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的老方子!治“吃完饭就困”

 实力9 2021-09-16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金匮要略》

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吃完饭总犯困的事。

对大部分人来讲,这个现象很正常。因为血液,集中在消化道,脑子乏氧,所以会困。这种困,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有些人困得难以抑制,不睡不行。这类人可能是“脾阳不足、清阳不升”。

我给大家讲个真人真事。

话说有一个学生,男的,才15岁。

这个男孩在暑假的时候曾到庐山游玩。返程途中觉得闷热难耐。

于是,冰棍、西瓜使劲儿吃,就图个凉快。

结果,吃完就开始腹泻,不停的拉稀。于是用药,把腹泻给止住了。

图片

从那个时候开始,小伙子每次吃饭就感觉困倦。这个困倦难以抑制,全身乏力,想睡,还睡不着。困倦大概一小时左右就好了。

家人带他看过不少中医,用过补中益气办法,也用过燥湿化痰办法,都无效。

最后,找到一位医家。

刻诊,见脉象弦滑,舌质淡胖,整个人精神不振,困得眼睛都睁不开。

医家了解情况后,开了一张方子——

茯苓15克,白术、陈皮各10克,桂枝、法半夏各9克,炙甘草6克,每日一剂。

患者在服药四剂之后,困倦感大大减轻,饭后可以勉强支撑。再服6剂之后,诸证完全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就出在患者暑天过多冷饮,导致的腹泻。

过食寒凉生冷,容易伤及脾阳。伤脾阳的结果就是腹泻、拉稀。虽然用药把腹泻止住了,但这时已经伤了脾阳。

脾胃阳气,是升发水谷精微的动力。水谷精微之气借助脾阳而上升,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升清”,即升发“清阳之气”。清阳之气来到头面,才会脑筋清醒,反应敏捷。如果清阳之气升不起来就会犯困、迷糊、精神不振。

很显然,患者就是因为清阳之气升不起来了,所以饭后困倦。

图片

升不起来的原因,除了脾阳虚弱、乏力之外,还有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浊阻闭,把路给挡住了,所有清阳之气上升不起来。

因此,患者每次饭后都会困。因为饭后脾阳运化不及,痰湿反倒多了起来,清阳之气想升起,阻力更大。

小患者脉弦滑、舌淡,这都是痰湿内阻,中阳不运的体现。

这个时候,光补中益气,而不去温阳除湿,是不行的。燥湿化痰,不去重建脾阳,也不行的。

我们再看看医家开的方子——

茯苓15克,桂枝、法半夏各9克,白术、陈皮各10克,炙甘草6克。

这个方子是苓桂术甘汤的化裁。

这里的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就是《金匮要略》中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是张仲景老人家留下的。它有两个功能,一是温阳健脾,一是利水化湿。

图片

其中,茯苓主要负责利水湿。桂枝主要负责温脾阳。炙甘草、白术健脾燥湿,还能辅助桂枝重建脾阳,也能增进茯苓的祛湿之效。桂枝的温阳之性,又恰好有利于水湿的化散。这个配伍,既能去痰湿,也能温中阳。

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陈皮和半夏。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个又组成二陈汤的配伍。二陈汤治痰湿。半夏燥湿降逆。陈皮行气除湿。

用二陈汤和苓桂术甘汤配合,增强了健脾除湿功效。

这样一来,患者的中阳得到了温补,清阳之气上升过程有了动力,也清楚了痰湿,于是,饭后就不再困倦了。

这是一张用温阳除湿法,治疗饭后困顿的典型案例,十分经典,在业界挺有名的。不少中医学生在学习苓桂术甘汤的时候,都应该听说过。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金匮要略》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