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一公:西湖大学评审终身副教授制度,临床科研思维与论文成果孰轻孰重?

 医诺维 2021-09-14

在2020浦江创新论坛大会上,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学的终身副教授评价标准:

他指出,西湖大学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数、引用率等数据,而是让教师讲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贡献在我的领域里有多重要,如果离开我的贡献,这个领域会不会出现一个无法愈合的缝隙"

他希望这样的评价标准可以促进国内科技界评价标准的改善。也希望西湖大学的年轻教师能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研究,推动科学前沿探索。

现代医学是基于实验创立的,它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对本专业常规疾病的准确判断及熟练的操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和自学能力,包括查阅文献、总结病例的能力等。这些对于年轻医生的成长和疑难病例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小编认为,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虽不能代表一所医院的医疗水平,但确实是一所院校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是论文发表大国,在2019年的论文发表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新的世界第一。但是与这众多发表论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论文成果转化率简直是惨不忍睹

导致这种结果不仅仅是医院存在的问题,其他科研领域同样存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科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得出的结果可能差强人意,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就可能弥补之前所有的投入。

当前医学科研中出现的科研成果不能在临床应用中重复,除科研设计、科研实施过程可能存在缺陷外,还可能是由于课题不是来自临床实践中的问题需要。一些研究者为了赶时髦,选有关基因、干细胞之类的课题,做些小白鼠之类的实验。这样的研究怎能对临床有益呢?

科研不是简单的发几篇文章。医学科研的主要目标是为维护生命和健康服务的,也就是说,主要是为临床服务的

医学研究最终要应用于人,而人的生命是时时处于新陈代谢和身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与无机界全然不同,与有机界的植物不同,与有生命的动物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医学研究必须植根于临床的根本原因。

作为医生,如何处理临床与科研的关系?

小编也对施院士的原话进行了解读,认为临床实践是第一位的,即使是肩负着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大医院的医生,看病仍是他的首要职责。施院士在其西湖大学评审终身副教授制度上进行的改革主要意愿是希望推动我国医学科研的创新,把以往我国很多科研工作者单以文章为目的的研究方式更变为推动科研进步思维为目的的研究方式。从政策角度考虑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做独一无二的研究。

小编做这个解读也是希望施院士的话不要被误读,我认为很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上的老师读到这里应该已经发现问题,如果单从表面来解读施院士所说的在其西湖大学评审副教授的制度,那可以理解为副教授的认定仅需要几个专家类似以答辩的方式进行,通过便可晋升副教授,那毫无疑问,当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但如果排除这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小编相信,真正行业内的专家们集中在一起去进行这场以类似答辩的方法去评价晋升资格的方式确实要比单以发表的文章数量来评定晋升资格的方式更为准确。

但问题也来了,人为因素有时候难以控制。施院士的团队可以做的并非所有单位都可以做,所以我们必须更深层的去理解施院士所希望表达的意思。小编认为施院士说这番话,做这番改革的最终目的应该很明确,就是希望我国所有医学科研工作者不以发文章的目的而发文章,而是能以学术思维为核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角度去发起研究且转化科研成果。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国便已陆续开始在政策上做改革,很多单位院校也逐步废弃原有单以文章为晋升标准的制度,对很多医学工作者进行综合评分制度来评价晋升资格。其实最终目的并非完全抛弃成果上的展现,简单说科研还是要做,成果还是要在国际上公布,但需要有质量、有临床实际意义的研究,从临床上找问题,以科学研究结果去验证的思维做研究。

临床和科研对于医生来说一样重要,事实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并不彼此割裂的,临床医生天然具有科研优势。

临床医生研究的课题一般来自临床,目的当然是为了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难题。而且,这种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检验,也都离不开临床。那些善于将临床实践与研究结合的医生,往往能够较快、较顺利地获得科研成果。

众所周知,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原始创新的重要使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激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前沿探索,以自己实际的研究方向出发,尽量做一些具有策源功能的原创性研究,而不是一味在热门方向上做跟随式研究,以发论文为目的。

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施一公在主旨报告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词--科学精神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神是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施一公认为,求真、质疑、合作、开放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实验求证;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依托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甚至跨时代、跨学科的科研合作,通过多元文化、不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由此可见,西湖大学的另类评价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及带头效应。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中,可否适度降低论文数量、引用率、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权重?又或者是增加一些其他指标?是值得我们在将来的改革道路上深思的。

可否更多地引入主观评价,让科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成果在某个领域里的影响,并征询这个领域一流专家的意见?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文末福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