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团练使最早出现于唐至元年间,全称为团练守捉使。安史之乱前只在个别地区短时期内设置。安史乱起,在部分藩镇或属郡设置都团练使、州团练使。都团练使自乾元元年(758)起陆续置于江西、宣歙、浙东、福建、湖南、黔中等不设节度使、都防御使的地区。 黄巢起义后,藩镇势力更加强大,都团练使渐升为节度使。代宗时,宰相元载为笼络人心,所授刺史悉兼团练使。大历十二年(777)五月,唐王朝诏令除都团练使外,各州团练使全部废除,但不久又部分恢复。 因此,在唐代,团练使即某一州的地方军事长官,官阶与节度史相同,区别只在于地位的高低、迁转的先后、俸钱的多少及是否授予旌节。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历史背景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而在那段时间,朝廷里新提拔的都是王安石的人,那意思是说我不和王安石的人一起玩,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另外一句话是生事,生事就是瞎折腾的意思,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朝廷里的人都是王安石的人,跟着王安石一起瞎折腾。 这下子被人抓住了把柄,有人就告发苏东坡讽刺朝廷,还有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证据,更加证明苏东坡反对新法!当时的宋神宗正是一心要变法的时候,看见这个刺头这么讽刺新法,勃然大怒,让人赶紧把苏东坡抓来问罪。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马上,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前脚后脚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宋代,团练使一职多为虚衔,为武将之兼衔,官阶高于刺史,低于防御使,并不在本州任职领兵,即相当于现在的“按县团级待遇”的调研员之类。 苏东坡的团练副使,就更是一个赋闲类的官职了,但因其官阶并不低,“官大一级压死人”,所以郡守对他也是很恭敬的。 团练副使只是个安置犯官的虚职,职位不仅相当低微,且无实权,其实,苏轼被被贬在黄州当副团练使期间,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员对其都是非常照顾的。因为按照宋代的官员管理规定,某个官员被贬在某处后只能在某处的辖区范围内活动,换句话说就是禁足,或者称软禁。也就是说,当年苏轼被贬在黄州后,活动范围只能是黄州的境内,按照宋代黄州的管理规划只有现在的黄冈市的一半面积。 现在黄冈市的面积很大,约1.74万平方公里。黄冈市下辖麻城、武穴两个县级市,红安、团风、黄梅、蕲春、浠水、英山、罗田七个县,以及黄州区。不过,北宋的黄州管辖范围只相当于现在黄冈市管辖范围的一半,也就是说,只有不到0.9万平方公里罗田、浠水、蕲春、黄梅当时隶属于蕲州(治蕲春)。 而且,在宋之前黄州除了一个赤壁外,其他都是一直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位置,尽管风景秀丽迷人,却一直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可供文人墨客可供留恋的瞻仰的。这对于一个才华横溢充满理想人来说无异于是宣判了死刑。 不过,好在当时苏轼的粉丝比较多,他一贬谪到黄州便有鄂州的地方豪绅潘大临便携酒乘舟去了黄州拜会于他、宽慰于他,使得其郁闷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并开始重新审视新的环境和生活。 这时,一代文豪才发现自己竟然来到了一个凤凰宝地。原来黄州对岸的的鄂州历来都是王侯将相竞相争夺位置,且各种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当时的鄂州下辖江夏、武昌、蒲圻、嘉鱼、崇阳、永安,也就地图上长江在湖北画圈转弯位置的所有地方都是当时鄂州辖区。 于是乎,他便不顾朝廷的禁令,三天两头便偷跑到鄂州游览名声,赏花赏月,吃肉喝酒,念佛写诗,登西山遥想吴王,望樊川祭奠三国英雄......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游览鄂州时留下的诗句竟然高达百首之多,比自己写自己的谪居之地黄州还多。可惜,随着年月的流逝,有些诗句已经散失了。 尤其是“菩萨泉、潘生酒、东坡饼”,更是爱不释手。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苏轼与鄂州有缘。在人世间的岁月长河中,可歌可泣的苏轼已经渐行渐远,但他的情怀、良知、才华永驻人间,他留存的诗文意味深长,将永载鄂州的千秋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