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防己茯苓汤医案 丨作者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第95篇原创文章 防己茯苓汤是金匮要略里用来治疗皮水为病的一个方剂,老中医们根据其主“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等证,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子痫、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浮肿、心性浮肿等属脾虚失运,水湿潴留四肢皮中等病症。
防己加茯苓汤:防己三两 黄芪二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1、临床验案举例 1.全身浮肿腹大腰粗 《谦斋医学讲稿》:某男,28岁。病浮肿1年,时轻时重,用过西药,也用过中药健脾、温肾、发汗、利尿等,效果不明显。会诊时,全身浮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脉象弦滑,舌质嫩红,苔薄白,没有脾肾阳虚的证候。进一步观察,腹大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脯不闷,能食,食后不作胀,大便每天1次,很少矢气,说明水不在里而在肌表。 考虑到《金匮要略》所说:“风水”和皮水”,这两个证候都是在肌表,但风水有外感风寒症状,皮水则否。所以不采用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发汗,而用防己茯苓汤行气利尿。汉防已、生黄芪、带皮苓各15g,桂枝6g,炙甘草3g,生姜2片,红枣3枚。服2剂后,小便渐增,即以原方加减,半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患者全身浮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但其腹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膈不闷,能食不胀,知水不在里,而在肌表。故服防己茯苓汤通阳利水而愈。 2.肾炎 《金匮要略浅述》卷中:某男,6岁。患肾炎已4个多月,面色苍白,四肢浮肿,精神疲倦,汗出恶风,食纳不佳,小便短少(化验室检查:红细胞0-1,白细胞0-3;蛋白+++),舌质胖淡,脉缓无力。 此脾气虚弱,卫阳不振之故。宜振奋卫阳,健脾制水为治。用防己茯苓汤加味:防己6g,茯苓10g,黄芪6g,桂木5g,甘草2g,白术6g,陈皮3g。服5剂,食欲稍好,小便增加,再服5剂,浮肿消退,精神好转(小便化验:蛋白+)。 后用参苓白术散加芡实、黑豆、粳米,共研细末,加糖和匀,蒸熟作健脾糕常服。半年后,据其家长云:患儿小便经多次化验正常,已恢复健康上学。 按语:本案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肌肤所致。防己茯苓汤功可益气通阳,利水消肿,故投之取效。(此防己茯苓汤合防己茯苓汤之意,后期健脾当为肾炎后期护理重点) 4、肌肉颤动。张明亚医案:杨某某,女,53岁,农民。1985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近两年来常感四肢肌肉阵发性跳动,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来诊见:形体肥胖,面白睑肿,肢体肌肉颤动,时作时止,甚则筋惕肉颤,纳差乏力,小便短少。动则汗出,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脾虚水泛,饮阻阳遏。治宜健脾制水,通阳化气。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味:防己1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黄芪20克,炙甘草6克,附子,白术各10克,水煎服。服药5剂小便增多,颤动大减,继服5剂,诸症咸安。改以六君子汤调治逾旬,以防饮邪复聚。(黑龙江中医药1989;<4>:33) 按语:脾虚不能制水,水泛四肢,留积不去,阻遏阳气输布,邪正相争而发为肌肉颤动之证。正如《金匮发微》所云:“水渍肌肉,则脾阳不达四肢,而四肢肿,肿之不已,阳气被郁,因见筋脉跳荡,……”今拟防己茯苓汤振奋脾阳,化气行水,更加附子、白术温阳健脾,药证合拍,故见效迅捷。 5、肥胖。海崇熙医案:丁某某,女,46岁,1979年3月16日诊。自诉近年来身体奇胖,伴有倦惰,头昏,胸闷稍劳则喘,行动艰难,经闭14个月。诊得身长158厘米,体重90.5公斤,肥胖对称,腹壁厚实,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脉象弦滑,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此属脾阳虚衰,水停血闭。治宜益气利水,兼通血分。拟防己、桂枝、红花各10克,茯苓、黄芪、马鞭草各30克,炙甘草5克。 服10剂,遇劳则喘闷减,月事通,头昏及倦惰亦有好转。原方减红花、马鞭草,加荷叶、泽泻、陈皮各10克j服30剂,腹壁柔软,体重及血压均有下降,症状基本消失。继以原方每周服5剂,约半年共服药180余剂,诸症悉除,体重下降至72公斤,血压稳定在120/90毫米汞柱,身体轻便,行动自如,停药观察2年,疗效巩固。(国医论坛1989;(2):18) 按语:肥胖病以脂肪臃积、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为特征。该例患者年逾四旬,脾阳渐衰,室内操作,活动量微,致使肌体废物堆积,代谢失常,隧道阻塞,水裹血闭,形成肥胖病患。防己茯苓汤助阳益气,除湿蠲饮;加红花、马鞭草通经隧而孤湿邪;加陈皮理三焦之气;泽泻、荷叶祛脂化饮,助防己、茯苓通调水道,推陈出新。脾阳健,三焦畅,湿除肥减身爽,故病若失。 2、防己茯苓汤方论选录
1.赵以德:“此证与风水脉浮用防己黄芪汤同,而有浅深之异。风水者,脉浮在表,土气不发[,用白术、姜、枣发之。此乃皮水郁其荣卫,手太阴不宣。金郁者泄之,水停者以淡渗,故用茯苓易白术;荣卫不得宣行者,散以辛甘,故用桂枝、甘草以易姜、枣。《内经》云:肉蠕动,名曰微风。以四肢聂聂动者,为风在荣卫,触于经络而动,故桂枝、甘草亦得治之也。”(录自《金匮玉函经二注》卷14) 2.徐彬:“皮水……四肢聂聂动,以申明水气在皮肤中之状,而后皮字义晓然矣。药亦用防己黄芪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湿不在上焦之荣卫,无取乎宣之耳。”(《金匮要略论注》卷14) 3、汪 昂:“本方(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姜、枣,加茯苓(为君)、桂枝,名防己茯 4.沈明宗:“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人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 5、吴谦:“皮水之病,是水气相搏于皮肤之中,故四肢聂聂动也。以防己茯苓 汤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2工) 6、黄元御:“阳受气于四肢,皮水为病,阳衰湿旺,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之中,郁遏风木之气,故四肢聂聂动摇。《左传》:风淫末疾,譬之树在风中,根本未动,而枝叶先摇。防己茯苓汤,甘草补中而培土,黄芪、桂枝宣营卫之郁,防己、茯苓泻皮肤之水气也。”(《金匮要略悬解》卷10) 、 7、矢数道明:“防己利水去湿不分表里三焦,善能利水去湿,借桂枝治风湿汗出,借茯苓去皮肤水气。总之能散外表之湿。黄芪补表虚,去表水,桂枝补表虚,茯苓逐里水,甘草补中利水。近似防己黄芪汤,或为木防己汤之附方。”(《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解析:皮水为病,多由水肿实证迁延失治,日久损及脾阳,或因劳倦伤脾,脾虚运化无权,阳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停聚而成。脾主四肢、肌肉,水气外溢,潴留于四肢皮中而出现四肢浮肿,肢体沉重疼痛。四肢聂聂动者,形容四肢肌肉肿处悯动如风吹树叶样轻微而动。前人根据其证型推断,当有“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等症状。 本方所致病机为:脾虚失运,水湿潴留于四肢皮中而致皮水防己茯苓汤立方本意在于通阳化气,表里分消。防己伍黄芪,走表祛湿,使水从外而解;桂枝配茯苓,通阳化气,令水从小便而下。本方利水之势较缓,可用于水肿兼有正虚之候,如慢性肾炎水肿、尿毒症、妊娠期高血压及羊水过多等病。 3、方药解析 本方配伍特点:防己茯苓:走表,通腠理,去水湿,“利大小便,主水肿,通行十二经”(《本草纲目》卷3),助茯苓利水消肿,茯苓渗湿利水以消肿,健脾扶正以杜生湿之源,一药二用,标本兼顾。共为君药;桂枝:通阳化气行水,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为臣药。黄芪:益气健脾,且可补卫实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整个方剂补中有利,扶正祛邪,两相兼顾。其中茯苓配桂枝,一温一利,通阳化气利水之力更强;桂枝配黄芪,通阳行痹,振奋卫阳,使肌表皮中之水湿易散;黄芪、甘草、茯苓三药相伍,健脾益气,使脾之运化有力,水湿不再停留,为治病求本之图。诸药合用,则脾气健,水湿散,共奏益气通阳,利水消肿之功。方以防己、茯苓为君药,制成汤剂,故名防己茯苓汤。 防己与防己黄芪汤的区别:防已茯苓汤由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姜、枣,加桂枝、茯苓而成。二方均有防己、黄芪、甘草以益气利水,为治水气在表所致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以防已、黄芪为君,白术为臣,方中补益药偏多,故适用于风水表虚证,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病位较浅;防己茯苓汤以防己、茯苓为君,桂枝为臣,全方重在通阳利水,故适用于皮水而气虚之证,症见四肢皮肤肿盛,按之没指,(因水气阻隔而反)不恶风,身肿而冷,四肢聂聂动之状。因聂聂而动,可见阳气有外发之象,所以用桂枝黄芪助达表之力以助水气外发。防己茯苓利水驱水。 1.关于防己 《本草求真》卷4说:“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 2.关于四肢聂聂动 聂聂,枝叶动摇貌。四肢聂聂动,是形容四肢肌肉瞤动的样子,即肌肉有轻微跳动。由于水湿潴留于四肢皮中,则阳气被郁,邪正相争,故四肢肌肉有轻微跳动。正如《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2l所云:“皮水之病,是水气相搏在皮肤之中,故四肢聂聂动也”。 3、本方茯苓用量独重,所以汪昂、王旭高等均以为茯苓是君药。但方中之防己,既能开泄腠理,使水湿从肌表外出;又能通利水道,使水湿从小便下行,因此防己亦应为君药。对于方中的桂枝,沈明宗认为“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王子接认为:“解肌散邪,兼固阳气”;王泰林则谓“宣卫阳以解肌”,总不离解肌、和营卫之论。诚然,水湿郁于皮肤,营卫因之壅滞而失和,但温阳利水,表里分消,则营卫自和,这与外感风寒表虚所致营卫失和者不同。桂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与不同药物的配伍密切相关,邹澍指出:“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本经疏证)卷4)。所以,“方中桂枝意在温阳化气,以助利水退肿之功,并非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以上医家强调桂枝行阳化气,或宣通卫阳,亦有切合方义的一面,但与解肌散邪,调和营卫合论,未免使后学无所适从,应加以辨别”(《中医历代方论选》)。 4、临床经验总结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皮水证。临床应用时以四肢浮肿,聂聂动者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 3.本方现代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子痫、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浮 4、若皮水病人而内有郁热者,不宜应用本方。里水证,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者,本方不宜使用。 5、《备急千金要方》卷8将其去黄芪,加白术、生姜、乌头、人参,即用防己、乌头、桂枝、生姜等发散风寒之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治疗血气虚弱,风寒侵袭,以致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之“历节风,四肢疼痛如锤锻,不可忍者”。 6、《圣济总录》卷20将本方去桂枝、茯苓,加麻黄、白术以发汗散寒,益气健脾,燥湿固卫,“治风湿痹,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普济方》卷24 7、以本方去黄芪,加桑白皮、麻黄以利水消肿,赤芍药以散瘀止痛,“治脚气痹挛肿闷”。此外,《普济方》卷251将本方去黄芪、茯苓,加防风,名防己散(《备急千金要方》卷24亦有该方,但无方名),以“解芫花毒”。
行走秦山楚水|传承古方中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