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城市化对颐和园南湖岛景观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云频道 2021-09-16

  要:本文通过对颐和园南湖岛景观的描述及其形成阐释,总结南湖岛上的植物资源,明确颐和园南湖岛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属于近郊区农村的城市化的影响,从而得出城市化对颐和园南湖岛景观植物生态环境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颐和园;南湖岛;影响

1.颐和园南湖岛

1.1昆明湖

    昆明湖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辖区的颐和园内,距北京城区约15公里,东经116°16’,北纬39°59’。昆明湖分南湖、西湖和西南湖三个水面,湖中分别设立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大岛屿,其中南湖的面积最大。昆明湖南湖的湖底平均标高为47.50米,两个小湖湖底标高49.0049.50米,常年有0.31.5米的湖水覆盖。湖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平面呈寿桃形,东西最宽处3360米,南北最宽处3960米。

1.2昆明湖中的岛屿

    岛是江海或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的意思。岛相对于大陆是独立的,比较容易形成独特的封闭文化。颐和园中有三个大岛和三个小岛,三个大岛分别为南湖岛、治镜阁岛、藻鉴堂岛,三个小岛分别为知春岛、小西泠、凤凰墩,南湖岛位于昆明湖,治镜阁岛位于西湖,藻鉴堂岛位于西南湖,知春岛、小西泠岛、凤凰墩岛位于昆明湖。颐和园中的这六个岛反应了个自独特的文化。

1.3南湖岛

南湖岛因位于在昆明湖南部得名,岛的平面近似椭圆形,东、西宽120米,南、北长105米,面积1公顷。南湖岛东部连接十七孔桥与东堤接壤,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

2.南湖岛景观的形成及植物生态资源

2.1西湖变昆明湖

    明朝人著作的《山行杂记》中记载:西堤北岸长堤五六里,堤柳多合抱,龙王庙据其中。空灏际天,诸峰在眉睫间,绝无丹青脂粉气。步西堤右小龙王庙,坐门槛望湖,湖修三倍于广,庙当前冲,得湖胜景最全。明朝时龙王庙踞西堤的中部东侧,是观赏西湖胜景的最佳之地。黑龙潭则位于翁山正南,耶律楚才墓西南,龙王庙北侧。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昆明湖原始淀泊不成规模,没有名称,更无明确的相关历史记载。最早文献记载的昆明湖名称始见于金元时期的笔记、游记,万寿山称瓮山,古昆明湖为“瓮山泊”、“大泊湖”,元末也称“西湖”,明朝至清朝乾隆初年,又叫“西海”、“金海”。经过金、元、明以及清初的不断开发,北京西北郊地区已经是风光明媚的北国江南,成为世人争相游览的风景名胜地、京城重要的水稻主产区域,西湖水担负着为城市供水、接济漕运交通、灌溉田地、景观用水等诸多的重要功能作用,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等皇家御园的兴建,使湖水分流供不应求。明末清初,西湖经常在夏季的雨后泛滥,冲毁堤岸,对湖东面的农田及地势较低的畅春园等处构成威胁。1749(清乾隆十四年)冬天,乾隆整理京西北郊的水系,修整了西山、玉泉山一带的水道和泉眼,拓展疏浚西湖扩大蓄水容量。《万寿山昆明湖碑》碑记记载:“就瓮山前,芟苇茭之丛杂,浚沙泥之隘塞,汇西湖之水都为一区”,使“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1750(乾隆十五年一月),挖湖工程完工后,乾隆皇帝颁布谕旨定名昆明湖。昆明湖挖湖工程,既是北京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园林的规划建设工程。乾隆皇帝动用国库征集民工进行的西湖拓展工程,汇集西山一带的全部泉水扩大湖面,将原西堤(由瓮山西北角蜿蜒东南经龙王庙的湖东岸)东移到今文昌阁一线,修筑整齐的条石驳岸,建三孔水闸“二龙闸”控制东流水量,面积是原来的两一三倍。同时,按照造景所需,在昆明湖西部重新修筑一道纵贯南北的长堤,将湖面划分为大湖、西南湖、西北湖三个水域,每一湖中各堆筑一座岛屿,即南湖岛、藻鉴堂岛和治镜阁岛;在大湖的西北开凿河道往北绕经万寿山西麓,沿山的北坡曲折弯转流通成为后湖。这就建成了现在昆明湖的模样并一直延续至今。

2.2南湖岛景观的形成

清漪园未建成以前,此处原为西湖堤岸的一部分,乾隆十四年(1749)拓展西湖时,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土堤,使其成为一个水岛。南湖岛的预留,不仅延续了该处的历史脉络,丰富了园内的人文景观,而且完善了构图,填补了山水空间的空白,实现了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完美结合,堪称妙笔。随后乾隆皇帝又命工匠在岛上堆石成山,建造望蟾阁、月波楼、鉴远堂、龙王庙、澹会轩等建筑。南湖岛环岛以整齐的长方形大块料石砌成泊岸,除部分临水建筑外,环岛岸边安装了用青白石雕制的栏杆,显示出雕栏玉砌的皇家气派。岛上北半部以山林为主,南半部以建筑为主。主体建筑涵虚堂耸立在北岸山石叠起的高台上,北面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遥相辉映,互为对景。南面又和两边的配楼月波楼、云香阁鼎足相立,构成岛上南北向的中心轴线。建筑两侧的广润祠和澹会轩建筑群分别构成岛上东、西两侧的南北向轴线,3条轴线各有一端延伸至岸边成为码头或水榭。北高南低的地势,不仅突出了岛上山峰的高耸态势,还与十七孔桥和桥边廓如亭构成了起伏变化和彼此呼应的轮廓线,同时也遮掩了南面低矮密集的建筑群。南湖岛四面环水,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岛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西湖过去的历史风貌,不论在堤畔岸边,还是湖中山上,南湖岛作为最大岛屿一直是昆明湖辽阔水域中最具魅力的风景。咸丰十年(1860),南湖岛上的部分建筑被英法联军焚毁。南湖岛现存建筑为慈禧重建颐和园以后的规模,有涵虚堂、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景观。[1]

2.2.1广润灵雨祠

   龙王庙广润灵雨祠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在明代西湖东岸龙王庙的旧址上重新修建的,其历史年代悠久。广润祠建成后,清宫将每年在万寿山后黑龙潭举行的求雨祭祀活动挪到清漪园。依照玉泉山静明园中龙王庙的祭祀规制,每年夏季按照惯例指派大臣到广润祠拈香行礼,以求龙王爷保佑及时下雨润泽天下的农田。象历代封建帝王一样,如遇大旱之年,乾隆皇帝要亲自到广润祠行礼致祭,祈盼甘霖普降。在清漪园历史上,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五十一年(1786)、五十四年(1789)、五十七年(1792)、六十年(1795)先后6次亲至广润祠瞻礼。1795614日,已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在广润祠龙王爷前祈雨灵验,当晚便大雨滂沱。第二天,乾隆皇帝亲临广润祠向龙王爷当面谢雨,并将祠庙增号为“广润灵雨”。嘉庆皇帝继位后,按照先帝的惯例每年谴官到广润灵雨祠中祭祀龙王,他本人几乎年年亲到广润灵雨祠内拈香祭祀祈雨。嘉庆十七年(1812)五月初六日,嘉庆皇帝从广润灵雨祠祭祀后,在返回宫中的半路上,甘霖就从天而降。第二天,嘉庆皇帝也跑到广润灵雨祠内拈香虔谢,将“安佑普济”龙神封号后面加上“沛泽广生”4字,并命以后每年春秋两季谴官致祭。咸丰十年(1860)广润灵雨祠被英法联军焚毁,龙神祠殿宇及祭器俱无存。此时期,清宫在广润灵雨祠原址上临时用木材支搭一个天棚,大臣们便在天棚中进行求雨祭祀活动。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重建广润灵雨祠。

2.2.2涵虚堂

南湖岛上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名涵虚堂,位于青石堆造的山峰北侧坡顶处。建筑坐南朝北,面积376.6平方米。南北各显5间,北面接抱厦3间,四周出廊。单层勾连搭歇山式屋顶,上有吻兽。木板支条天花,绘旋子小点金彩画。外檐装修明间灯笼锦4隔扇,有蝙蝠卡花,中间带帘架门。次、稍间为灯笼锦支摘窗。北面外檐匾“词林春丽”,内檐匾“鸿凤懿采”,楹联“玉案香分花有影,瑶阶月静露无声”。南面外檐匾“涵虚堂”,楹联“天外绮霞横海鹤,月边红树艳仙桃”涵虚堂由原清漪园望蟾阁改建而成。望蟾阁始于乾隆十九年(1754),建筑形式仿照武昌长江岸边的黄鹤楼,阁巍峨3层,隐现在天光水色中,虚无飘渺,有仙山琼阁的意境。建筑完成后,乾隆皇帝共12次登阁,留下14首五言和七言律诗。乾隆三十八年(1773)望蟾阁进行大修,工程为拆卸拨正,墩接檐柱,挑换大木、角梁、椽望、斗科、头停,添补琉璃瓦料,内里挑换板墙、楼板,楼梯装修。添安青白石门桶2座,四角满背城砖,签钉竹席檐网,油画裱糊,挑换大料石岸、青沙石栏板。两边斜廊下面山石酥散,拆堆排码,勾抹油灰。乾隆三十九年(1774),望蟾阁后泊岸未按奏准满铺石板,只用灰土夯筑,以至1775年春发生迸裂,后改铺石板,发生此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是因为负责工程的人员偷工减料,但望蟾阁的地基南湖岛开始施工时正值冬季,其基础虽经过缜密和精心的建造,但放水以后,一冻一化,水岛便开始沉降,也使环湖的路面高低不平,湖栏倾斜。乾隆皇帝在游园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便责令内务府对工程进行补修,并将负责原工程的所有官吏从上至下给予了降职、降级、罚俸、赔偿等严厉的处罚。但此后若干年里,南湖岛的基础下沉一直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根治,使岛上最大建筑望蟾阁的安全和巩固受到威胁。而望蟾阁三层的建筑形式,又承受着来自西北方向的巨大风载,再加上山石和木结构自身的重量,对基础非常不利。于是,清嘉庆朝时三层的望蟾阁便拆改为一层的涵虚堂。建筑质量虽然不会再出问题,但作为观赏和被观赏对象而产生的两种艺术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咸丰十年(1860)涵虚堂被英法侵略者烧毁,光绪十四年(1888)按原样重建。光绪十五年(1889),慈禧太后曾仿照乾隆皇帝在昆明湖中检阅水操战船的规制,亲自登上涵虚堂,坐在殿内检阅水操学堂的官兵进行战船演练。今涵虚堂上悬挂的匾联均为光绪时期大臣们书写,有些匾联的内容还保存着许多望蟾阁初期园林环境与造景的原始信息。望蟾是观赏月色的意思,而涵虚一词所蕴涵的水映天空,月色朦胧的园林意境,形象地再现了涵虚堂与昆明湖所代表的蟾宫仙阁的理想世界。二者的建筑形式虽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涵虚堂的得名却与望蟾阁的创意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涵虚堂的内檐下面还悬挂着另外一块长方木匾,上书:晴川藻景,语出晋人陆机诗:晴川含藻景,高岸被华舟。晴川指明丽的山川;藻景指倒影在水中的自然景象,是对涵虚堂周边山光水态的称誉,极其自然地引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2.2.3岚翠间

涵虚堂北侧下面山洞名岚翠间,此洞面对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水,洞前临湖处有御舟停靠的石砌码头。洞门石额“岚翠间”及两侧墙壁中石镌对联“刊岫展屏山云凝罨画,平湖环镜栏波漾空明。”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匾联大意是,岚翠间内可坐赏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山色湖光:白云凝绕着青翠的山岚,象一幅展开的绚丽画屏;湖平似镜,环砌雕栏,天光云影在水波中荡漾。在人工堆砌的大型假山中间,建造上下通连的山洞,既节省人力和物力,又为湖中的岛屿平添了一处神秘而别具特色的景观。岚翠间的建筑特点与后山绮望轩大殿下面的山洞造型类似,手法如出一辙,只是环境不同而得景有别。岚翠间对面是青翠连绵的山峦和苍茫无际的湖水,其宽阔、开朗的境域比绮望轩山洞所处的山林小景更胜一筹。

2.2.4月波楼与云香阁

龙王庙后面建云香阁,与涵虚堂西面的月波楼对称鼎立,而月波楼又与前院的建筑在轴线上保持一致,成为一组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群。月波楼和云香阁造型相同,均为两层,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有廊。歇山、悬山式顶,上有吻兽。圆柱,青石柱础。月波楼与云香阁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是清漪园早期建筑之一。同年,乾隆御制月波楼诗中有注“鉴远堂之后为月波楼,登楼则后湖之水在我几席。月夕涌金,荡漾堤影,苍茫几不知前后湖矣。”但此湖光潋滟的月下美景乾隆皇帝并未目睹过,因此在其诗中出现湖上层楼号月波,月波之趣竟如何?偷闲来亦片时去,佳景终难一揣摩。曾无一夕宿楼中等句,为后人留下了美妙无比的艺术空间。月波楼在清漪园时期陈设以典籍为主,咸丰九年(1859)清漪园被毁前一年的陈设档案记录,月波楼上下墙面上悬挂、粘贴着宫廷画家创作的花鸟画,楼上、楼下的各式家具上摆满了各种名目的图书、册页,其中有乾隆皇帝平定金川、平定苗疆、平定新疆、平定安南、平定台湾等战图册页,第二年与建筑同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重建月波楼和云香阁。

2.2.5澹会轩

澹会轩,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57.4平方米,高3.49米。面阔5间,前后檐廊、南北穿堂。硬山顶,有4吻兽,苏式彩画,圆柱,青石柱础。北面匾额“鸿风懿采”,楹联“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涌千峰宿雨收”。南面匾额“风日娱怀”,楹联“晚晴鹭立波心玉,春煖鱼抛水面纶”。乾隆五十八年(1793)御制澹会轩诗“有情能无会?其会不一矣。会于动逐物,会于静近理。澹者静之类,会于斯为美。曰美亦絮言,试观轩前水。颜渊事四勿,盖合澹会旨。”水中蕴涵动、静、物、理,动由物生,理因静得;四者合一,方为澹会。

2.2.6鉴远堂

鉴远堂位于颐和园南湖岛南岸,坐南朝北,南侧面水,可凭窗南望昆明湖水和凤凰墩。鉴远堂始于乾隆十五年(1750),是清漪园早期建筑之一。乾隆年间,皇太后居住在东堤以东的畅春园,乾隆向母亲请安后,有时就近到此传膳或处理政事。每年至广润灵雨祠祭祀后,也要来鉴远堂内休息。道光年间,道光皇帝一年数次亲至龙王爷前叩拜祈雨,在祭祀仪式完毕后,就在鉴远堂内摆安膳桌,一边用餐,一边欣赏窗外湖中的景致。咸丰十年(1860),鉴远堂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在原址上重建并沿用原名。“戊戌变法”失败后,鉴远堂成为大阿哥溥儁读书的地方。现在的鉴远堂位于月波楼南北轴线的最南端,坐北朝南,建筑南面临水,下层坎墙,上层为窗。鉴远堂南北各显5间,前、后出廊,面积161.3平方米,高3.33米,歇山卷棚顶,圆柱,绘苏式彩画。

2.3南湖岛的植物生态资源

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被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视为生物和人类的生态资源。

南湖岛生态资源以绿色植物为主,绿地面积约4690㎡。南湖岛大致分为两类空间类型,一类是以建筑为主的庭园空间即宫廷区,由乔木、小乔、灌木三个构景层次;另一类是以植物、地形相结合的林下线性空间,由乔木、小乔、灌木、地被四个构景层次。南部庭园是以建筑为主植物为辅的围合性空间,具有私密性、隔离性,给人带来亲切感、安全感。植物与建筑相互配合,即软化了建筑的硬直轮廓,又使其空间感得到丰富和改善。北部山林则是道路与植物相结合的林下线性空间以及山林与水岸相结合的林缘线性空间,通过曲折蜿蜒的园路,不同形态、大小的植物,山石等结台起来,营造出不同植物景观空间,使人产生“步移景异”的景观感受。

植物是南湖岛不可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岛上的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古树是园林中的活文物,也是体现园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指标。颐和园全园现存古树1620株,南湖岛遗存古树41株,占全园古树数量的2.5%。其中寺庙区有古树侧柏15株,古树桧柏8株;宫廷区有古树侧柏7株,古树桧柏1株,名木木香2株;东北山林区有古树侧柏6株,古树国槐3株,名木京桃1株;西部山林区有古树桧柏1株;共计古树41株,名木3株。

3.城市化对南湖岛景观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北京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结晶,城市化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发展的,是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

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第一,近郊区农村的城市化,这里是北京城市化推进最快的区域,也是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区域;第二,区县新城进入规划范围农村的城市化,这一区域随着区县新城的建设,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第三,小城镇中心的农村城镇化,第四,一般农村地区的新村建设或郊区新型社区建设,这里的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但随着政府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文明向这里渗透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颐和园南湖岛属于近郊区农村的城市化。[2]

3.2对南湖岛景观植物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影响

在追求和谐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人们对城市绿地的要求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绿色”,而且也逐渐厌倦了整齐划一、由单一植物组成的园林景观。大众的园林美学品味在逐渐提高,期待着更加多态、更为自然的园林,而这些都需要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作为支撑。同时,城市绿地、城市园林除了提供休闲之地外,还具有其他诸如生态安全、科普教育等多种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具体到北京的城市发展对颐和园南湖岛景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可以简单总结如下:第一,城市化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第二,由于旅游点的开发和人类活动加强,导致珍稀植物资源量减少、分布区缩小。第三,城市化为外来植物物种的入侵创造了条件。一是在城市环境中,由于物质流动和人类流动量巨大,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二是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由于大面积人为引种外来植物品种,造成大量本地原生植被逐渐被外来种替代,以至造成本地原生植被消失,给当地植物多样性带来极大的危害。第四,随着城市发展和园林美观的需要,引种的园林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3]

4.束语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国家治国理念的新发展。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生态文明的提出,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目前的资料看,在城市化对颐和园景观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中,大多数仍停留在对现象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描述的层次上。今后颐和园应更全面系统地、定量地研究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建立空间梯度定位研究站,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以获取系统化的资料,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手段,从时空梯度上更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二,倡导和开展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以揭示城市化干扰对植物多样性产生危害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导致物种灭绝的遗传基础,以便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物受害的本质。第三,积极开展模拟试验研究,通过多因素控制技术,分析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过程和植物对城市化的响应机制。第四,还应加强城市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法规研究,提高城市规划者和旅游者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为真正意义上改善和保护城市地区植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颐和园管理处.颐和园志[M].北京:中同林业出版社.2006

[2]   McKinneyM L Urbanization as a major cause of biotichomogenization [J]BiologicalConservation2006127247-260

[3]   石光裕,马克平.齐齐哈尔植被特点及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建议[J].高师理科学刊,1982(2)6469

听说转发文章

会带来好运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