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日三巨头(三菱、NGF、氰特)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产品差异性分析

 柒国联军 2021-09-19
沥青基碳材料
本文来源:原创
精彩文章现在开始
图片

0
导语


由中间相沥青制备的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因其超高模量以及超高导热的特性,一直是沥青基碳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上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碳化物公司(现被比利时索尔维收购,但人们仍然习惯称为氰特)成功开发了油基中间相沥青的规模化生产技术,1976年建设完成了一条 230t/a的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生产线,从公开资料来看,该规模产能持续至今。1981年新日铁公司开发了煤基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制备工艺技术,1995年新日铁与新日本石油共同成立了日本石墨纤维公司(NGF),目前产能为180t/a。1991年日本三菱开发了煤基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目前产能为1000t/a。这三巨头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可以大规模、稳定化生产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产品的公司。我称之为美日三巨头-三菱、NGF、美国氰特。

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出现了一股沥青基碳纤维热潮,包括杜邦、康菲石油在内的巨头都曾涉足这个领域,但都因种种原因放弃了该领域。国内科研单位山西煤化所、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东华大学等都对该领域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至少有超过5家企业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和制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虽然近些年,我们进步很大,但是我们的产品无论从性能、规模、多样性、成本等方面,都仍不能对美日三巨头产品产生竞争力。今天我们单单从美日三巨头的产品性能分析,看看美日两国技术差异性。

1
美日三巨头主要产品牌


图片
图片
图片

2
差异性分析


1、产能

从公开资料看,日本三菱产能1200吨,氰特产能230吨,NGF为180吨,三家合计产能超过1600吨。其中三菱的产能远超氰特和石墨纤维公司。虽然三菱产能超过1000吨,但相对PAN基动则上万吨的规模看,也是小巫见大巫了。这最主要的还是因为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产品,主要应用在航天方向,昂贵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其民用方向,目前三家的产能,可以完全供应全球的航天应用需求。这是几家公司一直没有扩大产能的主要原因。

原料产能是限制纤维产能最主要的环节。因纺丝、热处理都相对容易复制扩大规模,而中间相沥青一般是间歇式釜式反应,因为热效应关系,单一装置产能很难做到很大,这是限制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三菱集团是这三家企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具有针状焦生产装置、PAN基碳纤维生产技术、萘系中间相沥青合成技术,无论从原料还是到后续纺丝、热处理其技术都是国际领先,这可能是它产能领先的一个原因。

氰特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业务,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已经几经转手,但无论是以前的阿莫科、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还是后来的氰特、索尔维,该部门都是其庞大业务中的一个小版块。特别是氰特卖给索尔维之后,从官方网站上,连续纤维也只能查到P25系列产品。有消息分析,高导沥青基碳纤维品种,涉嫌军工板块,索尔维并没有得到授权。仅仅靠低端沥青基碳纤维业务,估计其产能最近不会有太大的释放。

图片
在索尔维官网以THORNEL 为关键词,仅能查到P25低端沥青基碳纤维介绍

日本石墨纤维公司是这三家唯一一家只有沥青基碳纤维产品的公司,公司不大,专业性很强。该公司靠着强大的专业力,丰富的产品规格,一直在高性能碳材料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公司产能一直维持在180吨,规格涵盖长纤、短纤、磨碎纤维等多种规格。因其产品竞争力高,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目前产能足以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通过提高产能,相反降低了产品竞争力。该公司提高产能的愿望也不迫切。

2、丝束分析

从产品规格上看,日本公司的产品丝束大小选择性更大,NGF主要涵盖1-12K的产品,三菱主要生产2k-16k的产品,而美国只提供2K、4K产品。这也许与纺丝技术有关,丝束越大,纺丝难度越大,产品质量控制要求更高。日本纺丝技术全球领先,对沥青纺丝性能研究的更加透彻,对纤维收丝、并丝技术更加成熟,具有能力生产更高丝束的纤维。另外,日本原料为煤焦油或萘系,而美国为石油系,兴许是原料的差异性,造成的纺丝性能的差异性。有资料显示,美国石油系沥青纺丝温度超过360℃,而日本煤系或萘系的纺丝温度可以控制在330℃以下。温度越高,纺丝越困难。总之美国的高性能沥青产品,丝束规格选择性不如日本公司的丰富。

3、性能分析

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的主要特性是高模量,高导热。从单一指标上看,三家公司都可以生产模量超过900GPa、导热超过600W/mK的产品。但综合比较来看,三家产品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

日本两家公司的产品,机械性能更加突出。在高性能纤维中,模量超过500GPa的产品,其拉伸强度都超过了3400MPa。而美国公司产品,最高强度仅为3100MPa,且仅有K1100一种系列,其余强度全部在3100MPa以下。在模量900GPa水平上看,美国公司产品强度为2900MPa(K-800)),而日本两家公司的强度分别为为3530MPa(日本石墨纤维的YS-95A)、3800MPa(三菱K13C6U)。

美国产品更突出导热数据,最高热导率达到了1000W/mK,三菱导热率最高的产品规格为800W/mK(三菱K13D2U),NGF的长纤最高导热率仅为600W/mK,这还是与美国产品有一定的差距的。虽然美国产品的热导率可以做到最高,但超高模量纤维的产品丰富度还不及日本。人们普遍将模量超过700GPa的沥青基碳纤维称为超高模量碳纤维,因为PAN基碳纤维很难达到这个级别。从模量超过700GPa这一个单一指标来看,日本石墨纤维的产品有6种,三菱的产品有7种,美国产品有5种,几家的差别不是很大。但从导热上看,其实几家的产品控制还是有一定差别。美国氰特的所有超高模量的纤维,都可以称得上是高导热纤维(超过铜的导热400W/mK),模量的最低的P-100S纤维,导热率达到了520W/mK。日本石墨纤维公司的xn-80 差不多的情况下,导热只有320W/mK,三菱的K1392U模量同样是760GPa,导热只有210W/mK。三菱更是可以在模量同为900GPa水平上,导热分别做到580W/mK、620W/mK、800W/mK,同时强度几乎不变,这种以导热为差别化的纤维产品,技术难度极高。这种导热率的细分化,可以将纤维的价格分层,有利于市场推广,扩大市场占有率。

总之,美国产品更倾向于“高模高导型”,而日本的可以分为“高模低导型”(相对的)和“高模高导型”,产品线更丰富一些。可以根据应用场所,制定不同的产品类型。

图片


4、纤维直径

从官方给的数据看,美国氰特(P-30有7um选择)和三菱纤维产品都在10um左右,而日本石墨纤维,有7um纤维产YS系列和10um的XN系列。相对PAN基的湿法纺丝,沥青的熔融纺丝对沥青的流变性能要求较高,纤维越细,难度越大,但纤维越细,机械性能越高。可以看出YS系列的纤维比XN系列的纤维机械性能是高一些。从导热数据看,直径对导热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YS系列和XN系列在模量相近时,导热数据并没有太大差别。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纤维模量很高,对后期加工性能操作具有很高的要求,当纤维直径越细,可加工性能越好,有利于复合材料的制备。

3
结论


原料以及工艺的差异性导致了三家产品的规格、性能具有一定的差异。美国的产品规格相对较少,且更多的是高导热产品。日本的产品在机械性能相似的情况下,能做出导热细分的产品,产品选择性更多。产品的多样性可以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所,对降低成本具有推动作用。我们不清楚是不是石油系的沥青更容易制备导热更高的石墨纤维,而煤系更容易控制结构,从而控制热导率。这个只能由我们的工作者,深入研究,加快探究其中的缘由,尽快拉进我们与他们的距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