熟了
余修生  |  家和万事兴
余修生  |  家乡的井龙王
余修生  |  闪闪发光的车轴
余修生  |  我的姑妈余瑞莲
余修生  |  刺柏树下杨公家史
余修生  |  母亲是幸福的牵挂
余修生  |  我的父亲母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