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子乐园】我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

 文化宁海 2021-09-14


作为农民的儿子,从记事起父母就教育孩子们要爱惜粮食,总是说糟蹋粮食是要遭天打的。要是米饭掉在地上也要捡起来吃,尽管饭掉地上不一定捡起来吃,可在父母的教育下,对粮食的确是珍惜的。

我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在农村,长在农家,从小就参加劳动,知道粮食的来历,想给孩子们说说,这米饭到底是怎么来的?

秧苗出世、起秧种田、田间管理、收割晾晒和碾米烧饭,需要经过多少劳动力啊!

 三、田间管理



我们这些秧苗被种在田里后,姐妹们慢慢地在田里扎下根来,并逐渐成长。没想到田大伯为了我们拔草,起沟,除虫,施肥,灌溉,做了不少事,直到成熟,费了不少心思呢!

摸田草


我们从秧田里出来,驻扎在田里。四天后,田大伯一家人来到田里,就像种田时一样,一个人六七棵秧苗一趟,仔仔细细地摸过去,把杂草和浮着的一些稻茬都往田里的深处插。我好奇地问田大伯,怎么不把这些东西扔掉,插进田里干什么?田大伯告诉我们,这些杂草插进田里腐烂了,可以肥田。

遇上没有插稳的秧苗,把它插回去。少数漂浮的秧苗,用多余的母秧补上。这摸田草的作用也挺重要的。

过了一周后,田大伯一家又来摸田草了,这次主要是拔除杂草。

一个月后,田大伯一家三摸田草了,田里除了长出来的一些杂草,还有夹杂在秧苗里的稗草要拔除,避免他影响秧苗的生长。

起田沟

等我们这些秧苗长到30多厘米长的时候,田大伯到田里起田沟了,这田沟也就是每间隔20多株稻苗,就像秧田一样为一块,两块之间起一个田沟。这些泥土挖出来,放进两边的秧苗间,把泥化开,这样一条沟出来,两边田块平整。听田大伯说,这样有利于我们生长,因为等我们长大了,就不需要田里一直有水,也需要湿润的时候,要是没有沟,水放完了,我们就会干枯。有了沟后,我们每块田里干燥,而沟里有水,我们的根部还是湿润的,这样呼吸自然,又滋润又舒适。

这起沟也很辛苦,因为这时的我们已经长得很粗壮,叶子硬硬的。田大伯的手碰到我们,就像碰到小锯子,时时会被我们锯得皮肤破裂,伤痕累累。

除虫施肥


我记得田大伯给我们打了三次农药。第一次是我们都感到浑身无力,耷拉着脑袋,一点精神都没有的时候,田大伯见了,说我们是得了稻瘟病。急忙配制了农药,背着喷雾器,一手持着喷杆,一手握着压力杆,雾状的农药水喷在我们身上,没过几天,我们就又精神抖擞了。


第二次,是我们的一些叶子变白了,我们以为老了,长白头发了,被前来查看的田大伯发现,他说:“怎么又犯白叶枯病了?”又配置了农药给我们喷打。

第三次,是在我们长得老高的时候,身上却有一些小虫子,弄得全身发痒,难受死了。田大伯看见了,告诉我们这是螟虫,不要紧,他有专治的药,又给我们喷洒农药了。这些虫子死了,我们就舒服多了,身体也胖乎乎的,因为我们怀孕了。


至于施肥,田大伯在我们没有种下前,他就在田里施了一次基肥,用发酵过的猪栏肥撒在田里,还加了一些复合肥。

过了大约一个月后,吃了一次追肥,那白白的像盐一样的,田大伯说这是氮肥。

在花期前,又一次补肥。补肥施用时要看田、看苗、看天而定。地力较肥或前期施肥较多,水稻生长苗势较旺的,应少施氮肥,可配施钾肥;地力较瘦或前期施肥较少,水稻生长势态较弱,叶片挺直,叶色退黄的要适当多施氮肥。我们这些稻苗长势好,田大伯就施了一些钾肥。 

 水管理

水稻中后期水分管理的技术关键是搁田控蘖促根。水稻搁田是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深扎,改善株型和群体结构,减低田间湿度和减少纹枯病的有效增产措施。

一是把握搁田时间。按照“时不等苗,苗不等时”的要求,科学把握搁田时间。田大伯等我们群体苗数达到搁田时间,就给我们搁田。没水的日子,也挺舒服的。


二是及时开沟排水。搁田的方法是开沟排水,在移栽时要留好田边四周的围沟和纵横丰产沟,在搁田前人工开沟。

三是掌握搁田标准。搁田程度还要看田、看苗、看天而定。稻田爽水性良好的稻田要轻搁,而黏土、低洼稻田可重搁。阴雨天气、苗数较多、苗势较好的田块适度重搁田,苗数较少、长势较差的要轻搁。

四是抓住时机复水。搁田都要求在倒3叶末期结束,进入倒2叶期,田间必须复水,否则会因搁田造成干旱影响穗发育,造成穗粒数较少。 干了好几天后,我们有点渴望水了,让清洌洌的水回来了,我们就像鱼儿见到水一样,开心极了。

校园里有最纯真灿烂的笑容,有最动听的朗朗书声。文化宁海学子乐园栏目,带你一起走进校园,体验书香。

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

编辑:闲人

审核:浩海紫烟   葱丛

出品:文化宁海工作室

第9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