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简体字,以考古出土南宋官窑学术标本为例

 历史探奇 2021-09-20

杭州是南宋都城,地下埋藏南宋文物丰富。

看到出土的南宋文物,上面有中文简体字,很多人都会怀疑,是不是假的。

一般性的概念里,古代用的都是繁体字,简体字在大陆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没错。

然而,历史往往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复杂得多。

古代有没有简体字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研究证实过。唐代敦煌文书里就有。

今天讲一下南宋有没有简体字?我们用考古事实来说话。

吴山上的杭州博物馆,有一件当年考古出土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窑址的窑具荡箍。上面有“修内司窑置庚子年。。。匠师造记”等铭文。

Image

大家注意看,“修内司”的“修”字!就是明显的一个简体字。一般认为,“修”的繁体字,写作“脩”。

Image

我们再来看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皇城图》,“修内司营”的“修”字,也是简体字。

Image

Image

国务院2013年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之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在该对照表中“修”字没有对应的繁体字。“脩”,其实是“修”的异体字。

这个问题,当年海峡对岸最著名博物馆里的专家,都曾犯过错,这是我亲自经历遇到过的一个事情。可知,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惯性思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专家也会有盲点。如果当时盲从专家的意见,或许就错过最珍贵的资料了。

所以,我们将来若遇到一些文物,带有简体字的,不要快速轻易否定。先检讨一下我们的历史知识够不够丰富?(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