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方一草·论伤寒(二)

 jr780425 2021-09-17
图片
图片
条文背诵
图片

康治本《伤寒论》第四十六条:阳明之为病,胃实也。

图片

图片

前言

图片

 一方一草·论伤寒(一)探讨了康治本《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往后五期,笔者将先行对六经提纲条文进行探讨,以方便读者对《伤寒论》六经病证有一个提纲式的、统领性的了解。本期探讨阳明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条文解读

图片

康治本与宋本对比

1



康治本《伤寒论》第四十六条“阳明之为病,胃实也。”是阳明病的提纲证,与宋版《伤寒论》第一百八十条“阳明之为病,胃也”,含义基本一样。康治本论阳明病共四条,宋本则有八十四条,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的不断解读、发展和完善,但核心意义康治本已经阐明。

何为“胃”,何为“实”

2



“胃”不是脏腑辨证中的“胃”,应该理解为人体的“里”,包括现代医学上的食道、胃、大小肠等。阳明病的“实”很容易仅仅理解成大便秘结这一实,其实含义要广泛的多,指“实证、热证

阳明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3



大便难、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脉大有力、口渴、烦躁等。

阳明病的实质和类方

4



阳明病是病邪突破人体的太阳和少阳防线,战场深陷阳明之里,此时邪最盛,人体抗病之阳气也最盛,津液耗损不足呈现里实热证,此阶段如还不能消灭病邪,人体往往会陷入阴证。阳明病一般分为经证和腑证,经证为单纯的无形之热在里的白虎汤类方证;腑证是热与便结的承气汤类方证;此外还有热与诸病理产物相结合而产生的证候:热与水互结的茵陈蒿汤类方;热与痰结的陷类方证;热与瘀血互结的核承气汤类方证。

二点说明

5



对比太阳病,阳明病提纲证并未论及脉象。可见脉象在诊断阳明病时并非必须或重要的依据,而是通过症状即可明确予以诊断。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中的胃痞、胃痛、呃逆等虽病位主要在胃,但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往往并不属于阳明病范畴,而是根据各病表现的脉证分属各经或其变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医届珠玉

图片

卢觉愚云:伤食、食中不得称阳明病,以其无热毒,且不作全身证候也。白虎证虽只有热毒,然其全身证候,与阳明病为同一性质,故亦称为阳明病。

山田正珍云:实为邪实,乃腹满、便结之病,故曰胃家实。凡平人肠胃素虚,有邪陷之,则成三阴下利、呕吐诸虚寒证;肠胃素实,有邪陷之,则成阳明腹满、便结、谵言妄语、身热自汗诸实热证。是非邪之有寒热,皆从其人固有之虚实而化也。

汤本求真云:凡恶寒者,毒害性物质欲从汗腺逃遁之机也,表即汗腺所在,故太阳病必恶寒,或恶寒发热;少阳病则位置距表稍远,在于表里之间,例当和解,不必由汗解,而犹有汗解之机,则往来寒热是也;阳明病之位置,距汗腺尤远,乃反接近肛门,绝无汗解之望,舍攻下无他法。

图片

泻心医案

图片

患者郑某,38岁,乃吾同学之妹,2020年11月12日在同学家首诊。患者脸色略显暗红,大便一周以上解一次,坚硬难以排出,心中莫名的烦躁,夜寐不安,脘腹胀,胃纳差,口干口苦,口气重,时发口腔溃疡,舌红脉有力略弦。处大柴胡汤加厚朴20克、芒硝6克。因药代煎,嘱其芒硝冲服,第一天两包药后大便若不行可连服第三包并加大芒硝用量,大便行后,停用芒硝,其它药则继续按常规服用。两周后来医院复诊,大便2-3日一行,排便顺,无口干口苦口气,无烦躁,夜寐安,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和精神。后用大柴胡汤加减调理月余,大便保持日一行,顺畅,脸色红润,无不适。

讨论



大便难的患者,每次门诊都能遇到,该病例是典型的阳明大承气汤证。临床面对类似病人,本人大多以大柴胡汤加减替代大承气汤,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汗”“下”法的“中病即止”原则,便秘患者服用大承气汤一般当天即能排便,便秘厉害的第二天排便,服用大承气汤的排便效力相当强,且奇臭异常,需要较好护理,否则可能导致拉稀不止,产生变证;二是大柴胡汤加厚朴、芒硝后,取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之意,但芒硝用量较少,总药味增加,能和缓攻下效力,嘱宿便排出后即停用芒硝,以防过度下利;三是,便秘患者一般都有津液损伤或素体阳盛,在宿便排出后,仍需一段时间调理。停用芒硝,即用大柴胡汤(此时多一味厚朴)对里实证进行调理。另外,医保规定必须要5味药以上才能开出处方,也给临床医生尤其是经方医生带来很多的困惑,不得不对经方进行加减或合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泻心刍议

图片

六经之义:

《伤寒论》六经名称虽然与《灵枢》的经脉名称相同,但含义完全不同。《伤寒论》的六经是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分类和概括,按疾病的病位、病性和治则将疾病分成六类,借六经进行命名。其与疾病的传变无关,六经之间虽然存在疾病传变和规律,但并非按经脉的传变顺序进行,在临床中大量病例存在直中、并病、合病及兼证等情况。《伤寒论》六经的命名直接体现了病位和病性,隐含着治法,如太阳病,表明疾病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治法为“汗”,六经病位、病性及治则见下表。

病名

病位

病性

治则

太阳病

少阴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阳病

半表半里

厥阴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方一草

真·善·美

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