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回顾— 来自猩猩的你 ——《人类起源与迁徙之谜》 主讲嘉宾 李辉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复旦大同中华民族寻根工程研究院院长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任理事 人类是很有意思的动物——人类会思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对存在的各种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是人类和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其他物种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吃饱了就歇下来,想多了反而有害生存。但是人不一样,凡事都要想出一个答案。 所以到了现代社会,我们有一批专业的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家等研究人员去解答普通人没有时间去解答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更久远的、更大范围的、远远超越一个人一生能够涉及到的知识,我们才可能不断突破、不断进步。 我们要知道,我们日常得到的那些知识、理解的那些信息,或者说以为是真的那些东西很可能并不是真的。通过大范围时空跨度的调查,综合信息去分析,你会发现真相有可能跟你的想象完全不同,跟日常得到的认知完全不同。 很多人问我关于养生的问题,比如大多数人以为吃大蒜对身体好,但其实恰恰相反,吃大蒜对身体是有害的。人们都以为吃大蒜杀菌,但是要知道大蒜只有在体外才是杀菌的,吃进体内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很多科学研究都指向这一点,但是人们不知道这件事。所以中国古代修行养生之人是不吃大蒜、葱、韭菜这些的。 说起人类起源,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事情,如果按照经验来说的话,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件事,这不是能够依靠经验来判断的。等人类发展到很长时间,形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式的时候,我们才会回头思考这件事,但距离起源已经过去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现在的我们肯定不可能知道。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不断探索、不断修改、不断逼近。所以我讲我的这本书是几乎接近真相的,不能说是完全接近真相,至少比市场上很多莫名其妙的片面学科的书要更接近真相。 基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全世界所有的人种最大差异在非洲,非洲之外所有的人种差异再大也不会超过七万年,这是我们通过基因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我们说人类是七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然后慢慢扩散的。而非洲内部人种之间有超过20万年的个体差异。 非洲内部的人种非常多样,种族之间差异很大。中非有一种俾格米人,是一种“小矮人”,生活在热带丛林里,身高一米三,寿命不超过50岁,八岁就可以结婚生孩子,整个周期都非常短。而西非有一种大黑人却非常高大。非洲内部的人种差异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但他们因为政治原因都被归为黑人,其实是不对的。 人类起源于非洲,那么从哪里走出来,走的是怎样的路线?一路留下了什么样的遗迹?他们又是怎么生活的?这些事从基因上是无法知道的,那么我们还要做考古。所以我又做基因、又做考古、又做人文、语言、文化的调查研究,只有这些事情都做了,才有可能把人类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综合起来,才能从多角度的视角去研究问题。 我们研究问题,如果只是从单一视角去调查研究,往往是盲人摸象。科学研究、单一学科的研究经常是盲人摸象。所以一定是不同学科、多角度都摸一遍,才能知道整头大象长什么样。盲人摸象的错误在于用片面的观点、单一学科的理解去解释全面。遗传学构建了大象的骨架,考古学构建了大象的内脏,语言学构建了大象的肌肉,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 构建了大象的皮毛,这些学科拼在一起,才能拼出人类起源这一整头大象的样貌。而我们拼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叫做“现代人类学”。 所以“现代人类学”的研究一定是跨学科的,打破文理界限综合在一起的,它推翻了过去历史学研究从文本到文本的范式。传统的人类学也有缺陷,它直接从数据中总结出观点,但这些数据总结出来的观点和方法脱离了传统历史的语境,老百姓听不懂,除非通过研究学习进入到这个语境中,考古学也是。所以我们现在的研究一定是历史人类学,从传统语境出发、从文本出发,把历史的问题、考古的问题转变成科学可以验证的实证问题,证完之后再来讲这个历史是怎么发展的,再讲一遍大家听得懂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骨架搭起来,搭骨架的方式就是基因研究,基因是可靠的,所以遗传学是第一位。遗传学上不同的基因片段用途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基因组非常庞大,基因组里面有三十亿个密码子,这些密码子里面有些是具有强大功能的基因,也有没有功能的片段(大部分),这些片段会在演化过程和进化过程中受到不同自然选择的作用。 比如说某个基因决定了你有眼睛,这个长眼睛的基因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这个基因突变了,那么这个个体的眼睛就不正常了,就不具备生存能力了。所以这样具有重大功能的基因几乎没有基因突变,我们研究这些基因自然看不到什么差异,因为它们会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 还有一些基因,虽然有功能,但这些功能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自然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变体,比如乳糖代谢酶的基因,这个基因如果突变了就可以直接消化乳糖,如果不突变,就没办法消化乳糖。这个基因在农畜社会和牧畜社会产生了变化,它适应牧畜的生活,不适应农畜的生活。所以在这两群人里基因就有差异。 这样的基因叫做“地理基因”,在人群中间比比皆是,它有功能,但是功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如果我们研究这些基因的差异,得到的都是地理相关的一些信息,不是历史相关的信息。迁徙到广东的,不管什么民族,不管什么时候迁过去的,只要历史上在那边住了一段时间,它必须要抵抗疟疾。古代广东那边疟疾太多了。抵抗疟疾,红血球就要变形,就有了地中海贫血这个基因。地中海贫血基因多了以后,胎儿发育的时候就会缺氧,于是鼻子会变宽,眼睛会凹陷进去,眉骨会高起来,嘴唇会变厚,额头会变鼓……这些体征就出来了。 有人会说为什么越南人跟广东人长得这么像?以为他们有血缘关系,其实没有,只是因为地理环境的选择让他们产生了同样的外貌特征,但是在有些跟这个没关系的外貌特征上他们就差得很远。看他们基因里面那些没有功能的、不受自然选择的片段,那就更加千差万别了。那些没有功能的、不受自然选择的片段可以随着人群的分化独立地演化、不断地积累差异,这些差异我们计算下来,就知道历史上他们分开多远,这就是可以计算历史的片段。所以基因组里奥秘非常多,历史片段和地理片段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一定要选择那些没有功能的基因片段,从这些片段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特别有意思的信息。 但是光这些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遗传模式的问题。我们基因组有的是双系遗传,有的是母系遗传,有的是父系遗传。大部分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成对出现的,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传到你的身体里再继续传下去的时候就要组合,组合成一条新的染色体。所以染色体里包含了你的祖先所有的染色体的基因,所有的祖先基因都在里面,它是一个网状的历史。 追溯Y染色体,就会得到一条非常明确的家族祖先渊源。我们长期以来为什么如此关注Y染色体,就是因为它在人类学上有价值。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是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目前看来并不是普遍现象,从目前考古学、人类学各方面计算都不存在一个普遍母系社会的阶段,这是我们以前研究的一个误会,一个假说。长期父系社会使得Y染色体能够用来研究父系社会里家族、群体历史演变的过程,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耶律家,我们原来想姓耶律的肯定是少数民族,从东北某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的,但是我们现在通过研究出土的耶律墓葬里的基因,发现它跟周朝的某个诸侯国的王室基因竟然是一样的。所以耶律家的祖上追溯到西周的时候他们本来就是大诸侯、大王室。 女真族,金朝的完颜氏,完颜氏看上去是打猎的,肯定是外族吧?结果我们研究了他们某些分支的基因后发现,居然跟王羲之一家的基因是一样的,是琅琊王氏。不知道怎么回事,历史上有一支莫名其妙流传到了北边,后来成了那些狩猎群体女真人的首领。跟当地的方言融合之后讲不清“王”这个发音,变成了“完颜”。“完颜”和“王”在读音上的确很像。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史书上不可能记载、谁都不知道的事情,我们现在用基因检测出来它们之间的规律,这就很有意思。研究父系的Y染色体,我们就可以破译许多历史之谜。 现场签名 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完整视频) █ 后续精彩要点提示: ★ 山顶洞人是不是黄种人? ★ 新冠病毒对人类进程的发展有何影响? ★ 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在哪里? ★ 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 民族大融合是怎么发生的? ★ 揭秘三皇五帝的谜团 ★ 三星堆中隐藏的奥秘 ....... 图书介绍 《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 “科学家之梦”系列丛书之一 李辉、金雯俐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人类自诩为万物灵长,然而真是如此吗?我们的星球上只有我们这种智慧生命吗?远古的猿如何演化成人,又如何走出非洲、步向全世界、分化成众多亚种?世界各地的人种如何诞生,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迁徙、分离、对抗、交流,甚至融合?中华大地上,文明如何起源、族群如何变迁?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能否找回自己家族数千年前的先人?如今,人类起源和迁徙方面还有哪些谜团尚未解开?科学家有没有解谜的思路?…… 本书综合化石、DNA、考古、语言、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带领读者跨越生命历史和人类文明的长河,探索人类起源与迁徙,特别是中华文明中的族群演化与文明肇始之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