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的中国宋代哥窑知识

 新用户99079681 2021-09-14

  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 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宋代哥瓷和官瓷的区别:宋代哥瓷和宋代官瓷非常接近和相象,历来就有“官哥不分”之说。他们的釉面都开片,都有“紫口铁足”或无此特征的,器型也基本相同,也就是胎、釉、型和烧造工艺几乎一样,很难区别。所以,我们只能按照传统的办法区分,即釉面开大片的为官窑,釉面开小片(俗称“百圾碎”或“龟子纹”),“金丝铁线”或“文武片”特征明显的为哥窑。

  2018年4月2日上午,香港苏富比2018春拍举行了《人間異珍:奇 ? 趣》专场拍卖,本场拍卖有3件南宋官窑瓷器和1件南宋哥窑瓷器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代表宋代五大名窑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的最 新市场行情,所以一直备受藏界关注。

  

  《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但作为传统上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排名第三的哥窑,在宋代文献中却未见记载,有关哥窑的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元代孔克齐撰《静斋至正直记》一书。而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曹昭撰《格古要论》卷之下则有了哥窑的详细记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麄(粗)燥,色亦不好。”

  由于《宋煌官窑》铭文本身就带"煌"(御)意,所以,宋太宗接烧初始就钦定为《大宋御哥》,《皇宋御哥》,后来宋太宗执政过程中,为了同步于《大宋官窑》《大宋汝窑》的铭文,就又具名了《大宋哥窑》的铭文。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在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秋,一件元代哥窑倭角方洗在北京保利“佞宋”专场中,以2645万元成 交。虽然超过起拍价10倍之多,依然被研究者认为价格偏低。

  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 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