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版人化决策——解决出版经营管理顽疾的前提

 路边小石杜辉 2021-09-22

/杜辉

       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片,是大冰的系列作品,在书店码放在一起,从书名到配图的组合起了反应,组成了新的一张颇有味道的图案,让人眼前一亮,大为赞叹。从策划到编辑,再到营销、发行,这不是理想中的组合与结果。编辑策划的选题,设计的封面和印制,发行的铺货,营销的店面沟通。

       记忆中这书是民营做的(不做发行后对这类流行文化畅销书就极少关注了,看得也少。当然对其经营赚钱的套路还是感兴趣的,但书本身这类信息就过滤掉了),搜了下,第一版是由博集天卷两家出版公司出品,后来其中两本就由磨铁出了第二版。封面结构、元素做了改变,但蓝色调保留了下来。这说明图书的摆放组合还是书店的人下得夫,进行了组合,让图书的视觉效果得以升华,起到出版机构也许都没料想到的效果。

       看到此图,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编发矛盾这事,在哪里都存在。自己也干过发行、营销、行政、编辑等不同岗位。不管在哪个岗位上,虽然各种问题自己都明白,但是内心的本位倾向性还是存在的。出版本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编、印、发、营销及后勤行政的有机配合,让流程中的所有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有合力。但在具体的管理和工作中,绝大部分出版机构反倒是本位主义盛行。编发互不理解,责任互相甩锅,问题互相责备。

       书卖不好是编辑的问题,书发好了都是发行的功劳。营销宣传比较边缘化打酱油,行政管理更是所有问题都可以背锅,任何问题的任何责任都可以被互相推诿,遇到问题只见否定意见难见建设性意见。这里既有图书出版的特殊性,本就是思想性与市场性的组合,也有出版机构管理架构的先天缺陷。编辑部、发行部、行政管理部门,这三块各自独立的部门系统,把本一体的工作人为地割裂开,促成了各自部门的本位主义对立。选题会这种决策和流程设置,更是把产品好坏、项目运营的责任管理基础摧毁。本就有一体两面的属性,再加上人为的障碍,图书出版这个事情,怎么还能产生合力的效应和结果?

       其实很多出版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尝试了产品经理制度、大发行部制(营销宣传部门放在发行)、编辑中心制(发行听编辑的)、发行中心制(编辑听发行的)、编发一体的中心制(编辑发行部门之上加个领导,但管理不了行政部门)。种种尝试,绝大部分都是有形无意,最后凑了热闹起了个哄,但仍没有多少效果,一些反倒新增了其他的矛盾。

       其说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流程的问题,也不是那种运营制度的问题,而是出版行为、出版经营的决策权在哪里的问题。决策权在哪里哪里就是出版行为的中心,就是整个流程的指挥部,调度。出版这事,也许有套路,但也不可能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标准化批量生产。图书是一种一种来的,他本质上是不可能标准化量产的。当然这里有每个公司或者老板的经营套路和模式,但这只是模式,不可能所有的问题和环节都定出一个标准,只能是某一部分的标准化。比如图书的开本、定价、设计色系、基本元素等这些能标准化。但每种图书都是一种商品,其内容、思想差异这些事物是无法建议统一标准的。所以,图书出版这个系统工程如何决策成为所有问题的根源。我要怎么选择选题,怎么设定定价策略,怎么定设计风格,怎么走市场。然而在传统的编发权力体系下,这种决策权是分散的,那必然形成彼此间的对立。

       为什么说选题会这个玩意把图书的决策权力责任彻底摧毁了呢?因为图书出版工作本就不是玩投票算票数的事情,他就是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去决策的事,很简单。这个核心人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人,其他我们这些人都叫出版从业者。明白了吗,大家别出去随便自称出版人,丢人的,咱有那个决策权嘛?这个拥有用决策权力的出版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认知与智识水平,才是这个图书出版机构的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人内在属性的投影。这个出版机构的好坏、水平也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人的具象化。有决策权,才有对应的出版行为责任,没了决策权,那就不需要负责,所以选题会这个事物,看似大家都在发言、提意见、评分,实则是这种决策权被放弃、被瓦解,最终人人都可提意见,也就人人都不需要对意见承担责任。当然也有那种否决制,比如发行可以否决编辑,比如某些人的一票否决。但否决容易,提建设性意见难。把所有选题都否决掉很容易,但如果把选题做好谁来弄?所以这种否决制,比投票制真强不到哪里,负面意义是一样大的。

       那怎样才是一个健康的、积极的、有效的、有建设性的出版决策体系,那就是一个人提议,其他人可以提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提议人自己个考虑是否终止反方案,如坚持继续,那其他人一起集思广益来完善这个提议。为什么说如此才是合理的?比如几米的系列漫画(一些事情道听途说,细节可能不对,但大体意思如此),当时出版是公司经理一人决策,其他人都持反对意见。大家都觉得这本漫画文字少,在书店翻看一会就可以看完,谁会买回家,而且投入成本不低,所以都持反对意见。但经理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及审美觉得这本书很有潜力,可以做,结果坚持意见,拍板决策,出。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第一版正版就销售好几十万册,盗版算上几百万册都有了,给公司创造了不菲的利润。很多畅销书的出版,情况也大体相似,但这种决策如果放在选题会机制,那90%以上会被否决掉。当然也有很多决策失误的负面案例,所以说图书出版的决策行为就是决策人(出版人)价值、审美的体现,是个人认知、智识等综合素养下的判断结果。既然有出版人,那他必然会对对的错的结果负责。如果没有这种决策权,那出版机构的内部契合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实现整体合力。

       在有了这种对图书出版的决策权后,不管是编发还是宣传、行政,都以这个出版人的判断体系为中心进行图书出版的选题决策,流程推进,市场推广,出版运营大概率是高效的、良性的。当然前提是这个出版人三观和认知、智识靠谱。如果不靠谱那也是更加灾难的,但在市场机制下,不靠谱的也就被淘汰掉了。

       在这种决策体系下,每本书的诞生都不是独立的。在选题策划的同时,他就可以设计出后续工作一整套的方案。编辑、印制、设计、营销、发行工作不再是割裂的,而可以组成一体全面的方案。或者在做一本书的时候,他就可以去为一系列产品做规划。他不用再担心协调不了其他部门,他不用担心大量的精力被流程消耗掉。一切都为实现出版人的三观、审美、认知而操作就可以。一切的结果就是出版人的自己内涵的具象化。

       但凡事以拧巴为前提,只有人为的制造拧巴,大家才能在拧巴中不那么轻松地度过人生,才是我们的现实。这种人生我们称之为活着,可以理解和生活一词是对立,这种对立扑灭了太多出版从业者的理想,耗尽了太多出版从业者的热情。所以现在出版只能是一份混口饭吃的工作,而基本不可能成为我们的事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