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华侨的源起

 黑龙江波涛 2021-09-15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以高度文明著称的国家。随着海上交通、对外贸易和中外政治、文化交往的发展,有少数福建人移居东南亚及日本等地的一些港口,从事商业或手工业活动。在菲律宾智省的马亚辛发现的郑国希之墓,其墓碑立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郑氏原籍南安县,是东南亚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福建华侨的坟墓。

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统一后,商业、手工业更为兴盛,由于贡赋、漕运多取海道,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加上当时西北通向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中断,北宋朝廷为了增加收入,采取了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当时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口岸相继设置了专管对外贸易的市舶司。从此,闽南一带到南洋经商的人增多。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致力于拓展海运和对外贸易。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11月,元兵进入福建,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每乡召集舶商,于番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航,依例抽解。”当时泉州上升为“行省”,不仅是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全国著名商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塔也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宣扬国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与亚、非各国互通有无的需要,大力开展皇室贸易。据《明史》“市舶”条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八月丁已,令吏部依洪武初制,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并免征关税放行。为了沟通与南洋各国联系派郑和下西洋。

当时福州、泉州、漳州有三个著名的造船场,郑和七次出使远航,多数是从福州长乐太平港的五虎门出闽江口起航的。当时郑和舟师屡驻于此,修造船舶,招募水手。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到南洋群岛谋生的福建人达数万人。他们大多数是出去谋生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到达侨居地后,又往往聚居一处,形成一个个小规模的华侨社会群体,在当地繁衍生息。

从16世纪中叶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这一段时期,福建沿海一带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封建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受封建地租、徭役、赋税及高利贷盘剥,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特别是清兵入关后,反抗清朝统治的战争延绵不断,大批破产农民、手工业者成为到处迁徙的“流民”。更主要的原因是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争相开发、掠夺东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一些国家逐步沦为他们开展殖民地贸易的中继站。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关于开放海禁的奏请得到朝廷的认准后,福建沿海商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活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流离失所的劳动人民也冒险随船出海谋生,为欧洲殖民者掠夺东南亚地区的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力。在这段时期内,东南亚福建华侨人数显著增加,而且分布地区也进一步扩展。

1644年清朝统治中国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转折。福建农村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贵族、皇室、地主、官僚以及富商巨贾皆“一人据百人之室,一户占百户之田”,广大农民纷纷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当时地租高达50%以上,加上政府还要征收苛捐杂税和无偿劳役,使得“闽南濒海诸郡,地瘠民稠,不敷粮食”。

康熙年间闽南沿海商品经济已很发达,清廷根据台湾新兴商人扩大海外贸易要求,不得不于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稍开“海禁”,并正式在厦门设立海关。当时漳州的月港已成为私商出入口岸,出现了“泉、漳二郡商民,皆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皆然”的景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的压力,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在太平天国(1851~1864年)高潮期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同年又与清政府签订招工章程条约,明文规定,允许英、法两国在中国任意招募劳工,使他们拐卖苦力的行径合法化。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洋行利用“猪仔头”(“猪仔”是殖民者对契约华工的侮称)为中介人到沿海各地诱拐契约华工。

从国内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日益严重,农村经济凋敝,动乱不已。清政府为了达到清除“乱萌”的目的,并从外国来华招工中获利,洋务派当权时也极力鼓吹和提倡华人出国。

辛亥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福建侨乡军阀混战,盗匪横行,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许多青壮年因躲避土匪侵害被迫逃亡海外。

到20世纪30年代末,福州十邑各县华侨总数达30万人以上,侨居地多为东南亚各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国移民人数大增,仅1936~1939年就有约4.5万人出国谋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苛捐杂税和抓壮丁逼使2万多福建人逃亡海外。

福建广大华侨身在海外,心在祖国,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华侨寄人篱下,备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欺凌,被称为“海外孤儿”。他们迫切希望祖国富强昌盛。华侨具有爱国、爱乡、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他们在居住国事业稍有成就,就不忘家乡人民,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福建华侨陈嘉庚倾资在家乡兴学,成为千古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