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战地年味

 剑钧文学图书馆 2021-09-15

周末散文五人行给您拜年了

战地年味

文|剑 钧

       快过年了,我不由想到了年味。年味是有颜色的,譬如赏花灯,贴春联,逛庙会,所以称:红红火火过大年;年味又是有情感的,譬如送祝福,吃年夜饭,走亲戚,所以又称:团团圆圆过大年。我想了想,年味又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儿时的年味是:添新衣,收压岁钱,放二踢脚;而今的年味是:赶春运,观春晚,吃团圆饭。有人说,如今的年味淡了,吃喝上,天天都在过年。但我想说的却是久远年代的年味,老一辈那带有浓浓火药味的年味。

                            一

       我没到过沂蒙山,但我熟悉沂蒙山,是耳熟能详的那种熟悉。我文学创作的恩师王磊先生,一个抗战时新四军的“红小鬼”,一个解放后北大中文系走出的作家诗人,曾不止一次给我讲起过沂蒙山的故事。1944年10月,十六岁的王磊考入新四军第九旅随营学校,五个月后,进入旅政治部文工队。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入鲁部队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为津浦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所辖新四军第九旅、第四旅和第五旅在山东峄县组建为第二纵队挺进到沂蒙山区,王磊也跟随大部队走进了大山深处。经短期卫校培训后,他被分配到第六后方医院做了卫生员、护理员和司药,也正是这项工作让他日后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1月2日,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率两野战军主力在打完宿北战役后,迅速从苏北移师,又打了一场鲁南战役。战役持续了整整十九天,最后一仗是在枣庄打响的。“我记得很清楚,打下枣庄那天是1月20日,也是农历腊月29,再过两天就是大年初一了。” 他回忆说,“但我丝毫没感到就要过年了,连日来,从前方陆陆续续送过来大量伤员,医院里忙得几乎日夜颠倒了。”

       日后,他在《沂蒙山回忆:有我就有你》中写下这样的诗句:“悬崖峭壁盘石路,老虎洞里乱云飞,七处挂彩伤情重,口渴伤痛昏昏睡。鲜血抽到针管中,再注同志血管里,醒来举手喊杀贼,不知身在沂水北……”

 王磊先生(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与弟弟的合影    

        王磊所在沂蒙山后方医院距枣庄约200公里,虽说远离前线,但他还是感受到战争的异常残酷。战后,他听前线下来的伤员讲,19日那天,我军向枣庄方向发起总攻,连克枣庄外围郭里集、齐村等据点。敌我双方对枣庄市区展开逐堡逐屋的争夺,每前进一步,都有战士倒下,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一条条巷道。这仗一直打到20日下午,终将敌第五十一师师部和两个团歼灭,俘获了师长周毓英。至此,我军在峄县、枣庄一带歼敌5.3万余人,挫败了蒋介石进攻临沂的企图。

       “我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忙得好多天都没睡一个囫囵觉了,要不是支前老乡翻山越岭送过来白面和饺子馅,我还真把过年这事给忘了呢。”王磊老师在我问及此事时,笑着说,“剑钧啊,我那会儿不到十九岁,还不会包饺子呢。看到大娘大婶帮忙包饺子时那慈祥脸庞,好想喊她们一声'妈妈’。”

作者当年到瘦园拜访王磊先生

       除夕之夜,王磊依旧忙碌在临时搭建的医疗帐篷里。他和伤病员一道吃了年夜饭,和战友们说笑着,分享着刚刚传来的捷报。夜深人静了,他走出帐篷,抬眼望着月光下的沂蒙山,大战之后的旷野,萧瑟凉风吹过,显得那般清冷,他的心却是热的。鲁南战役,沂蒙山支前大军,分三路支援子弟兵,仅鲁南一带就组织了六十多万民工。他们推起小车,甚至人背肩扛,为部队送粮草,运弹药,抬伤员……这一幕幕画面犹如沂河的浪在拍打着心灵的堤岸。他独坐在一块岩石上,耳边还萦绕着他学包饺子那会儿,与临村杨大娘的对话。

       “大娘,您和我们过三十,连家都顾不上,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王磊拿起一张饺子皮,动情地说。

       “傻孩子,话可不能这样说。”杨大娘一边示范着包饺子,一边盯着他的眼睛说,“忘了吗,你们到俺村帮俺家种麦子的事了,一家人可不许说两家话呀。”

       一句话说得王磊眼睛湿润了。沂蒙山的山,沂蒙山的水,养育了沂蒙儿女,也养育了人民的子弟兵。沂蒙山的父老乡亲,为了中国革命,不光献出他们的粮食,他们的财物,还献出他们的子女和他们的热血。离开沂蒙人民的支持,就没有鲁南决战的胜利啊。

       于是,他想拿起笔来歌颂沂蒙山人民。正月里,王磊是在相对平静中度过的。战役间隙间的宁静,往往预示更大的风暴在孕育中。王磊没有错过这短暂的宁静,也是从那会儿起,他从战地年味中嗅到了一股文学的气味。

       “在我救治的伤员中,做什么的都有。闲暇之余,我从伤员手中借阅到了陈登科的《活人塘》、《杜大嫂》,王希坚的《黑板报上写诗歌》。”王磊先生对我回忆说,“我吟着被延安《解放日报》誉为解放区'孩子诗人’苗得雨的谣体诗句,有了种写作的冲动。从此,我悟到了另一个世界,解放区里文学的境界。”

     我熟悉的科尔沁大草原   王佐玉摄

                           

       我熟悉大草原,就像熟悉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一样。离开科尔沁十二年了,但我心中总装有那片广袤的土地。那里有我的童年,我的青年,也有我的中年;那里有我的亲人,我的师长,也有我的朋友。离开后,我几乎每逢春节都从北京回到草原小城,就像白云总爱眷恋蓝天,就像牧歌总爱萦绕天边……

       那年除夕夜,我和爱人回到当地军干所岳母家,一家人围坐一圈包饺子。此时的岳母已坐上了轮椅,她待在一旁慈祥地看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插上两句。此时,我心血来潮地问了句:“妈,打仗那会儿,过年也吃饺子吗?”这话勾起岳母的思绪,她说:“喜欢听吗?喜欢就讲给你们。”

       1947年7月,十九岁的吴玉华走进了内蒙古军政大学。这是一所设在乌兰浩特,由乌兰夫任校长的学校,自1946年4月起分三期招收学员一千余名,她所在的第一院二分队是女学员分队。

       “离开了家,第一次在外过年,挺新鲜的。”岳母说,“我们分队女学员包饺子,没擀面杖,就从男学员那边要来酒瓶子替代,女生们在一起,唧唧喳喳的,热闹极了,只是饺子包得五花八门,什么样子都有。”

       “饺子是牛肉馅还是羊肉馅呀?”我想当然地问。

       “哪有肉啊。”岳母笑了,说,“我们包的全是白菜馅,连酱油都没有哎,可吃起来还挺香的。当时很少见到细粮,上顿下顿吃的是小米、高粱米,玉米面,外加白菜、土豆和咸菜疙瘩,菜里连个油花都少见的。好在大年初一吃了顿大米饭,还有猪肉炖粉条,算是改善生活了。”

        “是吗?”我有些惊愕,原以为军政大学办在遍地是牛羊的大草原,少不了有肉吃的。

        “春节前,乌兰夫校长还亲自给学员讲授了《内蒙古革命史》,谈到只有靠共产党,多灾多难的蒙古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她说,“除夕晚上,分队开了联欢会,学员们跳起了蒙古舞,拉起了蒙古歌,好不热闹。好多领导也参加了,他们大都是来自延安和关内解放区的老八路。胡昭衡和他夫人林以行还即兴演唱了陕北小调《抗日将士出征歌》,挺好听的。”

       “那您表演什么了?”我知道岳母是部队文工队出身,就说,“一定唱了首蒙古民歌吧?”不想,我又猜错了。老人家告诉我,她唱的是京剧《武家坡》选段。时值今日,岳母依然喜欢京剧。几年前,我特意给老人家买了“老人随身听”,里面就储存了许多京剧唱段。

内蒙古骑兵一师政治部战友合影,前排右一为吴玉华

       1948年4月,岳母从军政大学结业,分配到内蒙古骑兵第一师政治部文工队,令她没想到的是,那位唱陕北小调的胡昭衡还是师政委呢。不久,这支骑兵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在配合东野十纵和一纵第三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胜利完成阻击廖耀湘兵团西进锦州和南退营口的任务后,又奉命追歼国民党蒙骑第一旅苏和巴特尔匪部于林西。之后,师主力开始在锡林郭勒追剿胡图凌嘎匪帮。1949年的春节,岳母所在部队是在冰天雪地的锡林郭勒草原度过的。

       大草原的冬天,肆虐的雪花,刺骨的寒气,仿佛把空气都冻僵了似的。岳母与战友们时常风餐露宿在草原深处。她身穿更生布做的棉军服,头戴羊皮帽,脚穿棉乌拉,套着毡袜,可还把脚冻伤了。即便在那种艰苦条件下,除夕之夜,师文工队给前线战友献上一台迎新节目,岳母主演了小话剧《光荣灯》。写到这里,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出现了一队前去一线慰问演出的文工队员,马背上,驮着演出道具,他们顶着凛冽的白毛风,好艰难地跋涉着……

       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历时半年征战,终于将胡图凌嘎残匪全歼于中蒙边境的巴拉尔仙图。胜利后,她和战友们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蒙古馅饼。岳母至今还说:“那个味道真是好极了。”

                            

       我是个多年不看电视剧的人,最近却一直在追剧《跨过鸭绿江》。这也许缘于父母当年都曾“跨过江”吧。不过,我今天不是写父母在朝鲜过年,而是写一位志愿军老兵的“突击过节”。

       1950年10月16日,二十一岁的涂伯毅随所在的第四十二军,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当时,骄横的“联合国军”并没料到中国会出兵,且又这般神速。11月初,麦克阿瑟纠集了五个军二十二万兵力,从东西两线发动“圣诞节攻势”,狂妄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斗,让士兵回家过圣诞。”

       “同志们,让不让敌人过好圣诞节呀?”部队首长来到阵地前大声发问。

       “不让!”他和战友们从战壕里齐刷刷地站着吼道。

       于是,就出现了这般场景,负责在东线阻击美第十军任务的第四十二军,以一支奇兵夜袭敌营,炸毁火炮和坦克二十余门(辆),搅得美军终夜不得安宁。就这样,他们白天守、晚上攻,死死拖住了美军。

       “当时上级把吃的喝的都提前备好了,让大家提前过元旦,准备在12月31日晚上,进攻已退到三八线的敌军。”涂伯毅老人回忆道,“原计划打上一个礼拜,结果一个晚上阵地就打下来了,敌军不但没过好圣诞节,还吃了大败仗。”

       涂伯毅和战友们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迎来了1951年元旦。他们风趣地把这种方式叫做“突击过节”。又过一个多月,部队首长又来到前沿阵地发问:“再过几天要过什么节了?”

       “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战士们兴奋地喊道。

       “前些日子我们没让美国佬过好圣诞节,他们不服气,春节会找我们的麻烦,年三十有可能打大仗!”首长表情严肃地说,“大家说怎么办?”

       “提前过春节,准备打大仗!”大家都心知肚明地高声回答。

       多少年后,身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涂老回忆说:“为了防止敌人报复,部队提前把吃的喝的都弄好,还加了餐。果然,大年三十晚上,他们就迎战敌人的疯狂反扑了;果然,又打一场胜利的阻击战。”

涂伯毅(右)跨过鸭绿江前与战友合影

       这就是涂伯毅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第一个春节。这个年味是寒冷瑟瑟的: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他这个来自四川的南方兵,却要承受零下30度的极寒天气。这个年味又是情味绵绵的:远离祖国和家乡,他依然怀着浓浓的故乡情结。这飘散着炮火硝烟的年味,不光携着中国军人的血气方刚,也带着他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1951年2月14日,也是农历大年初九这一天,涂伯毅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战斗中,他被美军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当时山坡硝烟弥漫,树木、杂草都在燃烧,连石头也在燃烧,他在火海中也烧着了……战友们扑灭他身上的火,把他抱在怀里,只见他全身大面积烧伤,面部被毁,双手伤残,被紧急送回祖国治疗,在做了植皮、整形等十多次大手术后,伤情才渐渐得到好转。

英雄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我在电视纪录片里看到这样一个镜头:涂伯毅举起蜷曲的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响亮地报出自己的番号:“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一二六师老战士涂伯毅!”就在那一刻,我落泪了。我豁然感到,我的祖国,如今的和平和安宁,如今的繁荣和昌盛,是无数像涂伯毅这样的英雄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当我们的孩子在祖国怀抱里幸福微笑的时候,当我们举家围坐着美美地吃团圆饭的时候,当我们惬意地走进街市品着飘香年味的时候,我要为文中三位九十高寿的老兵送上一句深深的祝福,感恩那些活着和故去的英雄,以及为我们的共和国而牺牲的所有英烈。

       烽火硝烟中的战地年味,虽已飘然远逝,但留下的一道道历史光影,将与日月同辉,永远在我们心中熠熠闪光……

(原载于《解放军报》长征副刊 2021年2月11日第四版)

12

   刘虔  

     笔名 柳上风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报告文学作家,高级编辑。曾长期从事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的编辑工作。
       著有《春天,燃烧的花朵》《心中的玫瑰》《夜歌》《大地与梦想》《拒绝平庸的年代》《杨靖宇》《食人魔窟》《刘虔的文学世界》等散文诗集及报告文学集多部。
       2007年获中国现代文学馆、文艺报等单位颁发的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

  血性之忆。年味里的时代气息与家国情怀……

                         刘虔
      
        又是新年到。新年自有新年的味道。
        这就是所谓年味吧。
        剑钧说,年味是有颜色的,是有情感的,是有时代气息的。他一语道尽了年味的人生世相。但我还想说,战地年味,是有血性的。剑钧此文,便是对这种血性年味的人生世相的生动描摹。他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发生在沂蒙山、内蒙古草原和朝鲜三八线上的三个"战地年味”故事,回溯过往年代里,父輩们为了共和国的创建与安宁,为着民族的人民的幸福,他们顽强战斗,即使在传统的年节里,也从不放松对自己肩负的特殊使命的担当。面对流血的战争的残酷与冷酷,面对敌人的疯狂,他们没有怨言,不计物资的贫乏,依旧不忘按照民族的传统习俗,包饺子,吃年夜饭,甚至为了战胜敌人,喊出“提前过春节,准备打大仗”的誓语,以战地特别的方式,度过特别的年节。那时的战地年味,已然注入了更坚定的战斗意志,更乐观更忠诚的思想情怀。它们虽然离我们远了,但那带着战地焇烟充满战士血性的味道,通过剑钧动情的文字,又回到我们心中,去重温那个时代的风貌,去体味内心永不言弃的家国情怀。这不能不让我想起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的诗句来: “而我,向为诞生在劳动与战斗中的人类的春天高歌,歌唱我的祖国!”  “那有着甜果汁似的空气的土地,可以随来随去,走马观花,——但是同它一道受过冻的土地,我是一生一世不能不爱它。”
         这也是剑钧的《战地年味》给予我们的记念。


    (20210205。刘虔,于三亚。) 

     剑钧,本名刘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入选新浪读书超强阅读人气榜作家,多部图书入选过当当、京东、亚马逊图书排行榜,现结集出版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散文(诗)20余部,500余万字。现有18部实体书和电子书正在当当网、京东等销售。

    生命之于我

    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点击下方

       延伸阅读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爱上散文,你好幸福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传奇就在 各自的心里

周末散文五人行|冻凤秋|风中相遇

周末散文五人行|剑钧|莫愁湖上一盘棋局

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让时光朴素

周末散文有约

周末散文五人行|春节拜年啦

2021·2·12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杰  

毛梦溪  董岩   吴光辉   王彬    孔会侠

艾 英   李青松  张国领   叶竹钧  碎碎

王子君 王克臣  欧阳青  郑润良   章平

林遥   江南    陈戎      张刃  周华诚

 江耀进  刘笑伟   周敏  王巨才 高众  

杨勤良 孙书柱 卢盘卿  陈先平 孙现富  

 苏湲   沉石   施亮   刘红  雷健  李明新  

孙晓青 董国政 刘永良  廖华歌  王晓霞   

金涛   盛慧    黄传会   邱梅    初小玲  

蔡秀文  北乔  王升山  刘海燕  周振华

夯石 舟扬帆  张健 李玉梅  陈新  彭俐 

王晓君  续维国   赵岩  曹怀新  孟庆忠

白忠德  吴小妮  刘虔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学习与研究、 天津文学、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安徽省文联

    每周一书

    心田种字

   冻凤秋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每一次行走,都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让山水涤荡心胸,视野不断开阔,心灵更加柔软,思考逐渐深入。作者以别样的情怀,尝试开拓文体疆域,突破既有的写作模式,听从内心的声音,以秋水文章不染尘的志向,指向未来,写出真正的文化大文章,灵魂大文章。
  

(2020年6月出版)                           

同步上线  支持媒体

《北京日报·名家夜话》公众平台

《今日头条》媒体平台

《天天快报》媒体平台

《腾讯新闻》媒体平台

制作  剑钧

周末散文五人行信箱

zmswwrx@163.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