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化进步

 进步黑客 2021-09-14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这个旅程中需要面对的情境有三种:

第一种:非常熟悉,几乎不需要用脑子思考。比如从客厅到厨房的盘子里拿水果,就不需要注意力

第二种:有点熟悉,似曾相识,需要一些注意。比如到两天前去过一次的饭店,你就需要稍微思考一下,用的是经验的认知捷径

第三种:不熟悉且重要的情境,需深思熟虑,进行成本-收益权衡。比如你去拉萨旅游,以前你也没去过,你就得花些注意力做功课,才能抵达目的地玩得开心。

三种情境所需的注意力构成一个频谱图:

习惯是自动化的,几乎无需注意,认知捷径需要一些注意,最后的成本-收益计算则是全神贯注的思考。

三种情境对应着三类认知付出,我们说提升认知,实质就是提升我们注意力的使用效率,认知科学家吉仁泽认为:

认知活动可以被理解为将注意力聚焦在相关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一门艺术。

我们从心智的底层工作原理来分析如何才能更高效的利用注意力。大家熟悉的心智理论是双系统理论——我们的头脑中有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 1 的特点是快速、直觉、自动化,通常由情绪驱动,经常被习惯、经验、刻板印象所支配,很难控制或修正;

系统 2 则缓慢、理性、有意识,它耗费资源但不容易出错,并且能够监控系统 1 的活动,纠正其偏误。

三重心智

双系统理论很简单,但不能很好解释聪明人做蠢事的现象,比如一个智商很高的人,精心策划自杀事件。为此,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就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所谓三重心智就是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思心智。

三重心智模型用自主心智替换了快系统,将慢系统分成了两重,一重是算法心智,另一重是反思心智。具体来说:

自主心智:系统1,受进化影响,自主发生。只要触发性刺激出现,不需要意识介入就强制执行,速度快,是自动化的平行加工过程。比如面部识别,消解语言歧义,频率估计,自动触发的过度学习联结等。

算法心智:系统2的算法层,负责对事物思考与判断,是思维策略和生产系统。算法心智基于语言和规则加工,速度慢、负荷高,是有意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财务决策,雇用抉择,司法判决等。

反思心智:系统2的目标层,关注个人的整体目标以及与目标相关的信念和常识,反思心智监控和调节自主心智或算法心智,以求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比如目标管理,价值观,自我管理认识论等。

前面文章中我们说过,我们的时间,注意力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大脑为了节约这些资源,是能不动脑子就不动脑子,能走捷径就会走捷径,如下图完整的三重加工模型

第一,如果情境熟悉,比如你上班都坐电梯,那么到公司楼下,你会自动去按电梯按钮。这个时候大脑中工作的只有绿色箭头。

第二,如果情境有些陌生,比如你到一个客户公司拜访,按了电梯没反应,你的算法心智就会启动,为了节俭能量,你会找认知捷径,你很容易想到去爬楼梯。

认知捷径又叫心理捷径、启发式、简单规则、经验法则等,这些词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大脑没有深入思考,而是快速在头脑中调用了一个可用的模式来应对,比如电梯按钮没反应,你会立即想到可以走楼梯。

你到驾校学开车,如果你能联想到小时候开过的儿童电动车,这对于学车也是有帮助的,这也是一个认知捷径。它虽然不够严谨,但已经能解决问题了。这个过程中,认知捷径启动了图中的红色箭。

第三,如果情境很陌生,而且特别重要,也找不到适合的认知捷径,反思心智工作开始介入。比如高考报志愿,买房,这些很重要,但一生中也没有多少次的陌生情境,就需要认真权衡,进行成本-收益计算。

陌生情境下所有的黑色箭头都参与工作,非常耗能。除非特别重要的事情,而且时间允许,否则大脑不愿意付出这么高的成本。

系统化进步的三种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陌生而重要的决策可能不到20%,但就是这20%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说一个人善于思考,并不是要思考所有的事情,而是尽量将重复的、熟悉的、无关紧要的事情通过习惯和认知捷径来解决,保留注意力应对这关键的20%。

由此,我总结了一个习惯、模式和地图的系统化方案,能解决我们进步中的各种情境:

1.设计习惯

对于生活中反复出现,与环境密切绑定的行为,通过设计习惯来应对。比如喝水,运动,睡眠,阅读,写作这些,尽量自动化,形成习惯来解决。注意力很宝贵,每培养一个能节省注意力的习惯,就是一笔终生财富。

2.建立模式

模式就是一个规则,每一模式描述我们周围环境中一再反复发生的某个问题,接着叙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总结了253种模式,这包括几乎所有的建筑模式,小到床怎么摆,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建筑群,都由这些模式组合而成。

模式是人们从经验中得到的最佳实践。比如「演讲紧张时想象同一个熟悉的朋友交谈」就是一个模式,模式有四个要素:

情境:演讲的时候

问题:会紧张

方案:想象跟一个朋友交谈

结果:不紧张了

模式跟习惯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习惯就是一类特殊的模式,一类自动化的模式。当我们重复一个模式后,模式就会自动化,形成习惯,比如你重复使用「演讲时想象跟一个熟悉的朋友交流」,那它就会成为一个习惯。

3.绘制地图

对于陌生的,重要的情境,比如去拉萨旅游。我们可以自己调研,绘制一份从家到拉萨的旅游路线图。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找已经去过拉萨的人做向导,我们就得找到可靠的向导,向导就是我们的活地图。总之,应对这样的陌生问题需要更多的知识,外界的帮助以及系统性的考虑。

习惯和地图我们已经谈的很多了,模式谈的比较少,但很关键,是呼应地图和习惯的中间层。模式源自我们的心智地图,模式的自动化又形成习惯。

大家都知道模型,模型有点抽象,以至于在跟不少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学了不少模型,却难以指导决策和行动。因为模型省略了它所对应的具体情境。比如这三对谚语: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厨子多了烧坏汤

  • 破釜成舟;留条后路

  • 事实胜于雄辩;笔尖强过干戈

这三对谚语,意思相反,但在一定条件下都成立。矛盾在于没有注明条件,缺少情境和上下文条件。

因此,没有情境的模型,就像没有提示的行为一样,难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

而模式是补充了情境的模型,还增加了问题,方案和结果,是重复产生良好结果的实践。关于如何建立模式,在行为设计师训练营中有具体的指导。

PS:不少同学问设计师训练营第二期的时间,第二期9月26日开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联系微信16279731报名,享受早鸟价。

√ 公众号「进步黑客」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提升认知,建构财富系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