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举着“文化”旗帜的“导游”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秋平说 2021-09-13

刚合上《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我的眼眶湿润了。于永正老师在此书的修订版后记中提到他身患白血病,却一面与疾病斗争,一面读书看报、写文章,对于疾病他不怕,既来之则安之。如此优秀的一位老师,生命的长度自己做不了主,但在生命的宽度上于老师演绎地十分精彩。

于老师很喜欢一首诗: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于我而言,教师这个职业不像园丁,也不像蜡烛,它更像是导游。于老师认为教师应当是一位文化人。我很赞同于老师的观点,二者结合,完善观念,所以我认为应当做举着“文化”旗帜的“导游”。

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人和人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最终的竞争力实际是在文化上。“文化”二字应拆开理解,“文”是指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作为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当获取广泛的知识,博采众长。

在给学生上每一堂新课前,我的备课环节不仅仅会备教材、备学生,还会去搜集额外的资料。除了公开课展示和比赛我会运用PPT,平常我喜欢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拿着课本讲课。把需要告诉给学生的东西都手动记录在课本上,我的课本就是我的备课本。我会记些作者的奇闻趣事、文章中提到的某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我们现在的社会背景的区别······如果是古诗词,我还会去找一找有没有合适的曲子,可以教同学们配乐歌吟唱。现在孩子的学习任务很重,我只是希望在我的45分钟的课堂上,在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能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方法帮助同学们爱上语文课、喜欢学习语文。

在讲解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回延安》时,我以Wewill rock you歌曲节拍为背景,用说唱的方式打节奏来帮助学生记忆。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我又完成了课程任务,这难道不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吗?在阅读很多书籍、学过很多方法、参加很多培训后一定要学会灵活运用。文化文化,就是要把“文”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中,“化”在骨肉里,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这需要技巧,我最常用的内化方式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有一堂作文课上,一位男生突然爆出了一句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等着看我怎么处理这个学生。我等大家安静了些,微微一笑,走到他的旁边,问他,你知道这句话原本的出处在哪吗?学生嬉皮笑脸不作声。我耐心道,没关系,你觉得这句话有意思才说的,我也看过这句话,我也觉得有意思呢,但是我喜欢在发现有趣句子之后去分析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说不定下次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书面表达当中,可能还可以成为作文里的一个亮点呢!学生不笑了,低下了头。我继续讲,你能联想到网络流行语,说明你也是一个喜欢观察的同学,如果以后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说不定你会更全面发展呢!学生羞赧坐下,课堂也恢复了平静。其实,有的孩子到了初中会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胆大的甚至想挑战老师的权威,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老师不必大惊小怪。我们也是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也许我们就能知道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下蕴含着怎样的内心思想。

当然,再多的方法、再多的技巧,都要源于内心一个字——爱。只有由衷去欣赏每一位学生,这些温暖的行动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每位老师都不该歧视任何一个差生,即使成绩在班上是倒数,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是我短暂从教生涯里坚持的信念。记得曾经我班上有个小罗同学,他的文化理论知识很差,但是他动手能力很强,还喜欢弹琴,我带头给他取外号——电子琴小王子,而且元旦节还请他助兴,其他同学自然不会小看他,渐渐的,学习上他也转变观念,尽力而为。人有特长,总是会让人佩服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

不久前的一堂语文课上我在讲解试卷,一个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的男生突然举手了,可是他所说的答案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一字不差,正在我疑惑时,他的同桌抢答道:老师他抄的答案!全班同学都看向他。我不紧不慢走到他身边说,你能把你刚才的回答再说一遍吗?这个男生照做了。我侧耳说,不好意思,老师没听清,你能再重复一遍吗?男生虽然疑惑,但还是照做。接着我笑着说,好的,现在把试卷合上,把你的答案背一遍。男生愣了一下,但他真的把答案背下来了。我欣慰地点点头,走回讲台,向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这是本学期第一次举手,我非常惊喜,不论他的答案是借鉴了别人的还是摘抄了其他资料,刚刚他已经背出来了,此时此刻的他记住了这句话的含义,这个知识点已经变成了他自己的,那么对他来说也算是一个小进步呢!请大家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于是这个男生在大家的鼓励中不好意思地坐下了。课后我觉得不需要我再去啰嗦,他已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果然,接下来的几天,他的作业质量提高了很多,举手的次数也多了。有时老师也要适时放手,点到即可,千万别小看学生的领悟性哦!

郭振有先生曾说,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生动的个性。只有大德之人,才能干大事业。

而我只是单纯地想以一己之力尽量去温暖到每一个学生。课前五分钟我习惯抽查提问上一节课教授的内容,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进行很好的复习。纵向抽一列,横向抽一排,这样全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被抽到。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似乎不太适应,个别同学也不喜欢回答问题,甚至觉得老师针对他。比如抽到一个男生,他站起来乜斜着眼直接不屑地说:我不知道!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预想过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我并没有生气,而是请他坐下。在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的间隙,我轻轻走到他旁边,他感觉我来了,故意不停地抖腿,似乎有一种蔑视,又有一丝不安。我伸出手背摸摸他的额头,问他:你没有生病吧?很明显,他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做,愣了一下,他摇头道:没。但音量小了很多,我一听,语气软了,有戏!便蹲下来悄声问:那你怎么很不开心的样子,还不停地抖动呢?我还以为你不舒服呢,如果不舒服就跟老师说呀,我不会强迫你回答不出还罚站哦。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继续开导:老师只是想看看大家有没有复习,你可能昨天没有看,所以觉得不好意思回答,是吗?他点了点头。我柔声道:没有关系,下次还有机会,但是等下次老师再点你的时候,你如果不知道,可以用更好的语气回复老师吗?他笑了笑,看着我嗯了一声。我瞬间释然了,拍拍他的肩,示意他跟上全班齐读地节奏。第二天,我有意又抽到了他那一排,到他回答问题了,这一次他没有说不会,而是铿锵地回答出了正确答案,我俩默契对视,微微一笑。

学生也是人,本质上师生并没有什么区别。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曾说“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但我觉得我很幸运,我不用去装,因为我是由心地去欣赏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相处得很融洽、很舒服;这样的课堂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听得开心;这样的教育才会让人觉得有希望、有奔头;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才过得充实、丰盈。

我将童心不泯,继续做一位举着“文化”旗帜的“导游”,践行着我的初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